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教学中,语文是一门陶冶学生情操的有很强思维开发功能的学科。语文看似与其他理科科目关联不大,偏向于文科,实际上,加强语文学科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思维,而这些思维往往是解决其他理科难题的必备素质。当然,这些素质反过来又促进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以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把握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意义非常重大。

许多教育者由于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此道路上显得很吃力,缺乏相关的教育理念。事实上,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所需的各种思维,如发散性思维、独立思维、创新思维,无不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而语文教学对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与启发作用。

一、语文教学与发散性思维

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应是拘泥于课本,而应该是不断超越课本知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解与知识体系,这样才会有质的改变。在此过程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应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量与周围事物,对一些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做出独立的思考。因此,老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通过循循善诱,设置各种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善于发散思考的快乐。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良性的思维变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中,教师应灵活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的掌握程度,精心打造开启发散性思维的敲门砖。例如,学习完《离骚》一文以后,同学们了解到,诗人屈原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这表现了诗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这时,就可以提一个问题:假如当时屈原没有投汨罗江而是坚持活下去,那他将会怎样唤醒人民?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揣摩诗中人物的内在性格,进行充分的考虑和细心地组织材料,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语文教学与独立思维

生活中要有自强不息的独立能力,学习中同样也要有独立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多解性的学科,或许标准答案已经给定,但这只是一个参考,经过自己周密考虑后的答案即使不准确也同样弥足珍贵,同样是一种进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内心的热情才可以点燃,内心的灵感才可以得到激发。例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穿着风格上与学生大致一样,讲话习惯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与学生“臭味相投”,多做一些滑稽的表情与姿势。上课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要停下来多问问学生的想法,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学生拥有独立思维之前,他们的心理往往是“要我学”,而真正善于思考,拥有了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是“我要学”。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运用激励机制。就像公司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那样,员工只有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才会饱含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学生心中,教师是一颗启明星,教师的评价很重要。对于学生给出的见解,老师不失时机的客观评价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思维劳动的乐趣,给学生带来身心上的愉悦之感。当然,教师也应告诫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不是为了老师的好评价,而是为了求知,为了将来的发展。

三、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这些都是学生们进行创新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案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此外,语文教学是与时俱进、永远都在更新中的一门学科,教学中不断穿插实例的教育方式,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激励。

在课文解读上,精读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语文教学如果一味追求教学进度加快教学速度,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精读是一种充分理解、体会的阅读。精读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在阅读中一丝不苟,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精思熟虑,这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比泛读更进一步的研读方法。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使学生集中时间、精力去学习最有用的东西,选取最有用的资料,掌握最先进的方法。最后,用它们来引发思考,产生创见。表达能力应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老师要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去倾诉、去反思、去探索;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然后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一些小想法,并多与学生展开讨论,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辩论赛,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竞赛中练就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许多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了语文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字、词、句、文,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让学生不再感觉到语文总是背、总是写、总是枯燥无味,让学生告别对语文的厌恶感,认识到语文这一学科的实用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