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藏族历史上使用的汉字印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藏族历史上使用的汉字印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藏族历史使用的汉字印章,无论是印章器形、雕刻、内容都与纯正的藏式印章有相同之处。藏族使用汉字印章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藏族文献史料中没有太多的记载。但是通过查考敦煌吐蕃古藏文卷子,发现其中的卷尾所加盖的印章不少是以古藏文译音的汉字印章。印章素有“以方寸之地见大千世界”之誉,从这些藏族印章所表现的汉字、图纹、工艺等内容,我们看到了藏汉民族历史上在文化方面相互共融的关系。

汉字印章在藏语中称作“嘉忒兀”,即为汉字画押的印章。据考在吐蕃时期藏族就已经使用汉字印章了。敦煌藏文写本P·T·1059号藏文医学文书卷子、P·T·1124号一份关于放牧通知的藏文卷子、P·T·1189号藏文卷子等均在藏文卷尾加盖有数个方形的汉字印章。公元786年吐蕃占领敦煌后,为了适应吐蕃人学习汉文的需要,或是由于吐蕃僧人学习,阅读汉文佛典的动因,产生了一批用古藏文拼写的汉文文献。譬如:河湟在天宝以前属民族杂居之地,汉文有一定基础;陷入吐蕃后,也大抵在汉文化的包围、影响之下,所以到了唃厮啰时期汉文也对他们产生了影响。河州大首领木征(唃氏之孙)晚年就任宋朝秦州钤辖时,有职无权,终日无所事事,亦教其子习用汉字。张齐贤在一份奏折中也说:西凉蕃部多是华人子孙,例会汉言,颇识文字。以此可见;汉字和汉字印章在古代的使用由来已久,也说明吐蕃时期藏汉文化已经相融;同时藏语、汉语兼用及藏语译音,恰恰又反映了当时藏、汉语言的历史语音情况。

下面笔者从收藏的诸多藏族古印章中筛选了六枚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印章,从多个视角去了解历史上藏族使用汉字印章本身所诠释的家族名号,官号、封号及人名称号,解析汉藏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吐蕃唃厮啰政权陇拶王顺义宝记

顺义宝记印章为如意纽头错金铁圆形印章,纽头刻有缠枝莲纹,并系有原配鹿皮印绶,印颈下端刻有如意云头纹,印面刻有篆体的朱文汉字“顺义宝记”(图一、图二、图三)。

以印中所刻“顺义宝”应该是一个特殊的封号,其“记”在汉字中亦作印、押、符号、标记、钤记等义。这里的“顺义宝”封号,它是‘吐蕃后宏期唃厮啰政权陇拶王以特殊汉字命名的一个封号;据《藏族编年史料集》记载,此号为宋代中央政府所赐。

诸多汉字封号,足以说明当时宋王朝对西蕃王陇拶之厚爱。而且陇拶亦是吐蕃赞普后裔唃厮啰兄长之孙溪巴温之长子赵怀德。吐蕃赞普之后人的祖上即是唃厮啰,他以湟水谷地为根据地建立小王朝,自称“宗喀杰波”,即宗喀国王。又称宋代宗喀吐蕃地方政权、宋代西蕃青唐地方政权、宋代唃厮啰地方政权或宋代安多青唐吐蕃地方政权,成为历时一百余年的宗喀吐蕃政权的奠基人。青唐管辖部族有去青唐马行六十三日者。其范围远远超过湟、鄯、廓、积石军地区,人口达100万。在历史上这个吐蕃唃厮啰王朝于公元十一世纪还组成了以宗喀、六谷部、西夏王国三个政治实体,对当时中国大地的政治气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枚陇拶王封号“顺义宝记”的汉字印章,大约刻于宋朝授封予陇拶王“八宝顺义王”的大观二年(1108年)至政和六年(1116年),以改唃厮啰政权的属地为宋朝郡县之番称,说明此印距今有九百多年时间。同时这枚汉字封号的藏族古印章,亦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枚汉字印章,尤其是该印为宋王朝敕封吐蕃唃厮啰政权首领陇拶王封号顺义宝——记。此印表达的文字、内容和雕刻工艺,都有珍贵的史学价值。

二、明代藏区松潘镇守都 指挥使果广图记印章

印章材质为长方形象牙印章(图四),印面刻有朱文九叠篆体汉字“使杲广记”(图五)。这里的“使”为“使者”之简称;“杲广”二字为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区的使者王杲、高广二人名字的简称。“记”在古汉语中称作图记、图书、印章等。

据记载:正统十一年五月已丑(1446年6月16日),王杲、高广二人为明朝中央政府派往四川松潘藏区的使者赴任,任都指挥佥事,正三品,佐都指挥使掌一方军政。“使者一一王杲高广”共同掌管的这枚象牙图记,具体使用于何年?据记载,王杲、高广任都指挥佥事,其最早的记录是在1442年5月1 3日,最晚的记录是在1447年10月10日,这期间他们共同出使都指挥佥事一职共有五年多。其说明“使杲广记”印章,迄今大约有570年左右。透过这枚印章,可窥见到明代中央政府派使者对藏族地区治理和开发,并促进边疆经济建设的举措。

三、明代赐予藏族高僧称号的印章

这枚以嵌铁印面的金铜合金柱体印章(图六),为如意纽头纹,印颈下部刻有宽叶的缠枝莲花纹,在印面顶部刻有宝珠纹和卷草纹,其印面(图七、图八)中心刻有一个“勖”字样的汉字。

汉字“勖”,《辞源》亦作:勖;解释为勉励,勖勉;又有“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无忘勖率,已厚人伦”。这枚以“勖”字为称号,它是作为明代中央政府赐予藏族高僧一个象征特殊意义称号的印章。这个“勖”字称号,源于何时?在《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记载有“勖”字号的称谓;如:“英宗即位之初,政府规定了僧人的等级。法王为第一级,法王之下有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共七个等级,其生活费用俱系光禄寺支持。有日支酒馔一次、二次、三次、又支廪饩(按:廪饩;指官府发给的粮米)者,但支廪饩者,按不同等级供给。英宗时期开始赐予在京藏僧刻有‘勖’字样的图章,其作用近似于永乐时颁给诸王的玉印。”该书还记载;“明朝开国不久,在西北、西南藏区和地方纳入明朝中央统辖的进程中,一些藏族僧人就来到京师南京,为新兴的中央王朝效力。永乐帝作为皇子起兵争夺皇位之时,左右亲信中即有藏族人。登位后锐意推行对地方的治理,广授各地僧俗上层以官职,召请几大教派首领来京觐见,藏事空前繁忙。到了宣德年间,以贡使身份来京的乌思藏官员日渐增多,有的请求长住北京,明廷一一准其所请,授予官职,赏赐冠袍蟒带,配给鞍马房屋。”等,留京的藏族僧人在明朝廷治藏的政治和政策层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明英宗时期赐予在京藏僧“勖”字样的印章,但没有说明是什么材质的勖字印章。这一枚金铜合金圆柱体印章的材质、大小,应该是明朝政府赐予在京的藏族高僧“勖”字样印章的复制品。这枚印章的工艺、造型、图纹及雕刻都十分精美,其印面中心的汉文“勖”字左半部偏旁“日、目”简略为“口、日”;这类简略方式的雕刻手法在《新编篆刻字典》一书中也多有出现。但是该印章“勖”字的雕刻的手法稍显拙劣,其雕刻的款式及纹饰又完全是藏式印章的风格,说明这枚印章它应该属于所受封的藏族高僧亲手雕刻复制的一枚“勖”字样汉字印章。印章用于不同场合以及特定的呈文、文书、书信、契约等押印。以上史料证明,这枚印章应该刻于明英宗初期,大约于1438年至1448年,距今580年左右。明代时,皇室所赐藏族高僧各类印章不少,但是以一字汉字为印章的并不多见,传世下来的就更少了。

四、清代第本家族噶锡诺颜班智达所用印章

绛色玉制印章的材质和雕刻手法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印章的顶部浮雕有一猴及水浪纹,猴子生动活泼,正在戏水(图九);这幅图景寓意着一个特殊的属相年号,即藏历第十三绕迥“水猴”年(即公元1752年),亦说明此印刻于公元1752年。另在它的印面还刻有朱文的篆体汉字“南岩居土字米臣”(图十、图十一)。

这枚汉字印章是以汉、藏、蒙三种语言的语音所组成:“南岩”,即为蒙语注音“诺颜”,汉意为“官、官员、官僚”。也有将“诺颜”译作“那颜”,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一种称号。《志·卫藏通志》亦载:“头目:谓蒙古之头人名日台吉,日宰桑,日那彦。”以印中“居土”为汉语,它是佛教的称谓,亦可称作在家的佛教男居土,或男信徒。藏语中将“居土”译音作“格尼”,为解脱七众之一,并承认守护五戒而居留俗家之男子。据《五世达赖喇嘛传》记载:“比丘最上、沙弥次之,居土家者为下。所谓居家者,就是指在家的密宗师。”由此可知,居土之称谓在也被广泛使用。印中所刻的字为汉语,亦作为名或号的一个代称。而印中“米臣”一词,为藏语注音的简称,全称为“米臣噶孜”,汉语意为恩主。这里的“恩主”是原著名诺颜班智达的一个特殊别号。印章的全称译意为:“诺颜居士字号——恩主班智达之印”。这枚印章将“诺颜居士字米臣”中的“诺颜”放置于名字前面,完全符合藏族人习惯把特定的职衔名、官位名、族名、房名、庄园名加在名字的前面,以示荣耀。

这枚汉字印章迄今有260年时间。其绛色的玉制石材、字体、雕刻工艺尤为精美,加之该印章以汉字组合的汉、藏、蒙三种语音的文字,更是颇为少见。

五、清代霍尔康萨家族创建者诺颜和硕齐印章

此印呈方、圆形双面铁印章(图十二),表层刻有如意云头纹,方形的印面内刻有篆体汉字(图十三、图十五)“诺云”,为蒙古语,汉意为官员、头目、长官、官老爷等。其圆形印章的印面亦刻有篆体汉字(图十四、图十六)的蒙古语“和顺”(和硕)之称谓,这里的和硕特为历史上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以印章两个印面的合称音译又作:“诺云和顺、诺颜和硕、诺颜和硕特、诺颜和硕猜、那颜和硕齐”等;这是一组蒙语称号的特殊称谓。蒙古“诺颜”这一称号,是历史上主要针对著名的藏族高僧所给予的加封。例如《拉达克王国》记载:胜利将军噶丹次旺的凯旋队伍到达拉萨,于10月12日(西历1687年11月16日),他被授予“伟政诺颜”的头衔和印章。

这枚以“诺云”、“和顺”称号的双面汉字印章,是蒙古语“诺颜和硕乞”特有的称号,而这个称号就是颇罗鼐兄弟所冠的一个蒙古封号。另外这枚印章采用“诺云”、“和硕”两个封号,并且方、圆两个印面均可钤盖。这一类的款式在过去藏、汉印章中亦采用不少,其印章使用功能可以用一面印章也可以同时采用两个印面加以钤盖,用于不同的文件、文卷、合同、契约等方面的签章。此枚印章大约雕刻于十八世纪上半叶,迄今大约有280年左右。从查考文献史料和检阅收藏的印章,我们发现现存的蒙古尊号的印章和类似的印章已经非常少见了。

六、民国藏军总司令擦绒的马蹄形银印章

这枚银印章呈马蹄形银元宝,印面为椭圆形(图十七),在印面的边缘刻有回形纹,中间刻有汉字(图十八、图十九)“天荣”,它是藏文的音译,亦作“田戎、天荣、填茸、帖蓉、詹荣、擦绒”。此称号是名门望族“擦绒”名号中的一个特殊称谓。

据史料记载,擦绒在民国初期的是一位权力十分显赫的大贵族,最初他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宠臣,命其还俗,入赘于老擦绒家族;后来曾任噶伦和藏军司令,札萨克、造币总厂总管等职。《喇嘛王国的覆灭》书中写道:达桑(按:擦绒-达桑扎都,他的前辈大多又号称擦绒巴)曾陪同达赖喇嘛到蒙古朗杰扎仓的喇嘛那里当了僧人。达桑逐渐成了达赖喇嘛的亲信近侍。在1910年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往印度时,在曲水渡口幸得达桑奋勇阻击清军,更加得到了达赖喇嘛的器重。在1912年达赖喇嘛返回后,达桑扎都被封为扎萨,并成为贵族。他与贵族擦绒家的女儿结婚后取名擦绒。

印章取材十分特别、其造型、雕刻尤为精美。其材质取自于马蹄形银元宝,在藏语中被称作“达敏玛”,汉意为:银锭铸成的马蹄形银元宝。我们分析此枚印章可能跟擦绒在总管的财政、国际贸易、造币总厂以及他的钱庄、商号有关,将马蹄形形状的银元宝雕刻成小巧玲珑的押印,寓意着财富聚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