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入”“浅出”谈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入”“浅出”谈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培养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深阅读能力作为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途径。

[关键词] 浅阅读 深阅读 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教学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阅读教学则是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于深阅读和浅阅读

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信息。我们可以根据阅读的形式和需要,简单地将阅读分为浅阅读和深阅读。

人们浏览报纸杂志和网上新闻,都属于浅阅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而深阅读不仅要求我们能读懂文章,把握其主要内容;还要能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不仅知道文章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处于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对阅读渐渐浮光掠影起来,渐渐浅尝辄止起来,渐渐囫囵吞枣起来。即便如此,我们并不能以此作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并坚持对文本的深阅读。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深阅读能力作为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途径。

二、一心一意进行深阅读

于漪认为,现在的一种常见病是对语文教材本身不认真、深入钻研。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学生学这篇文章应达到怎样的目的,在阶段学习中应起怎样的作用,常常不甚了了,更谈不上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而是战打得热热闹闹,花样繁多。这就是没有深阅读的表现和结果!

“唯有‘深阅读’和‘深思考’,才能为人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这是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几年前发出的有关“深阅读”的呼吁。

作为阅读主阵地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围绕语文教材,依托课堂教学,强化对文本的深阅读理念,让学生获得精神滋养,促进学生心智发育。

(一)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而应当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应以读为本,层层深入。

《散步》一文,语言浅显,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但如果只停留在“浓浓的亲情”及“尊老爱幼”上,就太浅层次了,极易演变为政治式的说教。这时,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层层解读。

比如第四自然段关于景物描写的语句。我着重引领学生品析:

(1)描写的生动,抒情的真切。“新绿”“嫩芽”和“起着水泡的冬水”,都是春的生命;“大块小块”“随意地铺着”“密了”“咕咕地起着水泡”表现出一派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这正是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体现。

(2)为什么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呢?联系第三自然段来理解。

①“太迟了,太迟了。”――作者希望严冬早早地结束,温暖的春天快一点到来,表现作者对年老生命的深深担忧。

②删去“有一些挺不住”读一读这段话,揣摩作者庆幸自己的母亲迎来了生命的春天这种心情。

小结:第四自然段既是散步的一个美丽的背景,也烘托了一家人外出散步欢快的心情,更主要的是表现母亲年老生命的春天来了,情景交融,意蕴丰富。

这样,通过层层引导,就把主题由“尊老爱幼”上升到“对生命的赞美”上。

(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引导学生正确鉴赏

文本是多层次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要只停留在表层,不能简单地使用“线性思维”。

1、以非线性思维代替线性思维

记得孩童时期的我们,面对影视剧中的人物,总会得出“这个是坏人,真讨厌。”“那个人是好人。”的结论,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属于线性思维。运用线性思维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但生活中很多事物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多年前,著名学者朱光潜就提出对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的论述。他说,我们对于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他还举例说,一个木商想的只是做什么,值多少钱;植物学家,就注意它的生态特征,以便分类;画家只欣赏它的颜色线条,气概神韵。这个论述对我们如何全面正确看待每一个事物,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因此,对于每一个文本的解读,我们都要本着多元的原则。如《愚公移山》,要结合“夸娥氏”是神话传说中的大蚂蚁,她的两个儿子最后搬走两座山,表现了“战胜大自然的伟大气魄”这一人类美好愿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智叟的话“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有道理的。

2、以教师的阅读体验来引领学生的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水平的不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鉴赏,就必然存在差异。对于这些差异,教师应加以引导,力求接近最合理的认识。

朱自清的《背影》最打动人的内容, 莫过于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个情节了。你若让学生自己进行鉴赏,他们自然也会抓住几个动词,通过年迈的父亲艰难过月台,只是为了给我买几个橘子,来表现和感受深深的父爱。但是,也会有学生说“爬月台是违法行为,是不遵守交通法的行为”。对于这样的解读,在今天看来,我们能否认吗?我们能说他错误吗?

必须说,这样的答案是错误的。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它自身的时代背景,而作品中的人物,也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之中。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考量和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对于“父亲”,我们更多地要看到他老迈颓唐境遇下,为了孩子的全力付出。要联系他因为娶了几个小老婆导致家境贫寒,加上自己失业,母亲又去世,这一连串的重压之下,他依然身着“青布棉袍”,拖着肥胖老迈的身躯,艰难地攀上月台,只是为了买几个橘子给将远行的儿子,让他不至于旅途中口渴。仅仅如此!

三、一分为二远离浅阅读

曾有人这样形象地比较两种阅读:如果深阅读是大海,那么浅阅读是小溪;如果深阅读是蓝天,那么浅阅读只能是浮云;如果深阅读是草原,那么浅阅读只能是草坪。这话虽然有点过头,但是确实道出了两种阅读的一些特点。从本质上来说,浅阅读如同快餐,看着耀眼,吃起来美味,但是没有营养,时间久了,还会吃坏我们的脾胃。而过多的视觉刺激,还会让我们迷失,失去思考的能力。

或许,浅阅读会使我们对知识的获取更便捷容易;或许,浅阅读会让我们对信息的把握更快速高效。比如“名著推荐与阅读”,除了要求学生对课本教材中的精选章节进行精读、细读外,还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整篇整本的名著,这时候,一目十行的浅阅读就能够确实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尤其是像《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而言,对于绝大多数的文本而言,应该喊出“远离浅阅读”的口号,应该将“浅阅读”请出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

在这里谈“深阅读”和“浅阅读”,不只是谈阅读的概念方法,更要说一说有关阅读的习惯和理念。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自身的修养、知识积淀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本,这对于文本解读而言很重要,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