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口译中否定言语行为的“礼貌批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口译中否定言语行为的“礼貌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口译中常见的否定言语行为为例,提出直译、意译、替换、加词等解决问题的方案,探讨其实现形式的“礼貌性”。

关键词:口译 否定言语行为 “礼貌批评”

一、礼貌原则与面子观

Leech (1983 :132)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包括六大方面(何自然,1988):1.得体准则: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不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美准则: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美别人;4.谦逊准则: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何自然(2002 :128)认为这一原则可以用来合理地解释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什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或次则。顾曰国(199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礼貌五准则”,即: 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德、言、行准则。

根据惠( benefit)和损( cost)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交际的总原则或策略就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迎合别人胃口”。它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的手段,而这样做恰恰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扫除障碍。

二、口译中否定言语行为的礼貌性”

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分析来源语所表达的信息,随即将其转译为目标语的语言符号,进而达到传递信息之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梅德明,1996)。在口译活动中,交际活动的双方很少只关心对方所使用的语言,而他们的精力更多地是放在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者说双方所想要交流的意义内容上。事实上,不同语言社团的人之所以相互联系、交流,目的就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积极寻求在不同领域进行可能的合作。因此,译员经常要在瞬间作出“语言、文化转换”的决定, 承受可能由此带来的“ 交际危机”。而语言的文化差异、语义的民族性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使得说话人表达的和听话人的信息不一致,从而影响言语交际。邱进认为由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使得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出现了相同、部分相同、空白和冲突的现象。

在口译活动中,我们注意到当英语国家的在反意疑问句中用的回答是与问句相反的方式;中国人却正好相反。英语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动机与成就,而中国文化推崇集体主义,追求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有些话语在中国文化中表达的是好意, 能引起人们好的联想和情感;而在英语文化中, 听起来可能是坏意、引起人们不好的联想和情感。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周雪认为汉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和群体取向影响了其谦和谨慎、含蓄内向、仁慈宽厚的民族性格;而注重个体思维定势和个人主义取向的西方民族由此形成冒险竞争、独立自信、坦率真诚的民族性格。

因此,根据礼貌原则,在自我评价方面,英语文化的人通常会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中国人却会谦虚地贬低自己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这样的情况下,否定就成了一个贬低自己表示谦虚的好方式。国人有时在接受赞扬、收到邀请、拒绝要求、提问、发言等时候所使用的否定表达,是为了贬低自己来显示自己谦虚的性格,同时也是表达了礼貌。但是,这却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了误解,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会觉得这样做的是不诚实、不礼貌的。

三、口译中否定言语行为的“礼貌批评

1.收到邀请时的否定言语行为。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收到邀请时,如果他们没时间出席或不愿意参加,他们会直截了当的拒绝,同时表示抱歉;如果他们准备出席,他们则会直接接受邀请。但中国人不一样,他们会一再推辞,直到最后才半推半攘地接受。中国人这样做,无非是想尽量减少别人的代价与付出。例如:

A: 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on New Year’s Day?B: I have several appointments that day!

以上的情景在中国文化中时有发生,B其实是想回绝对方的邀约,但碍于情面,只好采取声东击西的方式,以“求同的准则”力求和谐一致,给对方留足面子。故译员在译第二句时,译成中文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译为“我那天可能会有几个约会。别客气啦!”的目的语。

Brown & Levinson认为面子是礼貌的基本概念,也是人类交往中的心理基础,人们会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权利的差距等因素来制定策略,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按照礼貌准则与谦虚准则,中国人不直接否定别人,而是通过否定另外的次要的东西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者对某事物反面的看法,译员此时如用“别客气啦”,“谢谢”等模模糊糊的转移否定的言语,就可以很好地帮助交际双方减少对面子的威胁,给双方都留足了面子。

2.提问时的否定言语行为。在请求别人做事时,英语文化背景的人会采取直接提问的形式,而中国人在提问前,会顾及别人的面子和体面事先权衡一番“对方会对自己的请求作出反应么?”。何自然等认为中国人的面子感受侧重于情面或体面的损益,是一种尊严与尊重的要求,西方人的面子则侧重行动自由与自我决定自由。因此,妨碍自由的强加行为在西方文化中构成了礼貌危害的决定性因素,而在中国文化中则不一定构成礼貌危害。例如:以下为一家咖啡厅里的情景:

情景1,A为英语文化背景的人。A: Would you like to pass the salt for me? B: Please.

情景2,A1为中国人。A1:我觉得烤牛排太淡了,我想加点盐! B: 您是想……?

从以上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提问方式。情景1中的A可能会直接地请求B把盐罐递给他,而情景2中的A1会顾及他人的面子,在加盐前预先解释一番。对于A1的提问,根据顾曰国的“一致准则”,中国人认为这样的提问是礼貌的、得体的,因为这种提问方式给听者留有部分余地,即听者可以有其他选择性答案。但是,英语文化背景的人会觉得这样的提问方式太模糊不清,太拐弯抹角了,根本没必要,而且一点都不真诚坦率。他们认为,提问时应尽量避免含糊与晦涩,尽量把话明白地说出来。因此,译员此时可以根据求同的准则,把A或A1话语的暗含翻译出来就行了,即“可以把盐罐递给我吗?”。

3.被夸奖时的否定言语行为。被别人赞美或夸奖时,英语文化中的人们会高兴地接受,并说“Thank you”表示感谢,除非他们认为名不副实。但中国人经常是一再地自我否定,表示自己不敢当,因为他们觉得这才是礼貌与谦虚的行为方式。比如:当大多数中国人听到别人的赞美“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语说得真好。)时,一定会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poor.”(不好,不好,我说得一点也不好。) 当听到这种回答,英美人会感到不习惯,甚至会以为中国人是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指责自己撒谎:人家的英语说得不好,为什么偏偏说好呢? 殊不知,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且这种谦虚有时是以自贬来体现的。实际上,在谦虚的背后隐含着谢意。

4.发言时的否定言语行为。中国人的自谦品格同样出现在发言时。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在开始发言前,会说先问候与会者和主持人,或感谢主持人;而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说“我有几点拙见”。中国人认为,这样的开场白比较恰当,因为这样一种自我贬低的说法能够表现出发言人的谦虚。但是,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这样说显得没有诚意,或者,他们会觉得中国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他们觉得奇怪,明明发言很精彩,中国人自己却非说“不好,献丑了”。所以,译员此时应该随机应变,替代译为:“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5.拒绝要求时的否定言语行为。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在不愿意帮助别人时,他们会使用一些委婉的说法直接拒绝,比如“Sorry, I am afraid…”(“对不起,恐怕~~”)。但是,中国人即使真的不愿意帮助别人,他们往往还是会说“我试试吧”,因为他们想给要求帮助的人留一点面子,不想当面拒绝。这表明,根据Brown & Levinson的理论,中国人其实是在维护听者的积极面子,但同时却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备与方式准则,因此,译员应“注重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对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掌握填补不同文化间理解上的空缺的原则和方法”,灵活机动地提出直译、意译、替换等解决问题的方案,探讨其实现形式的“礼貌性”。

四、结论

从以上中西方礼貌原则、“面子”观的对比可以得出,中国人的面子受集体观念影响较深,中国礼貌对是否被集体接纳和欣赏表现特别敏感,强调尊敬、体谅、热情等内容。西方人的面子受个体主义影响较大,强调个人自由不受侵犯;中方偏重于贬己尊人,西方偏重于得体真实。中国人在会话交际时不惜牺牲“真实性”而保全“礼貌性”,西方人则不惜牺牲“礼貌性”而保全“真实性”。

因此,在口译中如果不注意中英文化中“礼貌性”、“面子”观的差异,许多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句子如按照字面意思翻译的话,就有可能失去其关联性,使听众难以理解说话人发出的信息,甚至有可能引起误解或不快, 造成伤害。口译中译员应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在考虑认知、文化、社会等语用因素下,在否定言语行为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信息编码时选择不同的句型结构,采用直译、意译、替换等方法,有策略地进行增词、减词或改变句型与词序,尽量使译语自然、流畅,贴近于英汉交际的表达方式,使译语体现语言语用等效与社交语用等效,以实现中英不同文化中言语行为的“礼貌性”。

参考文献:

[1]. Brown, P. & S. Levi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In E. N.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 Cambridge: CUP, 1978.

[2].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3].陈焕焯:《汉英口译中应注意的礼貌原则》,《外语研究》,2007.5。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4。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林红:《论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运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7].梅德明:《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邱进:《论口译中的文化障碍问题》,《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

马 霞: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