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胎盘早剥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及防范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胎盘早剥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及防范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为了降低胎盘早剥带来的危害, 对影响胎盘早剥临床结局相关因素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防范策略。方法 选取2009年03月至2013年03月期间, 科室30例胎盘早剥患者,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多因素以及单因素回归线分析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 重度胎盘早剥子痫前期患者明显多于轻度胎盘早剥, 是影响胎盘早剥轻重程度的独立因素(P=0.001);重度患者出现首发症状至治疗时间明显长于轻度患者, 是影响胎盘早剥轻重程度的独立因素(P=0.000);子痫前期、重度早剥、重度窒息是影响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因素。结论 影响胎盘早剥病情程度的高危因素是子痫前期, 而患者发病后的处理速度不但影响患者胎盘早剥轻重, 还对患者临床结局有很大影响, 是重要因素。

【关键词】 围产结局;子痫前期;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多数发生在妊娠中期或者妊娠晚期, 指的是孕妇分娩之前胎盘就已经部分甚至全部剥离于子宫壁[1]。胎盘早剥发病急且发病速度快, 患者通常产生剧烈腹痛, 难以忍受, 如果患者治疗不及时, 很可能出现早产、大出血甚至死胎的情况, 部分孕妇也会有生命危险[2], 因此危害很大。胎盘早剥的发病率约为1.28%, 出现胎盘早剥的患者产后出血率高达41.00%[3]。本文选取2009年03月至2013年03月期间, 科室30例胎盘早剥患者,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多因素以及单因素回归线分析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 并且针对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胎盘早剥的防范策略, 以下是详细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9年03月至2013年03月期间, 科室50例胎盘早剥患者, 30例患者年龄24~34岁, 中位年龄(28.11±5.12)岁, 经检查不存在精神疾病、心肺疾病。根据胎盘早剥分型标准[4], 轻型:胎盘剥离面通常不超过胎盘的1/3;重型: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1/3。本文中轻型15例, 重型15例。

1. 2 分析方法 对30例胎盘早剥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内容涵括患者首发临床症状;患者出现首发临床症状后至医院处理的时间;患者临床结局;患者胎龄;患者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及产妇的并发症。

1. 3 统计学方法 对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 结果采取t检验及χ2检验, 计数结果采取χ2检验, 以P

2 结果

2. 1 影响产科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 由表1所示, 是胎盘早剥轻重程度相关因素分析的详细数据, 其中子痫前期史、自身免疫病史、复发流产史、中晚孕妊娠丢失史、心脑血管病史、内分泌疾病史、FGR、脐动脉血流异常、无规律产检几项内容都是影响胎盘早剥轻重程度的次要因素;重度胎盘早剥有子痫前期13例(86.70%), 明显多于轻度胎盘早剥, 是影响胎盘早剥轻重程度的独立因素(P=0.001);重度胎盘早剥患者平均首发症状至处理时间是(776.78±289.44)min, 明显长于轻度患者, 是影响胎盘早剥轻重程度的独立因素(P=0.000)。

2. 2 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2所示, 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首发症状至处理时间、胎龄、剖宫产、出生体重都是影响新生儿死亡的次要因素;子痫前期、重度早剥、重度窒息是影响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因素。

3 讨论

资料显示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可达2.1%, 由于胎盘早剥造成的新生儿死亡例数较多, 达到了35%, 是正常生产新生儿死亡发生率的15倍之多[5]。学界对于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看法, 目前没有对其明确肯定的说法, 国外学者有研究认为[6], 引起胎盘早剥发生的首要因素是妊娠期合并高血压, 其它可能的原因还有胎膜早破、脐带过短、产妇受过腹部外伤等, 也有部分孕妇由于催产素以及米索前列醇等药物使用不当导致胎盘早剥的出现。

尽早诊断胎盘早剥是预防其产生较大危害的首要方法, 对于胎盘早剥的诊断, 要注意与早产、宫缩紧等相互区分, 在认真听取患者描述的基础上, 通过动态观察以及反复检查, 提升对胎盘早剥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以此防范更大危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唐惠英.胎盘早剥患者妊娠结局36例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23):3342-3343.

[2] 叶娇君,陈敏玲. 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35例的分娩时机及处理方案.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 , 15(4):228-233.

[3] 何轶,孟海燕,袁淑贞. 影响胎盘早剥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及防范策略. 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19-20.

[4] 乐杰.妇产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9-141.

[5] 刘丽, 毛圆圆, 黎渊明. 胎盘早剥45例临床分析.海南医学, 2012, 23(7):52-54.

[6] Elsasser DA, Ananth CV, Prasad V. Diagnosis of placentalabrup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findings. Eur J ObstetGynecolReprodBiol, 2010,148(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