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生活资源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充分说明: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开发语文资源,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一、找“共通点”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缺乏,因而无法开展更为有效的学习。因而,对于一部分教材,我们可以找出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共通点”,再通过课前整理相关资料的方式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再次回顾、体验与积累。
在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差较远,造成了学生对文本陈述内容的陌生感。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关于长征专题的文章。这些内容本源自于生活,但由于对于此类型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差较远,可以有选择的请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再利用课堂,进行学习前的简单介绍与学习中的相关渗透。
还有一部分内容则就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七年级民俗单元如《端午节》,学生有时并非缺乏生活资源,而是缺乏对生活资源的有效观察。如果在课前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去有目的地观察,那我们的课堂感悟将会得到一个更好的提升。当然,并非所有的这类课文,我们都能实地观察,就像《苏州园林》与《威尼斯》,对于这一些,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上网这一活动与我们的课堂有效结合。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每个学生自身的生活系统,利用他们身边的家长、朋友,开展一些小调查、小采访,从他们的口中不断积累有效的生活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二、找“相似点”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经历与生活积累,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必然会存在差异。因而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部分学生生活与文本的相似处,开展讨论。如有老师在教学《长城》专题时,全班只有一位同学去过长城,老师在全班同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特意请他来向全班同学讲述了有关长城的构造,有关它的价值等。学生对长城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找“距离点”
由于时间差异,学生的心智水平、生活经历等原因,在一些课文的理解上,必然还与学生的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1)利用多媒体系统,激活生活画面
我在教学《七律长征》一文时,由于文中所描述的红军长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而在教第一课时,我便截取了几幅较有代表性的长征图片,播放长征视频片段,配以教师的解说,通过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创设了一个红军长征的大环境,将教学笼罩在这一大环境下,将学生最大限度地拉人文本生活,使其将自己的生活与文本生活结合起来。
2)利用学生自身,创设生活画面
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最大的资源。对于一些文本,我们没有恰当的生活资源时,不妨大胆地创设。如教学《在烈日与暴雨下》,学生无法体会到祥子在两种恶劣的环境下的感受,教师创设两种环境,学生回忆自己在夏日烈日下的感受和被大雨淋湿的感受,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与体会。教师利用课堂很好地将学生融入到了创设的生活画面中,因而学生才有真情可表。
当然,要创设生活画面,还可以通过其它的形式,如:课本剧、现场解说、现场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有效地带入其中。
四、找“延伸点”
语文来自于生活,亦会走向生活。因而,我们不应将我们的语文教学仅限于课堂中。可以抓住文本的延伸点,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背影》讲述的是关于父爱的故事。老师并非像以往一样选取文中的某一内容来讲,而是在课结束后请每位学生与父亲通了一回信,在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中,孩子们读到了不亚于书本中的父爱,读到了鲜活的,存在于自我身边的父爱。课堂上,孩子们的轻声饮泣正是动情之处。老师引着孩子们摆脱了以往对于父爱的空洞说教,而是用最真实的生活来展现。这一次,我们的课堂不再局限于这几十平方米的狭小空间,而是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心中,搭建起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五、找“运用点”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生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课堂生命,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课间十分钟,晨会,午休……学生的生活并非走出校门才算,在校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要让生活资源走人语文,就必需重视这些生活与语文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在学校的课余生活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文运用机会。如学了寻物启事后,当班里有学生丢了东西时,鼓励学生上黑板写寻物启事。在学了信后鼓励学生给自己的家长或好朋友写一封信。在课前两分钟、午休的间断时间开展天气播放、新闻播报等活动。在课间,关注学生的活动,在课堂上,留心随机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要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可引导了许久,未能达到教师所要的结果,最终只能由教师无奈地呈现,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这正是因为学生对此类生活缺少经历,他们没有相关的积累,又从何谈运用呢?因而,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生活的渗透,更要关注学生对生活的积累。
生活处处皆语文,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