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虾晃虾竞争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久居天津的人常常会有一种感觉,无论走到哪里,细细回味起来,总觉得渤海湾的名产大多要胜于他乡的滋味。比如春暖花开时节鲜美无比的对虾,正是这座城市物产与美食的一大特色。大虾并非津沽独产,但唯有“卫嘴子”亲切地称之为“对虾”。其实,对虾并非“鸳鸯谱”,一是缘于春秋两季乐游在渤海的大虾最壮最肥,二是老天津的独特民风――渔民在统计捕获数量或出售时按“对”来计算。
渤海湾的良好环境让天津成为中国对虾的重要产地之一。尾红、爪红的渤海对虾堪称其中的上品,昔年历来呈贡朝中。对虾也叫“沙虹”,它身长体壮,壳薄肉肥,光滑明亮。清代文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便有“沙虹作对大盈尺”的说法。对虾上市的时候,不仅在天津的海货店,街头巷尾也随处可见臂挎提盒吆喝卖虾的小贩,大虾照样论对卖,俗称“一斤约俩的大对虾”。
天津对虾味道鲜美出众,富含蛋白质等营养元素,被广泛用于各种菜肴的烹制之中。两只对虾。足够主妇们炒一大盘引人垂涎的莱品,可谓物美价廉。老天津人的家常便饭就能饱享口福,实在让外地人羡慕。对虾更是饭店应时到节必备的菜品,清蒸、干[火靠]、红烧、油炸等样样叫绝。对虾加工成片或段,可烹、熘、炒、爆;制成肉糜可汆虾丸、包虾饺。美味不迭。
不仅仅是对虾,东临渤海,地处九河下梢,拥有“七十二沽”广阔水域的天津,其他河海时鲜同样丰饶,早在乾隆年间便有了“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的美誉。张焘在光绪十年(1884年)刊行《津门杂记》中对天津的物产夸赞不已,说这里海产品俱全,以春天的蚬蛏、河豚、海蟹最好,秋季的螃蟹肥美甲天下,冬时的银鱼和铁雀远近驰名,特别是青鲫、白虾更是四季不绝,鲜腴无比。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产城”,渤海湾还盛产晃虾、黄鱼、鱼、目鱼、平(鲳造、鲈鱼、墨鱼、海刀鱼等,浅海滩还有扇贝、麻蛤等。另外,港洼河塘出产港棱鱼、港虾、鲤鱼、鲫鱼、黑鱼、河刀鱼、鲢鱼等。
俗话说:吃鱼吃虾,天津为家。天津人好吃河海时鲜,特别讲究季节,赶早抢鲜吃,大有过午不候的意思。比如吃晃虾就常见这种情形。晃虾生长在渤海湾的浅海处,冬春相交冰凌未开之时最为肥美。这种虾的上市期只有十几天时间,可谓一晃而过。它皮色洁净透亮,在阳光下水灵灵晃人眼。天津名士陆辛农曾在《食事杂诗辑》中说:“数来佳节说新正,百里鱼群海上争。夺命小舟轻似叶,青梭白晃供调烹。”据说,早年的渔民为了增加收入,争相在早春时节就划着小舟涉险破冰前往海口凿冰捕捞晃虾,所获也不过百八十斤。因此,晃虾一直与银鱼、紫蟹、铁雀、豆芽莱、韭黄、青萝卜、鸭梨一同成为了老天津的“冬八珍”。晃虾最适宜炸食,皮酥肉嫩,成鲜脆香,烙饼夹着吃或下酒,风味绝佳。清末《津门竹枝词》中又说:“争似春来新味好,晃虾食过又青虾。”初春时节的青虾接连上市,炒青虾仁也一跃成为天津“细碗”中的当家菜,虾仁娇艳,黄瓜碧翠,令食客赏心悦目。
让内陆人羡慕的鱼虾蟹在天津的餐桌上不算什么稀罕物,价廉物美,正所谓“海邦七十二沽传,贱买鱼虾不论钱。”对虾以及海蟹、皮皮虾、黄花鱼等都曾大批贩运到北京等城市,虽然身价倍增,仍大有销路。
美食是城市的一种风情。河海两鲜让天津人吃得畅快淋漓,吃得很有个性。特别是近年来人工养殖对虾取得了可喜进展,对虾作为名贵的海珍品一直深受海内外食客的青睐与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