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月的城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五站:扬州】
图景・图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扬州这座千古名邑便注定要成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颗明珠。至盛唐,扬州已成为“富甲天下”的经济中心,有着“扬一益(成都)二”的美誉。李白、杜甫在这里流连忘返,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欧阳修“文章太守”的美名从这里传扬天下,王士祯等文士在虹桥修契的遗风流传至今,郑板桥等“扬州八怪”开创的画风给陈腐的中国画坛吹来清新的气息。悠悠千古,兴衰更迭,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梅花岭,更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追寻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娴静和幽远。
图景・图画
明月的城市
陈 军
如果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志,那么,扬州的标志该是一轮明月。在2500年的历史记忆中,她始终被一轮明月静静地映照着,或而清辉流转,或而冷光荡波,在册页枯黄的史书里,在声清韵娇的唐诗宋词中,映得字字珠玑。扬州实在是一座明月的城市。
唐代诗人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明月之盛。有人以为“无赖”二字为“可爱”之意,是对扬州明月爱之极矣的昵称,但我宁愿相信那就是“无奈”二字。那是一种爱到无可奈何、欲呼无名以至萦怀难去、肠回九曲的思绪,它令扬州人得意异乡人失意。唉,那是怎样一番倾城的月光,竟占得天下三分之二的清光?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却可以从唐代另一位扬州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窥得一斑:
明月从浩淼无尽的江天交接处悄然生光,莹辉流转着,令整个江面波光潋滟,白天的喧闹一下子被清光敛尽。慢慢地,它从江面移升到中天,清光四射,映得江天无尘、花林似霰,从蜀冈的花林到西湖的瘦柳,从游子的扁舟到闺人的妆台。夜归的渔人,一桨击破了如盘的明月,碎成了千片万片,粼粼在邗沟的清波上,惊起清啼的栖鸟,倏忽间从茫茫的芦丛中飞起……
这是怎样一幅空灵迷蒙、恬静阔大的春江花月图啊!月光月色月姿月影月情月意傥恍迷离、恣意交织,直教人心醉神迷。然而天恩普施,明月的清辉并不会偏宠于某一地,扬州也不例外。那掩映在绿杨中的小小城郭,当真能盛得天下二分的月色?
年轻的杜牧在扬州度过了四年后,对扬州特别是扬州的明月一直不能忘怀,以至他的许多诗歌都记述了对扬州明月之夜的美好回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叫《寄扬州韩绰判官》。韩绰是谁?难以考据且也并不重要,我们可以根据杜牧的生平推测这位韩判官大概是杜牧当年在扬州的同僚。诗的首二句直述江南秋景,似乎直白无味,但你要想,这首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仕居北方时所写。江南的秋景在平常的江南人看来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但对于一个念念不忘江南、旅居北方的人来说,北方深秋的万木凋零、萧条冷落自然会唤起他对南方的美好回忆――南方的秋天不同,就算是秋尽冬来,依然是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季节物候的不同当然是一个由头,令他难忘的绝不止江南的山与水。诗的后两句,杜牧以调侃的口吻问候故人的近况。“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句话可以解读为“你现在还好吗,是否过着与过去同样的生活”这样的问候。而以戏噱口吻作这样的问候,透露出杜牧对扬州生活十分熟悉的信息,不仅重温了与朋友深厚的友情,更是对自己往日扬州生活依依不舍的怀念与回味。
自然的山水风物再好,都不足以让人流连忘返,真正让杜牧难以忘怀的该是扬州人富足悠闲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当以发达的经济与丰厚的物质为基础。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有这样的记载:“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益次之也。”这样发达的经济促进了唐代扬州夜生活的繁荣。唐人小说《玄怪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开元十八年正月望夕,帝谓叶仙师曰:“四方之盛,陈于此夕。师知何处极丽?”对曰:“灯烛华丽,百戏陈设,士女争妍,粉黛相染,天下无逾于广陵矣。”
看,唐代的扬州夜生活多么热闹!如果说唐人的野史不足为信,那么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则更可以证明: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多少华丽的灯烛竟然照彻了天上的云,想必也暗淡了天上的月光吧?所以,我总怀疑,徐凝、杜牧等人恐怕是把灯光错当了月色,才产生了二分明月在扬州的美丽错觉。自然的月光本来也映不出那样的辉煌,在杜牧的扬州梦中不能忘怀的又何止是明月啊!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的意旨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何其相似?只是一为忧今,一为吊古。人们往往是这样,能够看得见、判得明过去的是非对错,却永远看不清自身的危机。虽然安禄山的尖刀利刃刚刚划过,这个国度的伤痕还没愈合,但那高楼上鲜衣怒马、觥筹交错的纷纷酒客,何曾顾及过“如今不是时平日”呢?而世情往往是这样――“逸豫可以亡身”。一个人耽于逸豫,则会堕落;一个朝代耽于逸豫,则会衰落。
宋朝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朝的徽宗、钦宗耽于声色犬马,结果将江山断送,继承者高宗于是远远地躲在南方,偏安一隅。昔日繁华的扬州竟成了对敌的前线,在南宋苟延残喘的几十年里,它不断遭受金人的侵袭,直至迅速衰落。公元1176年冬天,诗人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扬州的萧条衰败之景,抚今追昔,不由感慨万千,遂写下了《扬州慢》一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昔日的灯烛歌吹风月繁华,骤然间风流云散,荡然无存。桥还在,人已散;月还在,谁堪赏?只照见桥下波心微荡,越圆越孤寂,越亮越冷清。
这是扬州明月的另一面,而这样的场景在扬州的历史上并不罕见。从春秋的兵戈到鲍照的芜城,从胡马屡屡窥江到多尔衮的屠城。频仍的战乱加之江河改道、世事变迁,扬州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了。
当年,郁达夫先生游扬州失望而归,写信告诫林语堂先生说:“你既不敢游杭,我劝你也不必游扬,还是在上海梦里想象想象欧阳公的平山堂,王阮亭的红桥,《桃花扇》里的史阁部,《红楼梦》里的林如海,以及盐商的别墅,乡宦的妖姬,倒来得好些。枕上的卢生,若长不醒,岂非快事……”
郁达夫先生到底想寻找什么呢?纵然不是频仍的战祸人灾,再怎么辉煌的汉唐明月,也照不到我身上了。那昔日的繁华,因为岁月与战乱的变迁,都烟消云散,真不过扬州一梦。而这梦后人醒,那明月的光辉不过是繁华过后留下的记忆,至今还散落在蜀冈的清溪里,在平山堂的枯井中,在杜牧与欧阳子的诗赋里,在深幽的巷子中,在悠闲的百姓生活里……
多情的纳兰容若说:“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让扬州曜然生辉的不止是今日的月光,更是2500年来的月辉交相辉映。我相信,最皎洁的月辉,在历史记忆中,在文学的想象里,更在人的心上。
名迹・名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四年级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苏教版八年级下)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 牧
略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扬州慢
南宋・姜 夔
略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宿扬州
唐・李 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赠别
唐・杜 牧
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忆扬州
唐・徐 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遣怀
唐・杜 牧
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