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校正着力打造“和谐课堂”,其本质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要想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引入课堂讨论、互相纠错、自我反思等多种形式,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自学;小组讨论;互相纠错;自我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59-1
在实际教学中,我曾遇到这样的困惑:某一知识点,反复强调,可学生还是屡做屡错。为何?后来我渐渐悟出:只有把教学目标转换成学习任务,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效果不就会好转了吗?在一堂高三复习课中,我尝试着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减负增效”。
环节一:课前学习――自学与交流
在编制学案时,我设置了课前学习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本课所涉及到的高考考点,熟悉教材内容,理清教材内容体系,并提出自己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检查下来,学生是看过书了,但未能提出问题。那学生对这课内容的理解是不是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呢?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先做了三个选择题,好多学生未能全对,甚至是全错。但我不急着解释,而是把这个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可以相互解答,亦可求助于其他小组。这一环节变传统的师生互动为生生互动,既没有了老师抽问的紧张,也没了回答不上时的尴尬,所以,学生讨论得相当热烈。而大家都不能回答的问题,则交全班讨论解决。
环节二:课堂探究――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互相纠错相结合
这一环节主要探究的是重难点问题。这需要教师的预设,但更需要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情,要根据平时所掌握的信息,对学生知识的误区、盲区有充分准备,并能根据这些知识点创设适当的情境材料,设置有思维梯度的探究题,以供学生课堂讨论。
本堂课第一环节中,大家都不能回答的问题集中在两个:1.市场是通过哪些机制实现对资源的配置的?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而后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例,问:中秋节将至,哪种商品最畅销?如果你是该商品的生产者,你会做出怎样的生产决定?为什么?问题一抛出,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在讨论中,大家逐渐明白,市场调节,可以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配置。
对于第二问,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所以在学案上以“短信诈骗”为背景创设了情境(情境略),并设计了两个问题:1.“短信陷阱”,是市场调节哪个弊端的表现?2.该如何促进短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这个探究题不是一开始就由学生小组讨论,而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思考、作答的“空白时间带”,以便让其充分地动脑、动心、动手,这不仅利于营造课堂人文气氛,也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在学生独立思考、作答时,我也没闲着,在教室巡视着,及时发现学生作答的问题:不分行为主体;知识迁移能力不够,不会前瞻后顾,并找到了两份较为典型的答卷。待大部分学生作答结束,我将这两份答案投影在全班面前,问:看看这两份答案,对比你的答案,有何不同?是否需要补充?为什么?
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言,注意到解答此题时不仅要注意补充完整行为主体――国家、企业、消费者,而且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体验式、合作式学习,学生不仅仅了解到自己在解答此题时的缺陷所在,还可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思维品质。
环节三:整理总结――自我反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是个体对其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估,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律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习者在活动中建构,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在整堂课即将结束时,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让其就本课的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整理反思。这有助于学生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学习过程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换言之,进行整理反思有助于学生立足于学习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所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只有通过反思,学生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某一知识点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学习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自学能力将日益形成。
曾有人说过,要想得到你从未得到的东西,就必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要想真正取得减负增效的效果,就必须真正转变观念,相信学生,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创造机会和舞台,放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与能力!
[参考文献]
[1]肖连刚.把课堂还给学生.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J],2012(04).
[2]李忠.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现代阅读[J],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