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薪日贷款:特点、争论和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薪日贷款:特点、争论和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发薪日贷款在美国大行其道,其简单便利性使穷人也能够获得信贷服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借款人缺乏自控,不得不连续借贷,从而陷入债务危机,这也导致了政府监管的不断升级。经济学家对发薪日贷款是否改善借款人的福利进行了实证研究,找到了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发薪日贷款使我们认识到方便易得的信贷服务的两面性,对我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发薪日贷款;连续借贷;金融监管;自控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5-0074-05 收稿日期:2008-02-19

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s),即折价购买延期兑付的个人支票,是目前美国一项非常热销的业务。在一桩典型的发薪日借贷交易中,客户开出一张支票给放款人,后者同意持有支票一段时间,通常不到两周,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例如,一笔300美元发薪日贷款,客户给放款人开出一张350美元的支票,拿到手的是300美元的现金,即放款人折价购买了客户的支票。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发薪日贷款机构的网点在美国还不存在,但是到2004年,行业分析师估计其营业网点已经达到22000个了。比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的总和还要多。发薪日贷款发展迅速,在1999年,它的业务规模只有80亿美金,而到2004年,它的业务规模已经达到了450亿美金,收取了大约60亿美金的服务费用(Bair,2005)。

发薪日贷款机构经营模式简单,向不能获得金融服务的穷人和低收入家庭提供信贷。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因为在给客户带来便利性的同时,它也因为客户连续贷款的问题而存在“掠夺性”。吸取发薪日贷款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正确认识金融产品和完善金融服务非常重要。

一、发薪日贷款的特点

发薪日贷款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便利性和连续性。前者指客户可以很容易地从发薪日贷款机构获得贷款;后者指由于发薪日贷款收费高,很多客户逾期不还,只能不断地续借,从而支付给贷款机构多达本金数倍的“利息”。发薪日贷款的便利性使其拥有了广大客户,迅速发展;而其连续性,又使其带有“剥削性”的色彩,广受诟病,引来了政府的严格监管。

(一)便利性 1990年,大约有20%的美国居民面临融资约束(Gross和Souleles,2002),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主流银行(mainstream banks)不能准确甄别客户的风险,产品设计不符合某些客户的需要,产品价格太高,产品和服务营销定位排斥了某些客户,客户由于预想金融机构拒绝为其服务而不去申请。但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掀起了一场“信贷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credit)”运动,出现了很多边缘银行(fringe banks),它们为广大普通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服务。发薪日贷款机构就是“边缘银行”的一种,它是由支票兑现公司(check-cashingcompanies)转变发展而来的。Caskey(2005)认为,有三种原因促成了这种转变:(1)随着美国直接存款不断增长,要兑付的支票的数量减少,支票兑现公司的业务开始萎靡,这种情况迫使这些公司寻找新商机。(2)信用卡透支作为一种小额贷款已经广为接受,许多主流银行停止发放小额的、不稳定的消费者贷款。但是,很多资信不足或受损的消费者不能获得信用卡,或者不能获得他们所希望的透支额度。(3)一些州政府提供了宽松的法律环境。

发薪日贷款机构能够满足这种不能获得主流银行服务的客户的需求。申请发薪日贷款很简单。申请者只需要提供家庭住址、支票账户、驾照和社会保险号、工资单的存根、发薪日,整个交易就能够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

客户认为发薪日贷款机构在五个方面比主流银行要好:(1)更容易获得贷款;(2)网点多,距离近;(3)贷款程序少、出纳员多、经营时间长,服务更佳;(4)虽然一些客户认为成本高,但是与银行相比,它们的贷款定价简单易懂:(5)对客户十分尊重,更值得信赖。

发薪日贷款机构更加重视被主流银行忽视的客户,比如有色人种。在2001年一个针对夏洛特低收入家庭的调查发现,在控制了广泛的社会特征变量之后,黑人向发薪日贷款机构贷款的可能性是白人的2倍(10%对5%)。发薪日贷款机构更加青睐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这个调查同样发现,少数民族占70%以上的社区的银行数量只有少数民族占10%以下的社区的1/3,但是就发薪日贷款机构的数量而言,前者却是后者的4倍(stegman,2007)。

(二)连续性客户贷款关心的不是贷款的年利率,而是发薪日贷款机构提供一次服务的费用,例如为了提前两周获得300美元的薪水而情愿支付50美元的费用,这笔费用的年换算为年利率433%,因而,有人从这个角度简单认为发薪日贷款费用的换算年利率是300%~1000%,具有剥削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几十美元的费用并不对客户构成什么负担。但是问题在于,由于客户不能及时还款,发薪日贷款经常滚动至下一期,客户必须再支付一次原来的费用,如此下去,客户不得不在一年内多次支付费用,笔者称之为连续贷款,这样的话,短期贷款往往长期化,并且需要支付高额的利率。

表1提供了美国4个州2005年发薪日贷款的客户流向。从4个州的平均数字可以看出,在2005年,有90%的贷款流向了每年有5笔交易以上的客户,有62%的贷款流向了每年有12笔交易以上的客户。

King,Parrish和Tanik(2006)根据各州监管部门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在2005年,一个普通客户要为325美元的贷款付出468美元的费用,如表2所示。468美元的费用相对于325美元的本金是非常高的。

一旦客户使用发薪日贷款,他们可能会变成长期借款者。连续借贷导致的长期负债受到了广泛关注,甚至有人批评发薪日贷款是信贷市场上的强效可卡因,由于人们容易通过它获得贷款,因而容易使人上瘾,人们无意识地就被它拉入永久性负债的陷阱。政府担心发薪日贷款机构会耗尽财务脆弱家庭的财富,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因而日益倾向于对发薪日贷款机构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

二、监管难题:宽松还是严格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分别对发薪日贷款行业进行立法和监管,监管的宽松与严紧程度是不同的。这里我们必须认定的一个事实是,虽然存在连续借贷以及高达300%~1000%换算年利率,但是发薪日贷款机构的利润率很一般。

根据Skiba和Tobacman(2007)的考察,发薪日贷款较高的违约率占掉了它们1/4的利息收入,更

重要的是由于发薪日贷款的规模很小,只有区区数百美元,每笔贷款的人工费和甄别费用很高。同时,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看,发薪日贷款行业的进入壁垒非常低,每个分支机构的进入成本只有50000美元,从而使这个行业呈现出高度竞争的状态,我们有理由相信每家机构只能获得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表370举了所有7家上市的发薪日贷款机构的年回报率和股本回报率,平均只有10.1%和15.4%,不是很高。

监管当局关于发薪日贷款争论的核心是发薪日贷款行业是否鼓励短期借贷长期化,导致客户的不能偿付的债务不断增加,最终陷入债务危机。各州的政策选择在于他们将发薪日贷款视为可以容忍的、高成本的、应急短期贷款,还是年利率高达三位数的高利贷。

认识的分歧导致了各州在立法和监管过程中的松紧程度不同。监管宽松的州只采取了相对简单的修补,例如禁止违背联邦贷款实情监管措施(truth-in-lending regulation)的行为,要求披露信贷交易的关键条款,并且所有费用都要换算为年利率:稍微严格一点的州颁布法令,限制一个客户可以同时获得的贷款数量,限制连续贷款,强制要求同一客户两次贷款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更加严格的州禁止发薪日贷款机构使用刑事控告的方式来敦促客户还款。有的州采取更加直接的干预措施,例如使用分区法来影响发薪日贷款机构的位置选择:有的州要求将发薪日贷款纳入高利贷法的管辖,年利率高于60%的贷款都是违法的,要求该行业对其核心经营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最严格的州要求取缔所有的发薪日贷款,到2006年为止,已经有14个州直接禁止了发薪日贷款。

当然,监管方的监管措施也遭到了自由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发薪日贷款机构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消费者信贷市场扭曲监管的反映,如今它们同样也受到了这些扭曲监管措施的管制。发薪日贷款机构数量和业务的快速增长说明了主流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工薪阶层的短期信贷需求,严格监管以粗暴的方式干扰了价格信号,导致发薪日贷款行业不再盈利,业务萎缩,同时也使家庭正常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阻碍信贷流向风险最高、最急需贷款的人,他们会被迫转入地下,寻求非正规的高利贷,最后导致高利贷的盛行,带来社会无序。

三、英雄还是恶棍:经济学家对发薪日贷款的争论

有的研究人员从高利贷的角度来看待发薪日贷款争论,把其看作从中世纪到今天,关于高利贷的争论的一部分(Persky,2007)。然而这个视角已经太狭窄了。发薪日贷款已经成为美国名校经济学博士生的热门选题,他们纷纷利用最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收集数据,检验发薪日贷款对客户是利是弊,检验它到底是帮助客户脱离困境、改善福利的英雄,还是导致客户陷入债务危机、降低福利的恶棍。因为消费信贷是最接近人们消费决策的金融服务,经济学家对发薪日贷款的研究将对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提高金融服务,政府应该采取何种监管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发薪日贷款可以改善福利,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可以有选择来应对负向冲击,平滑支出;否则,消费者将会不得不削减必要的消费、被迫减少医疗开支、被迫迁移等等,从而使福利降低。发薪日贷款容易得到,可以帮助陷入困境的消费者克服流动性约束,改善福利。

当个人对自己的消费决策缺乏控制时,贷款的方便可得会降低福利。个人往往都存在自我控制难题,例如,当一个人面临两项需要长时间才能获得的奖励时,他会非常有耐心。假若一个T厂给予工人两个奖励,一个是100天后的15分钟的休息时间,另外一个是101天后20分钟的休息时间,那么工人会偏好后者。但是如果将这两个奖励提前,工人就会变得没有耐心,他们的偏好会发生逆转。同样的工人会偏好当下的15分钟的休息时间,而不是明天的20分钟的休息时间。由此可见,在短期内,消费者会追求即刻的满足感,对未来的长远打算变得不耐烦。从这个视角来看。消费者的偏好是动态不一致的,他们当期的贴现率比长期贴现率要高很多。消费者所作的借款和消费决策,在事前看来是最优的,但是事后却不是。他们会在当期举债来最大化他们的消费,而在未来减少消费和偿还贷款。最终,当放贷人拒绝展期的时候,他们必须大大地降低消费,导致福利的严重恶化。信贷约束反而在客观上能够使消费者避免消费严重削减结果的出现,促使他们维持稳定的消费(Laibson,1997)。

Skiba和Tobacman(2006)发现发薪日贷款增加了消费者的破产申请。Melzer(2007)发现发薪日贷款能够降低年收入在15000至50000美元之间的中低收入家庭的福利。通过考察这些家庭发薪日贷款可得性的地理和时间变化。他发现使用发薪日贷款会使这些家庭发生付账困难的概率增加15%,用不起电话服务的概率增加50%。被迫搬家的概率增加70%,发薪日贷款也会使这些家庭的成年人推迟看病。Melzer发现发薪日贷款的成本很高,佐证了消费者缺乏自控和具有双曲线贴现函数的假说。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会给受灾社区带来外生的负向冲击,Morse(2006)运用了倾向评分配比(propensity score matched)方法研究发现,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发薪日贷款可以提高受灾社区的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死亡率,帮助债务人保持赎回抵押品的权利。降低因吸毒和酗酒而接受治疗的人数,有效提高了社区的福利。并且,Morse还发现,因为主流银行信贷不易获得,主流银行不能取薪日贷款机构来实现这种福利的提高。不过,Morse也指出,他只是研究了发薪日贷款机构的减灾功能,没有考察在日常情况下,消费者运用发薪日贷款来满足消费的情况,不能确定它到底是提高了福利,还是降低了福利。

发薪日贷款有可能是英雄,也有可能是恶棍。不过更可能的情况是存在两种类型的消费者,一类是面临个人灾祸而借款的人,一类是为日常开支而借款的人。第二类人往往会过多地为诱惑性消费贷款,不能按时还款,从而导致福利恶化。

要确定发薪日贷款到底是英雄,还是恶棍,我们必须知道发薪日贷款者贷款原因的分布。Elliehausen和Lawrence(2001)援引了普华永道的一个调查,发现66%的发薪日贷款者贷款是为了克服负向冲击和应付紧急需要。我们似乎可以作出结论,在2/3的情况下发薪日贷款机构是英雄。

四、结论和启示

综上所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薪日贷款在美国迅猛发展。发薪日贷款的方便可使其得到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青睐:但是另一方面,客户连续贷

款,导致很多贫困家庭陷入财务危机,美国各州政府越来越倾向于对其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经济学家对发薪日贷款是提高福利还是降低福利展开了激烈争论,虽然争论的结果不是很鲜明,但是加深了政府和群众对发薪日贷款的认识和理解。

美国的体制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试验,对政府、金融机构,特别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金融服务可以缓解贫困,降低风险,对穷人很重要,但是由于穷人缺少抵押品和信用记录,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发薪日贷款的实践告诉我们,对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大有市场。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学习发薪日贷款的经验,抛弃原有的直接干预信贷市场的种种措施,着重强调制度建设,给予放贷者相应的市场准人权,强调对债权人权利的保护,增加信贷市场的竞争,扩展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金融文化教育。穷人能够容易地获得短期信贷固然是件好事,但是也要知道滥用信贷的后果,不要等到陷入债务危机之后才开始知道要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因此,社区机构应该帮助消费者和家庭,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学习如何使用金融产品,如何管理金融资产和贷款。学校也应该为中学生开设必要的理财课程,帮助学生提高金融意识。

客户的连续贷款给发薪日贷款机构带来了种种诟病。而这背后的原因又在于客户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自控,诱惑性的消费和容易得到的贷款机会往往使他们陷入债务危机。金融机构应该看到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商机,着重开发为消费者着想的、收费较低的、富有纪律性的金融产品。而且,经济学家也发现,难于自控和表现出双曲线贴现行为的居民为了克服自己的缺点,更倾向于选择承诺性的金融产品(Ashraf,Karlan和Yin,2006)。因此,金融机构要适合客户的偏好,开办具有纪律性和承诺性的金融产品,在盈利的同时也赢得好的口碑。

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推进,我国愈来愈强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国家对农村居民如何获得小额信贷尤为关注。2006年底,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并准备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低门槛、严监管”为特点,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并且,与农信社执行利率不能超过基准贷款利率2.3倍的政策不同,新型金融机构不受此限制。

《意见》为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契机,同时,取消利率限制又为它们提供了金融创新的环境。姑且不论中美体制的不同,发薪日贷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类似环境下的“试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方便易得贷款的改善福利和降低福利的两面性。发薪日贷款实践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金融可得性的拓展,承诺性金融产品的开发,金融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告诉我们要趋利避害,更好地让金融改善生活,促进经济增长。

(责任编校 元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