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偏向的传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偏向的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崛起,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以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等为代表的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先驱们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技术――生态领域。正如昆斯(Kuhns。1971年)在他的《后工业时代的先知》中,诠释了这几位先驱的观念,并做出了一个精辟的论断:“媒介是环境的”。媒介同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进行着互动,使政治、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形态,赋予文化特性,无论你是否承认,媒介在形成了这个世界平衡有序的环境方面功不可没。

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是宏大的,其涉及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与人和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由于环境本身就是多层次的,所以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作为环境的媒介。从符号层面上看,媒介可以被视作一个内化的符号系统的形式和结构。因此,每一种媒介独特的物质特征和符号特征预设有一套偏向,这种偏向有精神上的,也有空间、时间上的,以及政治、社会、内容等方面的偏向。

下面,我就从媒介传播偏向性的几个问题来谈一谈印刷机扣网络这两个传播媒介的技术特点。

文化的偏向

由于传播学是一门西学东渐的学科,所以大多数传播学著作,是站在西方媒介技术发展的先验角度来谈论媒介的历史分期的。一般来说,媒介发展的历史分期为四个: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术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所以,我所提及的印刷机,是指15世纪欧洲谷登堡发明的那种有固定程序和机器操作的活字印刷机。早在活字印刷术引进欧洲的几个世纪以前,中国就早在使用此项技术了。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的成功,究其原因,很多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汉字比较复杂,而且数量较多,而西方的文字是多位字母文字,比较灵活,适合用活字印刷;再加上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轻商主义,以及雕版印刷的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使得活字印刷没有取得在欧洲那样的优势。

于是,基于这样一个推测性的论断:“任何媒介技术都预设了一定的内在精神思想”。所以我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别,与活字和雕版两种印刷形式上的差别相联系。所以在中国,文化是掌握在作为精英群体的儒生的手里的,由于文化的载体――书本的成本颇高,使得文化也成为一种稀缺品;而西方的情况却相反,由于文字印刷品的商业化,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书本印刷术得到不断改进,从而不断降低了文化的传播成本,使得文化真正为民众掌握。随着大量识字阶层的出现,刺激了廉价报刊等近代商业报刊的出现。由于主导印刷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大众媒体发展时间上的差距。

政治偏向

“传播媒介的偏向性”,这也是英尼斯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其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说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即传播媒介具有益于长久保存但却难以运输的倾向性。英尼斯称它们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或具有易于远距离运送但长久保存性差的倾向性,英尼斯称它们为“偏向空间的媒介”。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偏向空间的媒介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进行广阔地域的贸易,有助于领土扩张。同时,除了揭示每一种传播媒介对知识的垄断性以外,英尼斯也认为,新的媒介的出现能够打破旧的垄断权。

从英尼斯的观点出发,印刷机的出现,打破了过去“羊皮纸时代”中世纪西方国家中教会垄断宗教信息的权威。使得《圣经》成为人们普遍可获得的印刷品,这就削弱了教会的势力,使权力中心向国家政权转移。实质上。印刷术的出现,是使信息民主化的手段,复制的信息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广泛传播给越来越广大的识字阶层,议会的议事记录被报纸曝光,贵族的生活逸事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这就打破了精英阶层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优越性和神秘性,同时最为关键的是,印刷术的产生导致了个人主义观念和自由主义哲学的兴起。在文字时代,或是说印刷时代(文字大量普及,更有说服力和代表性),书本为我们寻找心灵的归宿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读书这种特殊的个体交流逐渐替代了过去集体交流的口语世界,迪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论调便是这种自省思想的佐证。于是,这些具备文化素养的个体开始觉醒,使诞生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重要的个人主义思潮。

在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63年)中,他意识到了媒介的平等主义推动力。在他看来,“电影把艺术作品带给了人民”。我认为,在四个媒介发展时代,可以分为这样两个时代――“垄断信息时代”和“信息民主时代”。其中,前两个时代分属“垄断信息时代”,而以印刷机、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技术为标志的“印刷时代”和“屯子时代”则属于“信息民主时代”。不同于其尼斯对于印刷传播媒介形成权威和知识垄断的批判,我更倾向于麦克卢汉的看法:我们不应当先入为主地否认大众媒体,因为这种先验的偏见恰恰说明大众媒体正在打破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威,从而造成了这些知识精英的焦虑。

我们应当承认,从印刷机到网络的整个技术进步过程中,逐步推动了民主的进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媒介“空间偏向性”逐步与“时间偏向性”聚合的过程。英尼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媒体的空间和时间偏向达到平衡时,可以维护一个社会的稳定机制。网络这个新*的媒体,它打破了旧的时间限制,点击网络搜索引擎,我们可以回顾发生在过去任何时间的新闻事件;它改变了传统的空间概念,只要一秒钟,一封E-mail就可以联系相隔几万公里的人们,整个世界浓缩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时空偏向平衡的集合体,它的存在,叙写了后民主时代的政治特征――民众权成的建立。所谓民众权威,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话语权威的失效。“博客、播客、论坛”打破了传统意义土新闻媒体的界限和权威,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成为传播者。

每一种媒介技术的诞生,都包含了一些思想内涵,我们对它诞生的意图和影响的推测,应当基于一种公正客观的视角。无论是把媒体看作是社会发展的灵丹妙药的技术决定论,还是带着防御心态抵制新媒体的批判性观点,都是不全面、有偏向性的。对于媒体塑造社会环境的作用,应当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宏观地评价,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正视媒介技术所起到的客观作用,又能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一些必然性。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系)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