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单位GDP能耗预测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单位GDP能耗预测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能源消耗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单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耗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有着重大意义。由于GM(1,1)模型和Markov模型用于时间序列预测时优势互补,本文首先建立了无偏灰色markov预测模型,然后进一步利用新信息优先的思想,建立了等维新息无偏灰色Markov预测模型。以1991年至2011年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实测值作为原始数据,构建预测模型,预测其2012年至2014年单位GDP能耗。结果表明: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的预测误差小,精度高,适合中长期预测。

关键词:单位GDP能耗预测;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

中图分类号:TU984

灰色预测法和Markov预测法是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灰色模型主要适用于数据资料少、波动不大、预测时间短的系统对象。当序列的随机波动性比较大时,灰色预测法的预测准确度较差。Markov模型适用于预测随机波动大的动态过程,在这一点上恰恰可以弥补灰色预测的不足。有学者提出了灰色Markov预测模型,首先用GM(1,1)模型拟合序列的趋势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Markov预测[1]。这样,通过两模型的优势互补,预测的相对误差明显降低。但是,它只对短期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越往后预测准确度越低。为了解决随机波动性大的动态过程中长期预测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维无偏灰色Markov预测模型,利用灰色Markov预测的最新预测结果不断更新建模用的原始数据建立无偏灰色Markov预测模型。

能源消耗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单位是吨标准煤/万元[2]。计算公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耗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有着重大意义。目前用于能耗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回归法、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3][4],用灰色Markov模型进行预测的还不多见。本文建立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并用于单位GDP能耗预测,实现了短期及中长期预测准确度的提高。

1 无偏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文献[4]研究了传统灰色预测模型的特性,证明了传统灰色预测模型是有偏差的指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偏灰色预测模型。具体模型建立过程如下:

1.1 GM(1,1)模型

GM(1,1)模型即单变量一阶灰色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模型。其原理是对原始序列采取累加的方法,使生成序列呈现出一定趋势规律,并对生成序列建立微分方程模型,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得到时间响应函数预测模型,实现对系统的预测。建模步骤如下:

(1)累加

记原始时间序列为: 作一阶累加生成新的序列: ,式中: 。

(2)构造一阶微分方程:

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 的估计值。 ,

其中: ,

(3)计算无偏GM(1,1)模型的参数 和 。对呈现指数变化趋势的数据序列 ,做一次累加生成序列 。按传统GM(1,1)方法建模可得:

由此求得用传统GM(1,1)模型参数 、 表示的b和A的估计为:

(4)得到原序列预测值模型: 。

可以看到,无偏GM(1,1)模型没有了传统GM(1,1)模型固有的偏差,不需进行累减还原,建模步骤相对简单。

2 基于Markov链改进的无偏灰色预测模型

2.1 状态划分

由于原始数据序列中最后一个数值的状态转向不确定,所以,在进行状态划分和计算转移矩阵时应删掉最后一个数据。设无偏灰色预测值序列为 ,现以 曲线为中心将原序列系统划分为 个区域: ,步骤如下:

(1)计算 , ;

(2)把序列 分为 个区间:

2.2 计算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设 为由状态 经过 步转移到状态 的原始数据样本数, 为处于状态 的原始数据样本数,称 为由状态 到状态 的 步状态转移概率。则构造 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为: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反映了系统各状态之间的转移规律。根据初始状态序列值和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就可以计算未来的变化序列值。一般情况下,只考虑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但当矩阵 中第k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概率相同或相近时,说明状态的未来转向难以确定,此时,需要考察 或多步 转移概率矩阵。

2.3 确定预测值

未来的转移状态 确定之后,则可得预测值: (*)

3 新维无偏灰色Markov预测模型

新维无偏灰色Markov预测模型的原理是:将无偏灰色Markov模型得到的一个预测值补充到已知数据,同时去掉原序列的第一个数据,保持数列等维。利用新的序列再建立无偏灰色Markov模型并得到下一个预测值,再将其补充到数列之后,同时去掉原序列的第二个数据,以此类推,直到完成预测为止。理论上认为:离预测点越近的数据往往包含对未来预测更有用的信息,因此,新维无偏灰色Markov预测模型是对传统灰色Markov预测模型的改进。新维无偏灰色Markov预测模型的构建算法为:

(1)输入原始数据序列 ;

(2)对 作一次累加生成模块 ;

(3)确定数据矩阵 求参数 的估计值, ;

(4)令 ,得到生成数据序列模型: ;

(5)设第k期无偏灰色Markov预测序列为 以 为中心将系统划分为 个状态;

(6)计算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

(7)判断需要预测数据所处的状态 ;

(8)根据(*)式计算预测值 ;

(9)更新数据序列 ;

(10)返回步骤(2),重复步骤(2)到步骤(9),直到完成需要预测数据的预测值为止。

4 实例分析

4.1 数据说明

选取1991年至2011年共21期的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数据(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如表1。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4.2 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构建过程

4.2.1 构建单位GDP能耗无偏GM(1,1)模型

根据无偏灰色建模的步骤,利用表1的原始数据序列,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求得 , ,进而求得: 。建立无偏灰色的预测模型, , 。

4.2.2 构建单位GDP能耗无偏灰色Markov模型

由于原始数据序列的最后一个值的状态转向不确定,所以,去除2011年数据,用无偏灰色预测模型得到的前20个预测值分别除以其原始值即得到 的值, 。根据 的大小确定4个状态的区间:

区间 113.3225

状态 1 2 3 4

通过分析可知落入各状态的原序列值个数分别为 ,然后得一步转移概率矩阵为:

2011年单位GDP能耗最可能处于状态3,因而其最可能的预测值为: 。同理,可预测2012年至2014年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利用该模型得到的预测值如表2。

4.2.3 构建单位GDP能耗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

根据新维无偏灰色Markov预测模型的构建步骤,即可完成该模型的构建。在构建过程中,所有的系统都划分为4个状态,一步转移矩阵都是4×4阶的。利用该模型得到的预测值如表2,拟合图如图1。

5 三种模型预测精度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三种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三种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指标,指标定义为:

式中N是预测样本数, 表示预测值, 表示实际值。显然MAPE越小,说明模型预测效果就越好。三种模型预测效果的对比见表2和表3。

通过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的对比检验可以看出,无偏灰色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0.5937%,无偏灰色Markov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6432%,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8177%,通过比较发现: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拟合误差较小,可以很好地反映广东省单位GDP能耗的发展动态。

6 结论

本文构建了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并对广东省单位GDP能耗进行预测。经过一系列的检验和对比,可以认为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比其它两个模型预测效果更好,更能拟合单位GDP能耗时间序列的未来发展动态。具体优越性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该模型继承了灰色模型所需历史数据少、能弱化数据波动、提取数据变化趋势的优点,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数据。

(2)利用无偏灰色预测模型改善了传统灰色预测模型固有的偏差,扩展了应用范围,更符合单位GDP能耗指标的实际变化趋势。

(3)利用等维新息思想,将无偏灰色Markov模型得到的预测值补充到已知数据,同时去掉原序列的距离预测点较远的数据,保持数列等维,建立新维无偏灰色Markov模型,使得该模型更适合于单位GDP能耗指标的中长期预测,克服了一般灰色Markov模型仅适用于短期预测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朱孔来.灰色Markov链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3,2:67-70.

[2]夏炎,王会娟,陈锡康.新能耗指标的建立与可比性分析[J].宏观经济战略与管理,2009,9:10-15.

[3]周仲礼,冯文新.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的中国能耗预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544-547.

[4]宫运启.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加工工序能耗预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21):235-239.

[5]吉培荣,黄巍松,胡翔勇.无偏灰色预测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22(6):78-80.

[6]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龙会典,讲师,博士研究生;严广乐,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广州 510420;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受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项目(S1201YLXK)、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LY06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