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廉颇的,悲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廉颇的,悲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在诸侯中赫赫有名。他为赵国屡立战功,结局却很悲哀,没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没像比他稍后的李牧那样被赵悼襄王冤杀,而是客死楚国。不只他自己死难暝目,就是千百年后的人们也为之扼腕感叹。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一开头就称廉颇是赵国的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其勇猛善战。

事实也是如此。廉颇自己也表白过,他“有攻城野战之大功”。拜为上卿后,“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之后又多次率军攻城略地。渑池会后,“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秦赵长平一战,使赵国元气大损,连北方的燕国也趁机袭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过了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事实证明,廉颇的确英勇善战,是赵国的栋梁和干城。他不仅在军事斗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外交斗争方面也有力地配合支持了蔺相如。蔺相如两次与秦王作面对面的斗争,两次不辱使命,除了他自己有超群的胆识和出色的才干外,还与廉颇作坚强的后盾密不可分。他说得很公允:“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应当说赵国有廉将军是社稷之福,百姓之福。廉将军本可以为自己的祖国充分贡献才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是他的遭遇却很不幸,先是带兵坚守在长平,使秦军占不到半点便宜,结果因赵孝成王听信谗言,误中秦的反间计而被解除了兵权,因个人的不幸而导致赵国的惨败;后来兵带得好好的,还多次打胜仗,又被乐乘取而代之,一怒之下离开赵国。跑到魏国去了:因曾攻打过魏国,未能获得魏王的信用;本还可以回赵,继续报效祖国的,又因奸人使坏,最终未能重返故国:不得已只好投奔楚国,然而时运不齐,在楚国,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再也没能发出夺目的光彩,却黯然陨落于异国他乡。能不令人悲叹!

廉颇何以有此悲剧呢?

笔者以为有其客观原因,比如说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父子不像赵惠文王那样对廉颇的才干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因而予以高度的信用。他们上台后,先是赵孝成王轻信谣言,误中秦之反间计,解除了廉颇的兵权,招致长平兵败,后是赵悼襄王无缘无故让乐乘取代了廉颇。前一次被剥夺了兵权,廉将军不可能没有怨气,再次被人取代,廉将军就忍不住心中的愤怒了。由此看来,廉颇的悲剧客观上是赵孝成王特别是赵悼襄王造成的。

但是悲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廉颇的悲剧性格。具体表现在性情粗暴、心胸狭窄、居功自傲、个人主义特别是个人英雄主义突出等方面。因此,当涉及个人荣辱和得失时。便不能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同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甚至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先是与同僚不和甚而攻击。后是忿然出走,投奔他国。

廉颇最初看不起蔺相如,错误地认为蔺相如只是凭口舌建立功劳,不如他攻城野战功大。其实,他没认识到外交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片面地强调军事斗争。门阀等级观念也很强,认为蔺相如出身低微,与之同列,感到羞耻,不甘愿,并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这是心胸狭窄、居功自傲、个人主义的最初暴露。幸好遇上的是心胸开阔、谦恭明智而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蔺相如,才避免了一场内部的血腥争斗。倘若遇到的也是像廉颇那样个人主义突出、不顾国家利益的同僚,那赵国就有好戏看了: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不说,毋须别的诸侯国动武,赵国自己就会在内乱中灭亡。

廉颇的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并没在战火中得到克服或有所收敛,相反还恶性膨胀了。当赵悼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后,廉颇的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便彻底暴露了。他心目中根本没有什么赵王,更没有什么国家利益。索性铤而走险,“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幸亏赵国还有李牧担当起了保卫祖国的重任。否则,一旦敌兵入侵,赵国就岌岌可危了。看来,廉颇的“忠勇”实在名不符实,勇则勇矣,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忠则难说,起码是晚节不忠。与比他稍早一些时候的屈原相比,廉颇更是愧煞人也。屈原受的屈辱和打击远比廉颇大,以他的才能和声望,随便去投奔哪一个诸侯国都会被重用,然而屈原就是哪国也不去,一直忠于楚国。后来听说楚都被秦兵攻下了,悲痛无比,便怀石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而世世代代被人民敬仰和纪念。廉颇则差之远矣!

廉颇在识见上也无甚高明处。相反,有时还颇为糊涂,

当秦王派使者到赵国求和氏璧时,究竟给还是不给。廉颇拿不出主意,而蔺相如则毫不犹豫也毫不含糊地认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并作了中肯分析,为赵王所采纳。廉蔺相比,蔺相如明显高一筹。蔺相如渑池归来。位在廉颇之右,理所当然。而廉颇却心中忿忿,“宣恶言”,步步进逼;蔺相如则委曲求全,节节退让,并非怕廉将军,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个人荣辱看得轻。两相对比,再一次显示出蔺相如目光远大、胸怀宽广、以国事为重的高拔和廉颇目光短浅、心胸狭窄、计较个人得失的卑微。

同为武将,廉颇也不及赵奢。当秦伐韩,军于阏与时,赵惠文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廉颇的回答是:“远道险狭,难救。”又召问赵奢,得到的回答却与廉颇相反。赵奢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不仅抓住了取胜的决定因素,而且率兵去救。“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两相对照,赵奢强于廉颇。

廉颇不明事理,乃至糊涂还表现在他去投奔魏国这件事上。这不仅指他背离了赵国,而且还在于他投奔的地方不合适。作为赵将,廉颇曾先后两次带兵伐魏。杀魏的将士,占魏的国土。虽说是各为其主,然而魏王和他的臣民们不怀恨于心?穷途末路了去投奔以前的敌国,廉将军不是太天真:就是真糊涂。难怪他“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撇开杀人略地这点不说。单是他的为人,恐怕也难让魏王信用吧!

廉颇本来还有一个机会可以重返赵国立功补过的,但又因仇人郭开使坏,断了他的报国之路。不亦悲乎?假如他不攻乐乘或攻后不出走。一直留在赵国,纵使受点委屈,坐两年冷板凳,终究还有机会被再度起用。可惜,一旦出了国门。便再难返回,不只留下了“廉颇老矣”的悲叹,而且还客死异国,成了孤魂野鬼。真是可悲呀!

如果单从显示军事才能来说,廉颇晚年仍有机会。“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然而,“一为楚将,无功”。为何无功?楚兵不听他指挥,不肯为他效命。所以他才感叹:“我思用赵人。”在楚军中没了威信,以他晚年的行为,即便再为赵将,还能建攻城野战之大功吗?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代名将终因悲剧性格而最终落得如此悲剧下场,千秋万代后,人们在为廉颇扼腕感叹时,能不深长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