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要”造就“有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要”造就“有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聪明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他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怎样在数学教学中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呢?下面笔者就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1 选材要精心

充足、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操作活动的助推力,操作材料的选择必须要体现多样化和开放性,为学生创设选择、处理、组合、分析的机会。拓展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提前布置让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大部分学生准备的长方体都不外乎牙膏盒子、文具盒……这样在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时,学生的发现势必会出奇地一致: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我自己准备了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分发给其中的几个组。在分组操作时,果然有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发现:长方体的面中也有正方形。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探究,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这样的规律:长方体中如果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余的四个面完全相同。接下来研究棱的特点时,我又适时引入这一特例。使得学生的操作和探究过程更具深度和广度。

2 组织要有序

“有序”是确保数学操作活动取得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其中,建立基本的操作常规,是提高操作活动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以本课为例,上课伊始。我先组织学生整理课桌,比比谁的学具放得整齐,避免了随意拿放的现象;在讲解操作要求时,提醒学生细心倾听;分组操作时,比比哪些小组讲文明、守纪律,分工好、发现多;操作结束后,给学生30秒钟的时间整理学具,一方面调节课堂节奏,另一方面防止学生将学具当做玩具,因分心而影响后续的学习。在上述过程中,每个环节我都注意了细节的处理。从而确保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操作活动中,使动手操作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3 指导要到位

我们主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这种“自主”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放任自流的“瞎乱”操作是很难有新发现的。但要注意教师指导不等于把最简捷、最简单的方法、结果直接告知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而是要侧重于操作方法、策略上的点拨。

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之前,我首先通过“切土豆”的演示,让学生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此基础上提问:“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呢?”并出示操作小贴士: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比谁的发现多!同时还设计了表格,便于学生记录观察的结果,同时也为操作活动提供了蓝本。

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我在巡视中及时观察学生的动向,了解学生操作任务完成的实际情况,适时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操作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确保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4 结果要深化

如果只把动手操作活动停留在活动上。而没有内化的过程,那么操作活动只能流于形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所获得的具体感知和对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演绎等思维活动。把操作结果内化成数学认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总结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照例要进行对比,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结论。在学生比较出面、棱、顶点的异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能把一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吗?怎么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这一本质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两者关系。这样就把学生的操作经验引向知识的内在本质,使得动手实践由简单的操作层面上升到了数学思考层面。

“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在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上大做文章,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切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