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飘着鸡米之香的小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飘着鸡米之香的小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辑留言】辽宁沟帮子是座小城,却是东北最著名的小城。它有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著名的美食,和在现代化的发展路上勤奋拼搏的人们。这便是它的经典所在,活力所在,魅力所在。

10万人吃鸡

汽车从辽宁北镇的医巫闾山返回时,司机把车停在一个挂着“沟帮子熏鸡”的店铺门前。门脸不算大,但装饰得很有特色;门前不算车水马龙,但人们出出进进的景象,称得上络绎不绝。作为一个外乡人,一路上满耳都是“沟帮子”这个词,此等辽西小镇,高无显山、低无名水,何以让路上的人们如此地挂在嘴边?

清代末年,这里还是一个屯子,叫“坑沿”。有个绰号叫“大尖头”的恶霸欺压众邻,无恶不作,一帮小伙子在闹河灯时除掉了他。老百姓为庆贺这一胜利,将“坑沿”改名为“沟帮子”,意思是沟沿的一帮子,沟帮子的称谓就这样叫到了今天。

这是一个人口不足10万的小城,但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吃鸡。200多家熏鸡店覆盖到小城的大街小巷,甭管张家、王家、李家、赵家,还是大名鼎鼎的尹家,沟帮子人见店就进,见鸡就买、就吃。吃完会答:“回家总是想,成瘾了!”

随着司机的一声招呼,车上的人鱼贯而入。落座后,我们点了一壶烧酒、两只熏鸡,外加一些下酒家常菜。我瞄了一眼菜单,好家伙,一只鸡42元,不便宜。店伙计轻轻一笑,说了句“吃了再说便不便宜了。”

见我们面呈不悦,他马上又说:“一看你们就是外地人。告诉你们吧,到沟帮子出差,不到店里吃上一只刚出锅的熏鸡,那就等于白来。刚出锅的熏鸡最好趁热当场吃掉,千万别打包带回宾馆,晚上您会睡不着觉的。熏鸡的味道太香,飘得到处都是,深更半夜谁能抗拒得了?能喝酒的,还会勾出酒虫;不能喝的,本来不饿,也会被这股奇香引出馋虫,这觉还有得睡吗?”

说话间,鸡被端上来,深吸一口气,果然奇香满口。鸡肉本身的香气自不必说,还有一点点的草香、药香和说不清是什么食材的香味。店伙计说:“从选料到熏制,要有16道工序,17小时腌制入味,整个过程又复杂又讲究。加工时,要讲三准,一是投盐准,咸淡适宜;二是火候准,人不离锅;三是掷料准,保持鲜香。这三准要一环接着一环,环环相扣,这样出来的鸡,味道才能完美奇特。”

“沟帮子人都这么有文化吗?连店伙计都这么有才!”我等边嚼边调侃。

他再次轻轻一笑,说:“这店是我大伯开的,我是他的亲侄子,我家姓尹。”

闲话“尹四爷”

哟,一脚迈进老尹家啦!这尹家熏鸡可有来头,它创立于1889年,创立人尹玉成史称“尹四爷”。1888年深冬,尹四爷在官道上遇到一位晕倒在雪地里的老人。这位老人原为宫中御厨,被太监陷害后逐出宫,寻亲未果流落到沟帮子。尹四爷一听,马上将老人接到家中调养。到了第二年春天,老人康复后继续寻亲,临别之际,从怀中取出一物,说:“此乃宫内所传熏鸡秘方,你依此方行事,今后可衣食无忧,且可扬名后世。”

老人飘然而去,尹四爷依照方中所授,学会了制作熏鸡之法,同时加入了自配的调料,开设了尹家熏鸡坊,从此尹家熏鸡名扬东北。

1891年,晚清名将左宝贵路过沟帮子,品尝到尹家熏鸡后大为赞赏,赞其为“鸡中之极品”,人间难得的美味。1894年,慈禧太后60岁生日庆典,左宝贵令尹四爷专门做了一批熏鸡进献宫内。慈禧太后尝后,凤颜大悦,赞不绝口。后来,末代皇帝溥仪来北镇庙祭祖先时,北镇县令拿尹家熏鸡敬奉,溥仪食后也赞叹连声,从此尹家熏鸡有了“宫廷鸡”的美誉。

不知是烧酒的浓度,还是熏鸡的魔力,亦或尹家熏鸡悠远的传说,反正酒肉之后我醉了,被同伴和司机架到了车上,从此记住了这里,记住了沟帮子熏鸡。

CCTV的记录

回到北京,一日在网上闲逛,突然点出一段视频,CCTV录的,竟是沟帮子熏鸡的制作过程。那记者当了一把学徒,边采访边跟生产线上的师傅互动,很是有趣,请看我的转述:

记者:“您这到底是要干什么呀?”

师傅:“你别管那么多了,赶紧铺纸,把这个包了,再把这个也包了。”

记者:“你这要这么多药料子干嘛用啊?”

师傅:“做鸡用!”

【画外音】说到沟帮子熏鸡,最大的秘方就是独特的煮制工艺。用陈年的老汤配以沙仁、豆蔻、白芷等20多种中草药及调料,在高蒸气锅中蒸煮两小时,就可以入熏锅熏制了。

师傅:“你可看好了,马上就要熏了。”

记者:“您刚刚放的是什么呀?”

师傅:“白糖,提味提色的,为了颜色鲜亮,味道更鲜。”

【画外音】馋人的色泽,诱人的香味,再加上老师傅们多年摸索出来的白砂糖熏制法,使沟帮子熏鸡在一百多年前就味冠天下。

那是一百多年前了,有一位官爵显赫的王爷来北镇庙祭祖,北镇县令搜集民间菜肴秘方,最终选定了熏鸡献给王爷,王爷食后大悦,要亲见厨子。乡下厨子哪见过这等大场面,吓得忘了该给此鸡取个名字,就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沟帮子的。”王爷错听,频频点头,说:“哦,沟帮子熏鸡,不错不错!”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下来,沟帮子熏鸡也一做就是上百年了。

记者:“这么有典故的鸡,品种肯定不一般吧?”

师傅:“那当然!用的是我们本地有名的品种,叫骆驼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增重快,肌纤维数量多,即使高温蒸煮、熏烧,也不容易脱水变形。这么点的小鸡,都有2斤多,肉特别结实。”

记者:“哦,长得这么快,容易让人觉得是吃了怪东西,它用什么饲料啊?”

师傅:“我们本地产的玉米、豆饼、麦麸,绝对绿色天然。运输毛鸡的车进场都得有三证,县区产地的质检证明、县检疫证明和车体消毒证明。进场之前还要再消一遍毒,之后才能入场。”

因为是CCTV录制的,所以我看的非常仔细。百年老作坊早已变身现代化的熏鸡制品基地,我等外乡过客,比不得央视记者能身临其境,感受老作坊的新气象。但通过这样一段视频,也能领略沟帮子熏鸡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规模几许,质量几许,成功几许。

农妇的机遇

第二次来沟帮子,是因为一宗生意。友人老张说在沟帮子经济开发区的马家荒村,有一个叫王敏的妇女,她和丈夫仅用一年时间,就把自己的农家院,建成了辽宁一家大公司的一个分加工厂,年加工稻米十余万吨。

老张请我陪他前往马家荒购米。从沟帮子驱车不到一小时,眼前就浮现出一个金灿灿的大院,像硕大的珠宝,嵌在湖蓝色的天际。引路的村民说,那里就是王敏家了。

走进敞亮质朴的大门,迎面而来的一缕缕稻草的清香。定神再看,成捆的水稻把院子染成了金色。1000多平米的生产车间里,6米高的稻米加工机正在作业。原粮提升、清杂、除石、扒壳、谷糙分离……规整的流水线,无缝连接的制作程序,200万的投资,优质稻米的加工基地……眼前的一切,竟出自一个普通农家院,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

“一年前,我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能有个这么大的稻米加工厂。以前,我们只知道沟帮子产鸡产大米,鸡和大米就是吃和卖。自打建了开发区,温州人、广东人、北京人、大连人,还有韩国人,排着队地来。他们看中这里的老字号熏鸡和经商传统,还有鱼米之乡丰富的原材料,要把这些都做成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东南亚。我这才知道大米不光能吃,米糠还能加工成米糠油,身价能翻好几倍。韩国一家水产株式会社,来这里跟辽宁那家大公司谈合作项目。谈成后,他们投资1个亿在开发区建基地,每年处理米糠11万吨,生产精品米糠油1.8万吨,原材料全部来自沟帮子一带上万家水稻种植户。我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了他们的生产商。”

天哪,沟帮子人不光在吃鸡上“有才有文化”,还在现代化的商业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上,都有相当的水准。看看这个农妇,能说会道,头脑灵活,思路清晰,敢想敢干。“你们开车从北京过来,注意102国道两侧了吧?能有近百家稻米加工厂,个个都火。为啥?就是有了你们这些外来商人!你们精明的头脑,开阔的视野让我们佩服,也让我们开眼界、受启发。让我们明白了,把传统的种水稻、卖水稻、吃水稻,变成水稻加工基地,再和龙头大企业合作,实现深加工、品牌化,就财源滚滚了。”王敏眉开眼笑地说。

王敏说的开发区建于1991年,全称叫沟帮子经济开发区。经过十来年的建设,现在已成为“工、农、商、城”四轮驱动的新型小城镇。铁南有工业园区,里面各路炼油装置甚为壮观。工厂车间的生产线上,被分割的鸡、鸭悬挂在现代化车间的吊架上依次滑行。沿街的商贸楼鳞次栉比,挂着全国各地牌子的大小货车往来穿梭,乍眼望去,繁华之景象堪比盘锦、锦州。

老张带来了3辆货车,从王敏的工厂拉走100吨成品大米。返京路上,再次经过那家尹家熏鸡店,我想停车去买几只熏鸡,老张急着赶路,未置可否,我只好作罢。3辆货车从店门前疾驰而过,我和老张的轿车垫后。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我回望熏鸡店,恍如穿长衫、留长辫的尹四爷,正缓缓地向我飘来……W

责编/陈洁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