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上书店”曼谷受热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上书店”曼谷受热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图书馆”——“望道号”图书馆船近日停靠泰国首都曼谷,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小朋友和家长前来选购图书并参观游船。“望道号”负责人说,他们希望把知识、希望和爱传递给当地小朋友。

从1972年至今,这艘由德国非营利慈善机构运营的邮轮在全球航行,已经访问过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16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个港口,接待人数超过4200万人。“我们的使命是传播知识、关爱和希望。我们不仅希望人们阅读海外正版书籍,更希望通过我们举办的联谊活动增强一些弱势群体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望道号”总监劳埃德说。

“望道号”参观区域共分为四部分,即历史区、书展区、故事街区和咖啡馆区。“望道号”停留曼谷期间,不少学校和学生家长带着孩子来选购书籍。素拉瓦嫡女士带着刚上小学的女儿来这里选到了价廉物美的英文书籍。“船上的书店对孩子来说很新鲜。我们带孩子来这里既可以看书,又能参观轮船,一举两得。”素拉瓦嫡说。

据了解,“望道号”售书所得只是用于维持轮船的日常开销。值得一提的是,船上有400多名来自60多个国家的志愿者,提供一到两年的无偿服务。来自德国的马塞尔辞去了化学实验师的工作来到“望道号”服务,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冒险欲望。出生在英国的女孩儿凯特则在“望道号”上实现了自己“播撒爱心”的初衷,因为“望道号”所到之处不仅展销图书,还会帮助当地居民建立图书馆,提供医疗服务,并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增强民众的自我价值认同感。

意“待用咖啡”温暖穷人

人们提前买了咖啡,让付不起咖啡钱的人享受温暖。这开始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现已传遍全世界。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待用咖啡”是否确有其事?

一家咖啡馆里,两位青年购买了2杯咖啡和3杯待用咖啡。服务员为他们端上2杯,他们喝完就离开了。可那3杯待用咖啡去了哪里?后来,进来一位老者,轻声问服务员:“请问现在有待用咖啡吗?”原来人们提前买了咖啡,是为了让付不起钱的人同样能够享受温暖。英国《独立报》曾以“一杯待用咖啡:美好而温暖的善举”为标题报道了“待用咖啡”传统。而《时代》网站上也有以“买杯咖啡给那些需要的人”为标题的文章。此外,英国的“肯特新闻”、“消费者”等网站多次报道了“待用咖啡”运动,并呼吁大家加入为需要的人买一杯咖啡的善举之中。

“待用咖啡”并非美丽传说,而是确有其事。这项源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美好传统,目前在不少英国咖啡店和社会团体中得到推广。

流浪汉成为伦敦另类导游

享利是个流浪汉,住在伦敦已逾15年,著名的伦敦老街路旁曾是他的家。然而现在,他的身份不再是流浪汉,而是一名正式导游。

亨利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的一个晚上。通过一次临时起意送袜子给流浪汉的活动,一群年轻人成立了“袜族”团体,开始和这些人人避而远之的族群打交道。此后五年,团队创办者每周定期在网上召集一批“旅行者”,和流浪汉一起漫步伦敦,送他们袜子跟食物,甚至在假日和流浪汉一起野餐、划船、喝咖啡、打保龄球,亨利就是在那段时间成为他们的朋友的。

这样的活动持续了一阵子,袜族了解到每周送袜子并非帮助流浪汉的长久之计,如何发展出一套让他们得以自立、重拾自信并重建社交圈的健全模式呢?2009年,这群人想出一个点子:把这些对伦敦大街小巷了如指掌的流浪汉,转变成城市的另类导游。

对流浪汉而言,这再合理不过了。因为世界知名的伦敦大桥、柯芬园、砖头巷等不仅是观光胜地,更是他们喜爱的“家”。这些人了解伦敦的大街小巷、街头的涂鸦、昏暗的地下通道、每天在眼前上演的各种奇闻轶事。他们眼中的伦敦,拥有另一种风貌。

通过两个多月与流浪汉的密集开会,“袜族”团体真的设计出了一条从伦敦大桥出发,融合历史、文化与街头故事的徒步旅游路线,并结合伦敦艺术节活动,展开了第一次冒险尝试。

第一批报名的游客大多是来捧场的亲友团,一群人跟着亨利等人游览伦敦大桥与老街等著名景点。“刚开始,我其实是抱着同情心来参加的。”一位参观者坦言,“但后来,他们专业的解说和热情打动了我。”

英少女呼吁恢复气候教育

15岁的英国少女艾莎因不满气候变化课程在全国被大量删减,发出请愿书,要求增添该部分内容。目前已得到包括小学生、教师和大学讲师等超过1.2万人签名支持。

来自伦敦西部豪恩斯洛的艾莎发现,在14岁以下学生的地理课程实验版中关于气候现象部分的讨论大幅减少。日前,她在《卫报》博客上发出请愿书写道:“气候变化是当代社会最紧迫、最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之前数代人一直对气候问题都缺乏重视,我们现在必须改变这一现状。若没有气候教育,该如何行动呢?”她的请愿得到教育部长的回应。

她在文章中说:“我们的政府对这个问题负有很大责任。政府自身不但没有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还试图掩盖事实,让广大青少年蒙在鼓里。现在竟然有人会考虑删减该部分内容,真是太令人愤怒了。只有保留气候变化课程,年轻人才能迎接挑战,解决我们的气候变化问题。”

请愿书在一小时内就征集了500多个签名,利兹大学的一位老师说:“我是本科生的老师,还在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像艾莎一样,我和我的学生们一直满怀热情地调研、分析、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对我们这代人的典型挑战,也应该是我们首先在学校学习的课程。”

之后的几天里,来自网络学生团体“人与地球”的2000多人联名发出邮件,该团体的发言人说:“我们在学校的活动已表明向新一代的年轻人传授气候在变化这一事实是至关重要的,懂得气候变化才能有望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者,才能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若对气候变化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的影响一无所知,年轻人又该如何做好准备应对气候变化的冲击,又该如何解决这一对他们未来生活影响巨大的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