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角赵”轶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角赵”轶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模,历史悠久,前名气颇盛,曾有“一只脚进南模,半个身子入交大”之说。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南模对优秀教师实行高薪制,因此名师很多,比如物理教师俞养和、贾冰如,化学教师徐宗骏、沈克超,历史教师沈起辉,数学教师吴宗初等,均为学术渊博的名师。在那个时期,上海交大的一些老师,宁愿放弃副教授的职位也希望到南模任教。

然而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一些优秀教师先后调入大学,致使南模损失不小,时任校长沈同一说:“南洋模范是一碗馄饨,现在馄饨都被捞走,只剩一碗汤了。”沈校长这话不尽其然,其实也还留下了若干大“馄饨”,比如赵宪初。他在南模那些年,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角唱三角

赵宪初在南模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三角赵”。据南模校友称,他得名“三角赵”,与时期发生的一段轶事有关:

“”期间,赵宪初进了牛棚,成了一头“老牛”,整日在操场一角,用一台破旧手动抽水机抽防空洞里的积水。1970年春,南模接到市里的通知,说是著名美籍华裔教授、南模校友郑绪云,要回母校看望赵先生。当时赵宪初照例在操场上抽积水,学校立即把他叫到办公室突击“解放”。几天后,郑绪云教授如约而来。二人见面后,郑教授向赵先生深深一鞠躬,随即摇头晃脑,背诵起一段三角公式,接着说:“中学的许多课程我都忘了,唯独赵先生教过的三角公式记忆犹新。”

自此,“三角赵”之名便在上海教育界广泛流传。

赵宪初讲课,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枯燥的数学讲解得生动有趣,令人难忘。在两院院士王选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赵校长那一口生脆的上海话。他说,先生教三角,上课从来是笑呵呵的,他把俄国数学家罗勃契夫斯基叫成“萝卜吃死鸡”。他教抛物线“parabola”,上海话就是“怕老婆啦”,对数上面的首数(characteristic)与尾数(mantissa)乃是“刻一刻立刻知”与“问点啥”。更令人称奇的是,他还把数学公式编成沪语歌。他用上海话拉着长腔,慢悠悠地领唱,全班弟子跟着合唱:“X,等于/2A分之/负――B/正负/开方/B――方/减――4AC――”最初,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说这是什么呀,比上海滑稽戏还逗乐!他平时最爱笑,而此时却敛了笑容,严肃地念下去。念到第二遍时,笑的人少了;第三遍时,有人轻声跟着他念;到第四遍,全班学生都晃起脑袋,唱了开来。

赵宪初的教学方法是从摸索中得来。刚教初二年级数学时,代数和平面几何中,公式特别多,学生记不住,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尽快牢记枯燥的数学公式,他用颇为幽默的语调,把一些基础概念和公式讲解得非常透彻;对必须记住的公式,他也不主张死记硬背,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一遍又一遍地带领学生朗读,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记忆。

对付三角公式,赵宪初更有绝招。他把许多公式连在一起,一念到底,听上去俨然是一首江南小调。每逢节日联欢,学生请他表演节目,他就指挥大家齐念公式,场面颇为壮观,成为联欢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就这样,他教三角,唱三角,还编著了《高中三角》,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角赵”。半个多世纪来,他领头背数学公式的有趣声调,被几代学生津津乐道,有位校友甚至还请人谱写曲子,以使赵先生的沪语公式歌流传下去。

主张“悦而学”

赵宪初勤于研究课堂和学生,从中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上海名师顾泠沅讲过一件事,说很早以前,他和赵宪初一起听公开课。讲课的教师课讲得糟,众多听课者都打起了瞌睡,唯独赵宪初听得津津有味,乐此不倦。大家奇怪,课后向他请教。他说:“我一边听一边分析,这堂课为什么会上成这个样子,脑子一开动,当然就不打瞌睡,而且大有收获。”

赵宪初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要能以理服人。他曾碰上这样一件事:初二年级有位学生,个性倔强,天生好动。一天,又与上课的老师卯上了,老师不得已,把他拉到教导处,请赵宪初处理。赵宪初把学生留下,和颜悦色地询问原委,不料这位学生全无悔错之心,振振有词地说是老师的错。赵宪初和他理论一番后,渐渐按捺不住,最后只得以势相压,强迫他去认错。

这是赵宪初教育生涯中,惟一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这件事中,他体会到:身为教师,应该要理解学生都有自尊心,用压服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万不可取的;思想教育不能奢求立竿见影,要给对方思考的时间和余地。后来处理类似问题,他再也没有“失败”过。

赵宪初一贯反对“困而学”,主张“悦而学”,特别强调因材施教,对智力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他主张教好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他认为,如果在中小学里,有一个较低的基础要求,能同时让所有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在个性所长方面,有充分发挥潜力的余地,那么,一方面读书太苦的情况可以缓解,另一方面,多样的人才可以出来。他呼吁老师高抬贵手,不拘一格育人才,发挥学生的个性。他主张改革考试方法,把“多学一些,少考一些”,提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日程上来。

赵宪初倡导教学要生动活泼,反对“填鸭式”,他从来不搞题海战术、疲劳轰炸,而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他认为做习题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原理,应该做完一道题就思考一下有什么收获,绝不是做得越多越好。他要求高中学生的家庭作业也不要超过两小时,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他曾撰文指出,高考命题是负担过重的总源头,认为高考命题有三个问题:一是试题量太多,二是试题过难,三是没必要考一些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

赵宪初在思想教育、学校管理、德育、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1991年7月赵宪初出版了《赵宪初教育文集》,这是继《段力佩教育文集》、《杭苇教育文集》后的上海市第三本教育文集。

重视领导作风

赵宪初学养深厚,文理兼通。早年,在他任教务主任的时候曾赋诗一首,作为临别赠言,送给毕业班的学生:

家贫无奈做先生,装腔作势论古今;

岁岁旧规送毕业,班班小子变豪英;

喜闻此日皆忠国,愿见他年不害人;

临别千言并一语,有为奋发奔前程。

这首诗,寄予了赵宪初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他一贯倡导素质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素质,而实现这一目的又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人。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人,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语言。学会做中国人,就是要热爱中国,不论祖国有什么困难,都应该矢志不渝,为国效力。第二个层次是成才。在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各种有用的人才,要及早发现和培养各种苗子。

赵宪初说:“学校领导应是人品方面值得尊重的人,要有献身事业的决心,要有终日忙忙、不甘碌碌,常年辛辛、不觉苦苦的抱负。”

这句话既是他的领导观,更是他自身的写照。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人,不管身处何种境况,都能泰然处之。据一位校友回忆,“”后期,赵宪初由“抽水工”转为“清洁工”,他和另几位“牛鬼蛇神”被安排去打扫厕所和校园。有一天,他们在紫藤架前打扫园地,有几个刚进校的“野小鬼”想捉弄一下他们,故意在紫藤前撕纸片,看他们怎么办。他们的反应颇令“野小鬼”们失望,他们不愠不火,从容地将纸片扫尽。有个“小拉三”想在相好的女友面前“扎台型”,抓起一把石子抛过去,还把垃圾撒到他们身上。但赵宪初等人仍然无动于衷,默默地再次打扫起来。那几个“野小鬼”自觉无趣,最后灰溜溜地跑了。

从这件小事,足见大师的宽厚与包容,即使身处逆境,都彰显出为人师表的优良品格。

赵宪初对人品和身教的重视,亦可从他对待儿子升学的态度上看出:身为校长,他把儿子留在自己这所市重点中学,本也无可厚非,但是他坚决不徇私情,致使儿子只上了一所非重点学校。所幸的是儿子很争气,父子俩一前一后都做了校长,而且都评为特级教师,这个家庭因有了两位校长兼特级教师而倍受赞誉。

赵宪初常说:“我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学校这个圈子里度过的,我在学校这个环境里长期生活,体会到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人生观的树立和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而学校的校长,就担负着决定方向和带动全校师生在正确道路上前进的重要责任。”

在谈到“校长与教育工作”问题时,他说,“校长要在全校师生的思想品德上起领导和带头作用,为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他把好校长的领导作风归结为12个字:“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和和气气”――勤恳是立业之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老实就是正气,凡事公正,学校才有凝聚力;至于和气,意即以理服人,此为教育的有效方法。

这就是赵宪初的人格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