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方法:对20例血常规标本分别在溶血前及溶血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溶血前、后血常规14项检测指标的差异。
结果:14项检测指标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等2项检测指标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淋巴细胞(L)百分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等12项检测指标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标本溶血对血常规多个项目均有干扰,因此,标本应严防溶血。
关键词:血常规溶血影响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75-02
标本溶血是指标本在采集、运送、分离、保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体外破裂现象[1]。据相关报道约83.8%标本溶血是由于采血或注入试管时速度过快引起,约6.9%是由于通过静脉置管采血时静脉置管部分堵塞引起,约4.2%主要是由于标本在运输过程中或储存时操作不当引起,约5.1%原因不明[2]。标本溶血后可导致部分检测项目结果不准确,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检验人员不能对检验结果作出正确判断,临床医生不能根据检验结果开展合理的诊疗活动[3]。本文旨在探讨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品。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抗凝真空采血管。
1.2标本来源。选择本院成年健康体检者20名,采集每名体检者血标本2mL,EDTA-K2抗凝,所有标本均无脂血、黄疸、溶血现象,2h内完成血常规检测,检测指标14项: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淋巴细胞(L)百分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等。
1.3方法。20例标本先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再分别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带针头)快速来回抽吸、注射血液5次,造成溶血。然后再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溶血前、后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14项检测指标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等2项检测指标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淋巴细胞(L)百分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等12项检测指标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国内大多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仍采用电阻抗法为基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血细胞体积测定,这种测量方法即库尔特原理[4]。当悬液中每个血细胞通过微孔时电路中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加,于瞬间引起电压变化而形成脉冲信号,血细胞体积越大,形成的脉冲振幅越高,所有血细胞的脉冲信号以直方图的形式被储存和分析。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血小板和红细胞在同一系统中进行检测,由于血小板体积与红细胞体积有明显差异,仪器设定了特定阈值,将高于阈值者定为红细胞,低于阈值者定为血小板。当标本发生溶血时,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小不等的碎片。红细胞的破坏直接导致RBC结果偏低,而当破碎的红细胞大碎片体积高于特定阈者时被计入红细胞。因碎片的体积小于完整红细胞体积,从而直接引起MCV测定结果偏低。Hct由MCV与红细胞数相乘得出,而后二者同时降低,故引起Hct检测结果偏低。测定Hb时血液中先加入溶血剂,使所有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Hb,故无论标本有无体外溶血现象,对Hb测定结果无影响。MCH、MCHC是根据Hb、红细胞数及Hct三者计算得出,故同时引起二者结果偏高。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由血细胞分析仪直接测得。当破碎的红细胞大碎片计入红细胞时引起红细胞体积分布不均,使RDW变大。对于白细胞系统,本研究结果显示,WBC标本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N和L方面,N由于外力作用被破坏形成裸核,易被仪器计作L,从而导致N降低,而L升高,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标本发生溶血时部分红细胞小碎片体积低于特定阈值,被记入血小板中,从而导致PLT检测结果偏高。部分溶血严重的标本,PLT结果可升高1~2倍。PCT也因增加的红细胞小碎片而升高。PDW与RDW一样,因红细胞碎片的介入,引起血小板体积分布不均,从而引起检测结果升高。MPV随血小板数目不同而有规律变化的,原则上呈负相关趋势,同时由于一些极细小的红细胞碎片计入血小板时引起MPV检测结果降低,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仪器在临床实验室的广泛应用,检验科的质控已发展成全面质量管理。标本溶血是临床检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分析前质控问题。因此,首先要强化检验科工作人员思想和技术素质,充分认识到标本分析前质控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林金狮,徐剑兰.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99
[2]陈秀,彭海林.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6):693-694
[3]姜丽萍,孙伟,蔡景兰.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J].沈阳部队医药,2010,23(3):212-213
[4]丛玉隆,乐家新.现代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