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展校园志愿服务与德育结合机制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展校园志愿服务与德育结合机制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学校要发展,完善德育教育体系非常关键。在独生子女占大学生主体和扩招的两大背景下,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将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与德育教育体系进行有机结合,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志愿服务;德育教育体系;研究

一、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意义

第一,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两大促进因素。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有两件大事影响深远,一是三十年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成为当今在校大学生中的绝对主体,独生子女在大学校园中人数占绝对优势,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代特殊群体,在社会上备受注目。二是十年前我国实行的扩招政策使大学在校生人数增加了五倍,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由“精英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现今的大学校园少则几千人多则数万人,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区”。但是一提志愿服务几乎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把目光投向校园以外,而对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社区”里的众多的志愿服务的需求、对其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教育内涵却视而不见,以致大学校园除知识培养以外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被长期闲置。

第二,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毋庸讳言,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及从短时间内迅速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1]在全社会“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声中,给了独生子女特殊的关怀。这种优待的结果是萎缩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自立能力。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无法胜任具体的工作。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比起空洞、枯燥的说教,校园志愿服务是一种更实际、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

第三,开展校园志愿服务使人人成为“沟通能手”。当今社会,沟通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素质之一。然而曾有人作过调查,在问及“大学阶段最应该学习或具备什么”时,57.38%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知识”,而选择“沟通能力”这一项的为0.00%[1],两组数据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后,不同班级的志愿者一起共同完成某项工作,要想以最快速度、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主动沟通和交流,从而从一个陌生人成为配合默契的搭档。有同学说:“这两个星期中与其他来自不同班级同学互相认识,感觉很开心,也很感谢他们的配合,我们一起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优美的宿舍环境。”同学们通过不断地参与校园服务志愿服务的实践,无形之中成了“沟通能手”。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高低其实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具体体现。[2]

二、校园开展志愿服务的优势

第一,教育优势。校园志愿服务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为目的、服务学生并重视校园志愿服务有明显的学习特质。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活动对志愿者的教育和锻炼作用不容忽视。将道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竞争能力大有裨益。

第二,环境优势。在高校内有开展校园志愿服务的实际需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不少地方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还停留在追求形式的效应上,“热热闹闹搞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活动直接的效益是极大地降低了高校的管理及教育成本。[1]

第三,管理优势。高校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志愿服务工作在校园内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培训优势。高校的教育培训优势确保了校园志愿服务目标的实现。

第五,资金保障优势。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以校内为主,大学本身是直接的受益者,因而把校园志愿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常规财政预算就成为可能。校园志愿服务本身可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学校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校园服务志愿者进行招募、培训、管理、表彰及开展活动,这样就使得校园志愿服务的资金有了持续性保障。

第六,时间和费用的优势。校园志愿服务是在校内进行,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课程弹性安排,也不存在交通、饮水和用餐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志愿者,使校园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得以持久。

第七,激励优势。校园志愿服务发生在校内,成效显而易见,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容易得到认同和公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完善评优奖励制度,可以通过注册登记,建立志愿档案,增强其身份意识;规范志愿服务行为,建立反馈渠道;实行奖惩并用,以确保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1]

三、对德育教育体系及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

第一,有助于铸造大学生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服务的实践,磨炼大学生的意志,铸造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每一次志愿服务的团队活动中,大学生们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主动与他人合作。[3]这是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据我院调查资料显示,十年来,由我校派出的志愿服务团队,深入贫困的山区,服务贫困的患者,都能很好地合作,吃苦在先,享乐在后,没有发生过一起闹矛盾或不团结的事情,都表现出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1]

第二,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开展校园志愿服务,使参与志愿服务的每个大学生要相互之间进行良好的协作,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存在的孤僻、冷漠、被动、懒惰、拖拉、粗心、自我中心等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4],从而在实践中认识到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比如,在各项志愿服务结束后,要制作成果分享PPT课件,以示整个活动的过程及服务活动得到的启示及效果。为此,他们一开始就有不同的分工,分别提供数据,提供体现服务过程的图片,提供各自的心得体会,为制作PPT课件提供可靠的依据。志愿服务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没有协作精神,就无法完成志愿服务目标。[1]

第三,使人格整合得到优化,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和完善。开展校园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的过程从“教化”走向“内省”,从“他律”走向“自律”。志愿服务既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格教育内容。志愿服务提供的平台,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可以让他们远离心理危机,果断地掘弃自卑、抑郁,而选择乐观和自信,使人格整合得到优化,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和完善。[1]

总之,国外普遍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服务学习”活动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1]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拓展了“服务育人”的功能。不仅对师生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载体,为高校“两课”教育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其社会意义难以估量,值得各高校进行研究、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单江林.校园志愿服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3]蔡宜旦,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4).

[4]刘星彤.浅谈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8,(10).

[5]吴婧.对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几点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