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小肠俞募穴对小肠吸收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小肠俞募穴对小肠吸收和运动功能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小肠经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对大鼠行为、小肠蠕动以及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探究针刺大鼠关元与小肠俞对于小肠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揭示小肠俞募穴小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针刺组、针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小肠运动及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P

【关键词】小肠;俞募配穴;小肠运动;小肠吸收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81-01

小肠运动和吸收功能障碍,可导致肠道对电解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从而影响骨骼、肌肉等的营养代谢。小肠疾病困扰很多临床患者,临床治疗沿用足三里等穴位。本实验从经穴-脏腑相关性出发,验证小肠经数俞募配穴对小肠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D-木糖(武汉博士德公司提供),血清D-木糖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提供),毫针(华佗牌0.30×13mm),墨汁,电子天平,鼠板,离心机,注射器,解剖剪,灌胃器,直尺,眼科镊子,离心管等。

1.2 实验动物:Wistar雄性大鼠21只,清洁级,体重200±15g,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提供。饲养条件:室内温度18℃~22℃,自然光照,普通清洁鼠饲养。

1.3 实验分组:将Wistar雄性大鼠21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7只。分组如下:实验组:每天捆绑针刺关元穴和小肠俞[1]。对照组:每天捆绑针刺足三里穴[1]。空白组:每天抓取捆绑。以上三组每天针刺一次,一次20分钟,共15天,针刺7天休息一天。

1.4取材及检测指标:将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先灌服5%D-木糖溶液0.3 g/kg(即0.60ml/kg),45分钟后灌服0.2ml墨子,1小时后先眼球取血,制备血浆,按试剂盒说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木糖含量。然后立即处死大鼠打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取出肠管,置于托盘上,轻轻展开呈直线型。然后以幽门为起点,用直尺测量墨汁推进距离(cm)与小肠长度。计算大鼠墨汁在小肠内移动的距离占小肠全长的百分率。

1.5 统计学处理:借助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x(―)±S表示,以P

2 实验结果:

2.1 针刺小肠经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对小肠蠕动的影响

针刺小肠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组与空白组比较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小肠经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和足三里穴对小肠蠕动有明显抑制作用。

2.2 针刺小肠经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对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针刺小肠经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组与空白组比较小肠D-木糖浓度含量明显增高(P

3 讨论:

木糖是一种五碳糖,通常在血液中不存在,D-木糖在小肠内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进行吸收,不需消化酶参与,吸收后在体内不被肝脏代谢,其吸收水平能够反映小肠的表面积及小肠吸收功能水平。因此,如果以定量木糖口服,在规定时间内测定血木糖量,即可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

俞募配穴,又称“前后配穴”,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俞穴即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另外,从俞募穴的分布部位上,背俞穴分布于背腰部,募穴集中分布于胸腹部,根据“腹为阴背为阳”的说法,俞募配穴法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节阴阳作用,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对运动亢进的小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相对静息状态下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加强静息状态下的小肠运动功能。提示足三里穴对狗小肠运动功能有双向调节的作用[2]。

现代医学认为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最重要的场所;中医认为小肠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作用。小肠功能紊乱可导致腹胀、腹泻等疾病发生。针刺小肠经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与足三里穴及空白组对照后可发现,针刺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与针刺足三里穴均可降低小肠蠕动。但针刺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与针刺足三里组比较,针刺募穴(关元穴)和背俞穴(小肠俞)对于小肠吸收功能提高明显优于针刺足三里组。通过本实验的研究,从一个角度验证经穴-脏腑相关性,丰富针灸学内容。同时,为临床治疗小肠疾病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是中医传统针灸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对于中医的现代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宗畴.《实验大鼠针灸俞谱及针刺手法》.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3;12(1):19~21

[2] 谭晓红,李绍芝.《针刺足三里对狗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 17(1):64~66

第一作者:

王思澎,男,1987年10月,黑龙江省林口县,在读研究生,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疑难杂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通讯作者:

孙忠人 邮箱: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HGJXH B11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