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幻忆现象研究及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幻忆现象研究及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幻忆现象是一种对未经历事件、场景的“似曾相识”的现象。与错误记忆相似,幻忆也是真实记忆的一种“异态”,因此对幻忆现象的研究不但可视为错误记忆研究的另一途径,并且幻忆的研究也为进一步了解记忆的本质、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目前幻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理论范式、神经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未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幻忆;错误记忆

一、引言

幻忆现象是一种对未经历事件、场景的“似曾相识”的现象,大多数人都普遍经历过。与错误记忆相似,幻忆也是真实记忆的一种“异态”,因此对幻忆现象的研究不但可视为错误记忆研究的另一途径,并且幻忆的研究也为进一步了解记忆的本质、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在将近两个世纪里,虽然有着众多学者关注幻忆现象,但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这种现象缺乏明显的、可辨别的诱发刺激和行为表现),它真正进入科学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并且多存在于对于癫痫病患者和脑损伤患者的研究中),至今人们对其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国内,对幻忆现象鲜有研究。因此可以说,幻忆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理论范式、神经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未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1、幻忆的概念及特点

幻忆最初来自法文“déjà vu”, 意思是“已经看见过的” (already seen), 目前在国内还有“即视感”、“似曾相识感”等译法。幻忆是指任何对目前体验的一种不适宜的熟悉感,并伴随着对过去体验的不确定感。O’Connor 和Moulin (2008b) 认为幻忆的特点就在于它涉及了两种加工过程之间的冲突――熟悉性和理性意识,即对某个场景由于熟悉而发生再认,同时又在元认知层面上意识到这个再认的不恰当性。(例如:第一次去参观朋友的居室,发现眼前的这些情景都很熟悉,认为以前好像曾来过这个地方, 甚至能够预测随后发生的情况, 但理性提醒自己这是不可能的。)

2、幻忆的影响因素

对于幻忆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现在可以认为年龄、梦、教育水平、旅行经历、生理状况和药物等因素都可以对幻忆产生影响。由此基本可以确定幻忆的影响因素涉及了身心应激状态和外部刺激两方面内容,但是对于从哪一个方面来解释幻忆的成因, 研究者仍持不同的观点。

3、现有研究范式及理论解释

幻忆研究的现有范式主要有知觉分离范式(split perception paradigm)、情景再现范式(scenes reappearance paradigm)、单成分元素交互作用范式(single-element interaction)、无辨别再认范式(recognition without identification paradigm)、催眠范式(Hypnosis paradigm)等,常用的有知觉分离范式和情景再现范式两种研究研究范式。以上的研究范式也可将其简单分为阈下知觉的实验研究和阈上知觉的实验研究两类。

用于解释幻忆现象的理论主要有双加工理论、知觉分离理论、记忆理论解释和表征匹配理论解释等。①双加工理论认为:人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常常涉及了两种不同的但又相互作用的加工系统。对此研究者又持有两种不同观点,认为幻忆是由于两种加工系统之间的不协调或两种加工系统之一的缺失而产生。②知觉分离理论认为:熟悉感和幻忆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的知觉体验被主观的分离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的知觉经验被最大化的加工,而另一部分只得到了很少量的加工(阈上水平和阈下水平)。两部分匹配在一起就会导致一种强烈的熟悉感,而这种熟悉感可能就代表了幻忆体验。包括Titchener和Jacoby的理论、无意视盲理论。③记忆理论假设产生幻忆现象是因为当前的情境与以往的情境有相似的地方,使人产生了熟悉感,但是这种熟悉感是一种内隐的状态,并未激起外显的回忆。个体所形成的内隐熟悉感是形成幻忆的基础。包括来源监测框架理论、情景理论、全息图模型理论。④表征匹配理论解释是研究者从表征相互作用这个角度来研究幻忆现象,认为人脑将经历过的情景以表征的形式存储起来,当偶遇类似的情景时,大脑将以前“旧”的表征与目前“新”的表征进行匹配,产生熟悉感,并且可能进一步引发幻忆体验。包括基于熟悉感的再认理论、典型和类别联想模型两种。

4、神经基础

由于幻忆现象缺乏明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反应,而又多依赖于被试的口头报告,因此受被试主观判断的影响,而对幻忆的神经机制研究(通过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则可以作为幻忆现象的另一可观测的指标。近年来,研究者对幻忆现象的神经机制进行的深入研究表明,幻忆与嗅内皮质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海马和杏仁体也会对幻忆产生一定的影响。

5、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对幻忆的研究为错误记忆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以下的问题和争议,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以后研究提供了方向。

⑴ 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探讨。 ①已有研究多从相关的角度探讨与幻忆的关系,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解释较浅,并且是否存在多种因素对幻忆的共同作用尚不得知。②有否其他的影响因素还需继续发掘。③个体差异因素并没有被探讨。

因此应该进一步探讨幻忆现象的影响因素,从已有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角度出发,探讨多种因素对幻忆的共同作用;发掘其他的影响因素;探讨个体差异因素。

⑵ 实验范式不完善。完善已有实验范式(多从视觉角度考察幻忆现象,增加听觉、嗅觉等感觉通道的考察;丰富实验材料);提高实验的生态效度,尽量使用贴近被试生活的实验材料,使实验更贴近自然状态下的幻忆现象,以更好的揭示其发生机制。

⑶ 发生机制的理论存在分歧。对于幻忆现象的不同理论观点存在分歧,不足以解释全部现象。因此应对发生机制的理论进行整合,尝试对幻忆现象的不同理论观点存在的分歧进行近一步考证与整合。探求有否一种可以解释所有现象的理论观点。

⑷ 对正常成人幻忆现象的神经机制探究较少。之前的研究多基于癫痫和脑损伤患者的神经机制研究,而普通人身上也可以激发幻忆体验, 因此可以从正常人身上去探索幻忆。另外,幻忆现象缺乏明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反应,而又多依赖于被试的口头报告,因此受被试主观判断的影响,而对幻忆的神经机制研究(通过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如功能性核磁共振和脑电)则可以作为幻忆现象的另一可观测的指标,将有助于科学全面的研究幻忆的神经机制。

三、幻忆现象的应用前景和学术价值

与错误记忆相似,幻忆也是真实记忆的一种“异态”,因此对幻忆现象的研究不但可视为错误记忆研究的另一途径,并且幻忆的研究也可以为进一步了解记忆的本质、功能提供新的方向。

此外,对幻忆现象的研究有助于破除迷信观念,如“时空穿梭”、“前世今生”的理解误区,也对其他常见现象如“一见钟情”等提供一定的解释。同样,幻忆现象也可广泛的应用于广告消费、医疗实践等领域,就如错误记忆一样,有很强的学术及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警.余林.(2011).幻忆现象研究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3):382-389.

[2] 李警.余林. (2011) .déjà vu现象理论及其相关实验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11,31(1):64-69.

[3] 任国防.张庆林.(2004) déjà vu现象的心理学解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4] Neppe, V. M.(1983). The psychology of Dé Jà Vu : Have I been here before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Witwatersrand University Press,1983.

[5] Brown, A. S. (2003). A review of the déjà vu experience.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3), 394413.

[6] Brown, A. S. (2004b). The déjà vu illus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6), 256259.

作者简介:孙悦(1987-),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现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错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