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文化产业日渐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今天,电影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或票房,更重要的是电影担负起了民族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使命,并

>> 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的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跨文化传播中国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审视 中国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索 好莱坞灾难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与效果分析 中国民族文化传播的出路 好莱坞电影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浅析中国电影民族文化的传播 浅谈电影《赤壁》中民族精神的跨文化传播 从电影的分层解读模式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电影《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浅析本土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分析跨文化新闻传播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 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仅2011年中国就有近千部次影片参加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二百次电影节,电影展及电影专题活动,其中《团圆》获最佳编剧银熊奖;《观音山》获第23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范冰冰获最佳女主角奖,王千源获最佳男主角奖(《钢的琴》);蔡尚军执导的《人山人海》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虽然2011年戛纳电影节没有中国电影参赛,但“中国之夜电影展”依然办得红红火火,加之电影节上诸多的中国服饰,中国宴等相关元素,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依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凭借其获奖效应在小范围内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并且为这些导演奠定了国际地位,但影响非常有限。

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第六代导演在海外不同电影节上获奖频频,但从票房角度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并不如参加电影节获大奖那样让人心动不已。电影最重要的是被人接受,接受最基本的一个指标就是受众愿意为之花去几元或几十元的票房钱。

当然,近几年这类电影发生了一个良好的转向,抛弃早期的过于个人化的抒写,更加注重电影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影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注意反映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风貌、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正如佐藤忠男所言:“新导演(引者注)的作品非常真实,他们作品中所出现的人物好像就在我们周围,而且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现场:中国电影对话世界》,陈晓萌著,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143页)这些电影让海外受众通过电影,能对中国当下社会、中国政治、法律、人物、风情有个不同于武侠大片和西方电影的中国镜像认识。《图雅的婚事》中“带夫出嫁”的朴实善良的图雅、行将消失的古风古俗,不仅向西方观众展现了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而且也为中国广大观众展示了同样的银幕镜像。《苏州河》、《桃姐》、《钢的琴》、《观音山》、《人山人海》、《团圆》、《三峡好人》等无不是对现实的部分呈现。另外,这些电影坚持了国际化与普适性追求。“国际化是体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迎合某种强势文化。中国电影应该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将中国文化的表象和内涵与国际化理念和内涵相融合,着力表现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挖掘人类本质的心理情感,深刻展示人性光辉,达到与世界对话的可能。”(廖海波:《中国电影国际化之路》,载《当代电影》2011年4期,122页)新生代电影导演越来越将视线投放在现实生活、人性的表现,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思考。这样的全球意识、人类意识,使中国民族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变得更为主动与积极。

总的来看,中国艺术电影、独立电影在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普通观众,通过不同的电影节、电影展感受到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独特与活力。他们对中国电影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这都成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难得的受众资源。

三、合拍之艰:前途未卜的跨文化传播之路

合拍片是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外电影合拍经历了一个从协拍到合拍的过程,在资金、技术、人才、创意方面经历了从境外占主导到国内逐渐占主导的过程,从早期的“借船出海”到近年的“造船出海”的过程。这显示出中国电影在合拍电影领域的进步。合拍片兼顾国内外市场,最终目的是实现全球电影市场分割。中国近几年的中外合拍做的风生水起。每年有多部合拍电影诞生,但是问题多多。

其一,迎合中国合拍政策,假合拍,真协拍

眼看着红红火火的中外合拍片,其实质就如同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所言,很大程度上都是协拍。尤其是近几年与好莱坞的合作,基本上都是好莱坞出剧本、创意、技术、人才,同时又为了符合中国合拍政策,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起用中国演员,中国部分资金进入。(根据《电影管理条例》,作为“合拍片”,首先得符合几条基本的规则:中方投资超过三分之一、至少有一位中方主要演员、拍摄地在中国等等)从目前来看,中美合拍电影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中国资金参与投拍的纯种好莱坞电影,像《云图》、《环形使者》、《敢死队2》这类名义上的“合拍”,目的非常明确简单,迎合中国官方“合拍规定”而加入一些中国情节和中国面孔罢了。其二则是以好莱坞的主创人员、拍摄技巧和营销推广手段拍摄“中国电影”,尤其在商业类型片领域里的计算机特效技术,譬如《钢琴魔咒》这样的电影,因为《魔咒钢琴》在整个电影操作过程中没有用美国公司的一分钱,但是美国团队介入电影拍摄,他们提供素材、导演、还有一定的市场分析,但电影的前期开发不使用美国团队,电影的整个主导权在中方,剧本由中方敲定,主题由中方把握。令人遗憾的是第二类影片非常少,更多的是第一类影片,因此也就有了2012年9月关于《敢死队2》的身份认定的分歧与争议。最后广电总局认定为进口分账片。站在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第一种合拍模式,其动机只是为了获得国产片待遇,绕开中国的电影进口配额制度,因为国产片在分账上会获得更高的比例――若以进口片的身份在中国上映,美国片方所分走的票房比例从2012年起为25%,而合拍片的分账比例可达到43%。

在2011年4月24“中外电影制片人锋会”上高群书发言表示,“还没有一部真正成功的……《卧虎藏龙》、《功夫梦》在国外卖得很好,但国内票房却很一般,如何拍摄一部国内外市场都认可的电影,其实没有真正具体论证过。我觉得这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外电影人并没有真正做到互知。”(中外制片人“会诊”合拍片,于冬高群书舌战,)

合拍片在内容上“两头不靠”其实是最根本的困境,“主要是定位不清晰,既想迎合海外观众,又想迎合中国观众,最后两边都觉得不对劲;尤其是内地观众,看着觉得很别扭。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文化融合的问题。”(《中美合拍片主导元素陷困局,中国市场将被抢占》)在这些电影中,中国电影文化的主体性缺失,譬如《黄石的孩子》、《面纱》、《雪花秘扇》、《功夫之王》、《功夫梦》、《谍海风云》、《云图》等影片,有些电影“看上去就像一部纯粹的港片或者欧美电影。”(李兮:《合拍:多元合作、质量提升》,载《中国电影报》2006年1期)近些年中国主导的合拍片基本上都难以“走出去”,实现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

其三,形式上追求资本和大牌的简单叠加

合拍片近些年除了像《英雄》、《功夫之王》、《功夫梦》等部分影片获得高票房之外(其实这些票房都跟中国电影没有关系,以《功夫梦》为例,全球票房16.35亿元,而国内票房5500万元,这部影片是采用合拍片流行的“分割地区发行权”的方式,即中方拥有大中华内的发行权,而合作方拥有大中华外地区发行权),《黄石的孩子》、《面纱》、《雪花秘扇》、《金陵十三钗》、《唐山大地震》大都不尽人意,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片子只是资本和大牌演员的简单叠加,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合拍片先忽悠来投资人,再上天入地找一堆大牌演员,然后,摆出一副美国大片的架势;结果是内容上不能打动观众的心,视觉上也没有好莱坞的一流技术,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情况衍生到极致就是伪好莱坞合拍片《太阳帝国》的出现。

因此,合拍片不是简单的资本加著名演员就可以实现的,真正的合拍片应该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融合与促进,要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适价值作为电影文化价值的最终追求,同时照顾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观影习惯,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合拍双方的共同利益。实践证明,合拍电影过于本土化或过于好莱坞化都不利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尚在成长中的民族电影,在面对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时,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诸如中国电影叙述中文化价值观表达策略欠佳、讲述故事的能力不足、某些影片过于强调宣传功能、有些影片过于看重专业奖项、影片海外发行营销乏力、国外对中国电影文化符号的认知还是非常有限的等问题,中国电影走出去还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