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龙泉村:打造山水田园城市小花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龙泉村:打造山水田园城市小花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几年来,感觉我们这里变得越来越好,土坯房变成了砖混房,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喝水也不用再去井里挑,不忙的时候还能到家门口的活动室活动活动,这日子过着是越来越舒心了。”村民李燕芝的话,透着春天般的暖意。

初春时节,记者沿着垂柳清泉的小河,来到距离昌宁县城不到2公里的田园镇龙泉村,完全没有到农村去的感觉,而是仿佛置身于风景区观光,无论是自然风景的秀丽,还是人居环境的整洁,都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李燕芝家居住在小坡头自然村活动室旁边,2005年,夫妻俩双双从企业下岗后,回到村里定居。刚下岗的几年,家里没有产业,一家三口仅靠丈夫打工每月挣的800元左右收入生活,李燕芝因需要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生活非常困难。2008年,村里开始发展蚕桑产业,李燕芝看到了机会,把家里仅有的3亩多土地和与邻居租的4亩土地一起,全部种上了桑树。没有建蚕房的地方,就腾出家里的两间正房,连在厨房上和院子边搭起的石棉瓦房一起,建起了40多平方米的蚕房。种桑养蚕的第一年,因为技术掌握不好,基本没什么收入。但她没有灰心,边学边干,从第二年开始,每年有了2万元左右的收入。2012年,她又开始共育小蚕,供自己使用,同时供应给周边的村民,收入一下子增加到了4万余元。“自从开始了种桑养蚕,就觉得有奔头了,娃娃也照顾得了,还有了收入,村子也在一天天变好,开心着呢。” “现在村子清秀得很,出门到处滑溜溜的水泥路,越来越好在了,我特别喜欢到村里的龙潭公园走走散步,昨天还去逛了一趟。”李燕芝的邻居段如秀老人今年刚满60岁,她说自己要在村里安享晚年生活。

这几年来,村里的许多群众都和李燕芝一样,与村子的变化一同富了起来。村“两委”从人均土地仅0.8亩的实际出发,在农业方面采取土地流转、培育大户、连片种植的方式,发展起了900余亩的蚕桑产业,同时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在第三产业方面,依托靠近县城的优势,鼓励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务经济,村里有3个建筑队、20多个小包工队、232户个体工商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700多人。村“两委”发挥境内的粘土和煤炭资源优势,建起了红砖厂,流转了70亩土地建起了蚕桑示范园,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40万元。

走在村内的水泥路上,龙泉村总支书记窦志林向记者介绍,从2006年起,共争取各类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村里每年40万元的集体收入,几乎全部投到基础设施改善、村民房屋改造等建设上,拉动村民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通村达户的水泥路,完成了170户危房改造、改造了70户卫生厨房、卫生厕所,美化了庭院,架通了自来水直通村民家里,村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新农村建设村庄变美了,如果建好后维护不好,那也不长久。”窦志林说。对村庄管理有自己的心得,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公开公示,实施村庄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公共设施有专人管理,“哪条河归哪几户管都细化明确。”村里组织老年文体协会,建起了村委会中心活动室和5个自然村活动广场,用传统的舞龙、花灯、洞经古乐等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

“靠城吃城服务城。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龙泉建设成为昌宁山水田园城市的后花园、城乡一体发展的排头兵。”窦志林的话里,描绘着绿色生态乡村的蓝图。“现在,我们正在建设着‘三龙’广场,并在主干道两旁全部种上花栽上树,绿化美化村庄。村里还预留了50亩的土地,准备招商引资建设一个特色旅游产品展示销售中心,为今后依托龙潭寺公园发展旅游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