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进口葡萄酒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进口葡萄酒近年来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我国不断“攻城略地”,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本文分析了进口葡萄酒较快增长的原因,以及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四项应对措施。
[关键词]进口葡萄酒;产业;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57-02
近年来,进口葡萄酒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我国不断“攻城略地”,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为此,有必要对进口葡萄酒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并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能够更好更快发展。
1 进口葡萄酒较快增长的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海关总署资料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含原酒)总量为30.5万千升,比上年增长62.8%,占我国葡萄酒产量近1/3。进口葡萄酒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市场得到较快增长,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者可支配的资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健康已经成为消费者特别是高端人士不懈的追求。葡萄酒由于健康、保健宣传的不断深入,以及其高雅、品位的身份象征,已经成为高端消费者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流行元素。而进口葡萄酒一直以来对中国市场的不懈投入,宣传自身独特的品牌文化和饮食方式,极大地迎合了国内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追求时尚的要求。
1.2 国产酿酒原料的缺乏和国外葡萄酒的过剩
中国葡萄酒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因受酿酒葡萄基地种植面积及生产周期和产量的限制,原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葡萄酒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国外的葡萄酒产销情况看,目前世界葡萄酒每年的过剩量在400万千升左右,加上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葡萄酒商纷纷盯上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力市场,并竭力耕耘。世界葡萄酒年人均消费水平为7升,而中国年人均消费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我国葡萄酒市场巨大的消费潜能以及市场发展空间,引起了全球葡萄酒厂商的关注,自然也带动了进口葡萄酒的快速增长。
1.3 进口葡萄酒性价比总体优于国产葡萄酒
由于国外严格的葡萄酒生产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和历史悠久的产品质量分级制度,葡萄酒总体质量要好于国内葡萄酒,又由于我国进口关税逐年降低、原酒价格不断下降,以及葡萄酒高利润的利益驱动,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纷纷采取进口葡萄原酒和成品葡萄酒,以弥补原料的不足。在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质量总体优于国产酒的进口葡萄酒风行中国市场也就成为必然,特别是原瓶进口葡萄酒更是呈较快增长之势。
1.4 进口葡萄酒进来的不只是葡萄酒,还有文化
法国酒在中国畅销,主要就是消费者普遍认同法国有着生产优质葡萄酒的悠久历史和浪漫的葡萄酒文化。而这种文化是通过不断地传播而实现的,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无论是品鉴活动、饮食搭配、休闲文化,以及收藏拍卖活动,都是国外葡萄酒文化的一种营销方式,对于处在成长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在那么多热心和无私的葡萄酒推广、文化鉴赏活动的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国外成熟的葡萄酒文化,自然也带动了市场的繁荣。
2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
在进口葡萄酒汹涌的冲击下,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原料基地发展滞后成为制约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不容置疑的事实。而进口葡萄酒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带来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甚至在动摇中国葡萄酒工业的根基,必须引起业内各界高度关注。
2.1 用进口原酒代替基地建设,使我国酿酒葡萄基地建设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加入WTO后,关税逐年降低,从2005年1月1日起,瓶装葡萄酒的进口关税率从43%下调至14%,散装葡萄酒的进口关税率从43%下调至20%。从2006年7月1日起,葡萄酒实施新的《消费税管理办法(施行)》,进口葡萄酒消费税可用进口环节已纳消费税抵减,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而香港和澳门地区更是从2010年3月起相继对葡萄酒实行零关税。关税的降低,加上国外大都对酿酒葡萄种植给予一定的农业补贴,使进口葡萄酒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我国葡萄酒市场发展速度较快,连续多年呈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由于我国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时间晚,基地建设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现有原料基地已经不能适应国内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再者,中国的土地政策因素和企业急功近利的“逐利”行为,企业在葡萄原料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不重视,葡萄酒生产企业越来越不愿意在基地建设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金,特别是一些中小型葡萄酒生产企业根本不去建设基地,而直接选择成本低于国内原酒的进口葡萄原酒,以保证自身品牌市场的供应,赚取高额利润。如此循环,将使葡萄酒企业越来越对进口原酒形成依赖,长此以往,必将严重损害我国酿酒葡萄种植产业,引发“果贱伤农”砍伐葡萄树的悲剧,这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当我们没有自己的葡萄原料供应之后,进口原酒就会轻而易举掌控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命脉”。
2.2 灌进“洋酒”的葡萄酒产品,使中国葡萄酒失去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企业选择进口葡萄原酒进行分装,从成本上、质量上看,更划算、更有保证。于是,一些葡萄酒企业就给“洋酒”穿上了“中国葡萄酒”的外衣。这样灌装后的葡萄酒产品不可避免地带有进口酒的风格、口感与口味,根本无法体现中国葡萄酒产区应有的风格个性。消费者喝惯了这样的酒,再喝原瓶进口的葡萄酒时,更易接受。而我国葡萄酒产业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投入,果农盲目求高产,葡萄园种植管理不到位,造成了国内葡萄原料质量水平与产量要求都“差强人意”的恶性循环,两相对比之下,必将给我国葡萄酒产业带来巨大的危害。
2.3 进口葡萄酒的文化渗透,已经对我国葡萄酒形成“围城之势”一直以来,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葡萄酒主产国,在中国不遗余力地常年举办一些产品品鉴和文化推广活动。目前,在中东部各大中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许多进口葡萄酒专卖店,其对消费者的影响很大。市场调查也发现,进口葡萄酒经营进入门槛低、利润高,使涉足和准备涉足这一领域的业内外商家越来越多,甚至国内许多葡萄酒龙头骨干企业也在经营着进口瓶装葡萄酒。在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等大中型超市,我们可以看到进口瓶装葡萄酒的价格,与国产葡萄酒产品价格相差无几,有的比国产酒还便宜。目前,在总量上虽然进口葡萄酒无法与国产葡萄酒抗衡,但葡萄酒高端市场基本被进口葡萄酒所垄断,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葡萄酒的主流消费市场,培养出一大批忠诚的消费群体。
2.4 进口葡萄酒质量隐患,对我国葡萄酒带来潜在的安全威胁近几年来,每年都有质量检验检疫部门检测出不合格进口葡萄酒的报道。例如:2006年,宁波检验检疫局对一批德国进口二氧化硫含量超标的白葡萄酒作了退货处理,深圳口岸也因二氧化硫超标对澳大利亚红葡萄酒发出警示通报;2009年2月,广东省经贸委和相关部门对广州市场上销售的各类葡萄酒的抽检结果显示,进口葡萄酒合格率较低,近1/3不合格,整体质量不容乐观,主要问题之一是超量使用防腐剂(山梨酸或山梨酸钾)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2010年1月,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判定一批意大利进口葡萄酒检出山梨酸成分,依法对该批葡萄酒作出退运处理。另外,进口酿酒葡萄原料被农药和化肥污染的危险依然存在。2008年11月,法国环保协会(MDRGF)发表公报指出,从欧盟5国提取的124种餐桌葡萄样品,其中123种显示含有杀虫剂残留物,其中某些杀虫剂是欧盟禁止的。此事震惊了欧洲社会。目前,国内很大比例的进口葡萄酒供应商大多是做葡萄原酒进口,将原酒运到国内进行灌装贴牌销售。而国外葡萄酒生产商是不会将顶级的好酒当成散酒出口到其他国家,只是将一些一般或低劣的过剩原酒卖到中国,质量低下且又要经过远洋长途跋涉的进口葡萄原酒,其质量问题令人担忧。
3 我国葡萄酒产业应对进口葡萄酒的措施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蚕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醒,中国葡萄酒产业需要各个层面不断维护与提升,保证我国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
3.1 扎稳根基,老老实实建好酿酒葡萄基地
葡萄酒质量好坏,先天在原料,后天在工艺。目前,中国在酿酒葡萄种植和品种等方面,品种过于单一,红色品种中超过60%为赤霞珠,白色品种中超过70%为霞多丽,造成我国葡萄酒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对进口葡萄酒的强烈冲击,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根基就是要加强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制定出全局的、科学的、合理的战略规划,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选择适宜葡萄种植品种,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的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模式,提升原料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体系,提升酿酒葡萄品质,打破制约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瓶颈”,才是今后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重中之重。特别是要通过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建立葡萄品种差异化,建设具有明显产区特色的酿酒葡萄基地,达到提升葡萄品质、提高农民收入、突出产区特色的目的。
3.2 尽快建立中国葡萄酒的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应该提高国内葡萄酒“生产许可证”的准入门槛,提升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取消或严格以贴牌或委托加工方式生产葡萄酒,确保葡萄酒生产和流通安全。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葡萄酒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打击假冒伪劣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使我们的葡萄酒产品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发展。各个产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措施,加大对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市场监管的力度,保证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按照中国的相关标准对进口葡萄酒加强管控力度,加大检测力度,把不符合我国相关标准、品质低劣的进口葡萄酒拒之门外,以保证我国消费者饮用安全和身体健康。
3.3 明确葡萄酒作为农产品,享受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
葡萄酒在国外是按照农产品来进行管理的,政府每年对葡萄种植农民发放葡萄种植补贴。据报道,欧盟每年都要拨款13亿欧元,补贴所属国家的葡萄酒产业,调节市场供需,其中5亿欧元用于过剩葡萄酒的销毁或蒸馏加工成工业酒精,而中国对葡萄酒产业没有相应的补贴扶持。葡萄酒产业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效产业,中国市场需求巨大,对增加财政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拉动旅游文化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发展葡萄酒产业,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把葡萄与葡萄酒明确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进行管理,享受农业方面的各项政策和补贴,各级产区政府也要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调动企业投入基地建设和科研技术的积极性,进而调动农民的种植主动性,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引导生产企业合理布局,逐步减少对进口葡萄酒的依赖性。同时,我国应建立起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葡萄酒厂商共同组成的反倾销机制,保护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3.4 着力打造中国葡萄酒特色文化
我国葡萄酒产区政府管理部门要积极借鉴国外的行业管理和文化传播模式,加强产区的统一规划和对外宣传,加速形成产区的整体概念和产区的特色文化。同时,面对进口葡萄酒的激烈竞争,各葡萄酒主产区行业组织应该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引导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建立葡萄酒推广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全国性葡萄酒展会和国际商贸交流活动等各种节会机会,宣传推介自己产区的整体形象,从原料基地、产品口感、产品结构、葡萄酒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推介具有产区风格,又具有各自企业差异化特点的各种葡萄酒产品品牌,不断宣传、推介中国葡萄酒的整体形象,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力,塑造“中国葡萄酒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