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以挑战老师的权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以挑战老师的权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当年学师范又当过若干年教师的我来说,这样的教子观仿佛太离经叛道,我的那些已成为名师或校长、主任的老同学也必定对此声讨之。

但我仍然坚持。

在我的儿子上幼儿园、上小学前我都强烈地灌输“老师的话也可以不听”、“必须要做的事一定去做”。

我指的是刚入学的小孩子们必然碰到的上厕所问题。

想起来太可怕:小时候,一个腼腆的小伙伴、男同学因为上课时要求上厕所,被老师一句“下课时干啥去了”挡了回来,最后憋不住尿了裤子,从此成为全班、全年级的笑柄。男生给他起了个“尿裤子精”外号,经常跟在他身后起哄,可怜的小男孩脸色苍白,形单影只、沉默寡言。一直到很大,“尿裤子精”如影如形,男生爱欺负他,女生也不待见他。后来不知道他干了什么、去了哪里,因为他从来不和同学联系。

他的一生很可能因为老师的那次权威而长远地罩在阴影中。

我不否认老师的权威,但是,当老师的权威可能侵犯、损坏孩子的尊严时,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维护、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这是入学前家长应该给孩子上的第一课。

我的儿子在入幼儿园、上小学前,我反复叮嘱:“一定要课间上厕所,但是,如果忘了,一定上课举手请假,千万别憋着。”小孩就是小孩。他都上中班或是大班了吧,有一次冬天的下午,幼儿园老师打电话说他尿裤子了让我再送条棉裤去。我跑回家取了棉裤赶到幼儿园,见到我那被小朋友称为“国宝”的儿子(他小时胖胖的,因为从小保姆带大,见到生人就哭,刚到幼儿园不吃不睡哭了半个月,带班的宋飞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单独带着他,遂被家长取名意为特殊保护)正围着小被坐在小床上,尿了的裤子已被宋老师和小杨老师洗了烤在暖气上。正急着找爸爸还是妈妈来接的小朋友谁也没注意这个“国宝”熊猫的丢人之举,一个事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一直到现在,我的儿子还常念起宋飞老师和小杨老师,还回幼儿园看过他们。一样的尿裤事件,不一样的结果,我为他庆幸。

上学后,有一次他下课忙作业了,上课觉得要上厕所就举手请假。老师说:“下课为什么不上?等下课吧!”“不行,我妈说不能憋,老师你必须让我去上。”一向很听话的他非常坚决往外走,老师目瞪口呆,没再说话默许了他。

我得算脸皮厚的妈妈――家长会很少被老师表扬、考试也很少前面有名的儿子常被我夸成“好”、“棒”。

我不太迷信老师的权威认定,因为他们对孩子的认定常常单凭成绩这一项,可是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就因为一次考试,因为差了10分8分的就被分成三六九等呢?而这种仅凭分数定等的权威认定对于品行、为人乃至身体多种综合具无限发展空间的小孩子来说又是多么不合理甚至是桎梏!

我反对把孩子打上这样的烙印。

我知道,学校的一些做法源于应试制度,但家长可以尽力减弱些孩子承受的压力,起码不再加压,不能抗衡可以平衡。作为家长,我能做到的,就是以我的鼓励、肯定去淡化、削弱老师的权威,我的评价体系是综合学习、品德、身体各方面,典型用语是:“除了学习不够优秀,妈妈觉得你真是很优秀、很好。”

妈妈眼里、口里、心里都是宝,孩子才有足够的信心。

其实家长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的,看着人家孩子奥数竞赛有名,考试前十有名,再瞅瞅自己孩子一般般的成绩,听老师平淡地回答你“还行,挺好的”,做到不眼红、不攀比,真得有挺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但我绝不会拿人家的优比子之劣,拿人家的长比子之短,更不会以老师的评价、考试成绩去界定、认定孩子。而是相信他、鼓励他、肯定他。

在我的宽松现代教育下,孩子无拘无束无压力地成长,而且是非分明,不畏权威。一次体育课,男孩子们站队形时有些松松垮垮,脾气很暴的男体育老师训完之后体罚,挨个踢一脚,到我儿子这儿了,他大声说:“老师,你不能踢我!”“你咋的?”“老师,教育守则上说不准体罚学生。”

眼看老师要动作,他又大声说:“老师,如果你踢了我,我就找我家长――我爸是电视台的,我妈是杂志社的。”这小子竟然敢“威胁”老师。

老师终于恨恨地瞪了他一眼:“解散、自由活动!”

他和后边的几个同学幸免于踢。

对于刚迈进校园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话就是天,老师的评价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会深深地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像一棵树带着这样的心迹长大,但如果不幸这刀刻得准头差了一点,那很可能就是一块永远的疤痕。

作为家长,千万不能盲从(相反,我特别看重的倒是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从他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我都反复嘱咐:男孩爱运动,要时刻注意保护三个地方――眼睛、心脏、生殖器,做什么运动都要保护这三个要害处,剩下的折个胳膊腿都不怕!他果然脱过臼,胳膊也被同学闹得骨裂缝过)。

家长不盲从、不跟风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是非常理性的,其实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国外有大量研究试验证明:鼓励教育会使80%以上的孩子在智商分数、自信程度、反应灵敏度上等有所提高。

看看,精神到物质就是这么转变的!

偶然,和在美国的同学通话中聊起,他说,那美国孩子,上了一个月学了,刚把ABC学会写了,家长这个夸呀――“你太聪明了,写得太好了,very good!”夸成了一朵花。这要搁中国,很可能就这么说了:“你咋这么笨呢?学这么长时间就学会这几个字母?”

这真叫人想起小品里那句话:“吃水果的和吃大葱的能一样吗?”

你说,家长是不该换个脑筋啥有营养给孩子整啥呢?

(前年儿子高考,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了一所著名的艺术院校导演系,他笑嘻嘻地说我要不好好考,我妈的现代教育不就试验失败了吗?――其实这可以不写,但为了论证我的观点,权作一论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