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性及其对公司治理趋同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性及其对公司治理趋同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司治理全球趋同研究”(06BJY05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明辉(1974-),江苏金坛人.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与审计。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地区)出于提高治理效率以提高竞争力的目的,纷纷对其公司治理加以改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但是,公司治理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一国公司治理的变迁必然受到其原先路径的影响。因此,即便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不同国家(地区)的公司治理也不会发生完全的趋同;公司治理的差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关键词:路径依赖;公司治理趋同;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11-0065-05 收稿日期:2007-07-10

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征,早期的初始条件对其后的制度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种界定投资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层各方相关权利和义务并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制度的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各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治理制度的形成都是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依照其自身特有的路径不断演进、自我增强而来的,这就决定了一国(地区)的公司治理在改革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脱离其原先的路径。这一特征,将成为阻碍公司治理全球趋同的重要力量。本文拟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对公司治理趋同问题加以初步探讨。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一)路径依赖的含义 所谓路径依赖,简单地说,就是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理论最早是生物学家在研究物种进化时提出。David(1985)和Arthur(1988)将其推广到技术变迁上。David(1985)以QWERTY键盘的发展过程为例,分析了在技术变迁过程中存在着的路径依赖现象。Arthur(1988)指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带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巨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成本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用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促使人们产生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的预期等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自己的对手。细小的事件和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技术发展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Roe(1996)通过偶然存在的狼窝对其后道路选择的影响说明,“今天的道路取决于过去开辟的路径”。Roe(1996)进一步提出了三种形式的路径依赖:(1)弱式路径依赖可以解释为什么幸存的制度以特定形式存在。在弱式路径依赖下,一种制度结果并不一定比另外一种制度更有效率,可能每种制度都不错。(2)半强式路径依赖――将导致无效率的路径。(3)强式路径依赖。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路径依赖,均意味着最初的条件会对其后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存在下来的并非一定是最有效率的。

(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 North将路径依赖理论应用到制度变迁上。North(1990)认为,“有两种力量规范制度变迁的路线: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由复杂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制度的巨额初建沉没成本、组织的学习效应、正规制度和非正规制度的相互适应效率以及协作效应,导致了制度报酬递增机制。一国的经济发展一旦走上某一轨道,在制度的自我增强机制作用下,其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所以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产生了大规模的收益递增,而递增的收益又决定了制度变迁的不同轨迹:当报酬递增普遍发生时,制度变迁得到巩固和支持并沿良性循环轨迹发展;当报酬递增不能普遍发生时,制度变迁就朝着非绩效方向发展且愈陷愈深,最终锁定在无效率状态。既有方向的扭转,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North(1990)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信息反馈的不完善、不完全的政治市场产生巨大交易费用,决定路径依赖不可避免,进而决定如果初始制度选择不正确,将导致低效制度的长期持续的路径依赖;反之亦然。制度创新主体初始选择的差异进而导致制度变迁路径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偶然事件的不同和行动者主观模式的不同,而决定这两者不同的因素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之差别。

青木昌彦和奥野正宽将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定义为:在进化时,由一整套具有互补性的制度所构成的经济体制,因各自的历史初期条件不同而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平衡状态。

综上,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制度的变迁要受到其初始条件的影响,初始条件的差异,将导致制度变迁的路径以及结果的差异,除非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

二、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

(一)公司治理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公司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它们规定了“在公司中由谁作出投资决策、作出什么样的决策、投资回报如何分配”。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可以说,每一个国家的模式或机制都是建立在其特有的文化、历史、技术因素基础上的。不同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差异反映了每个机制产生的路径的差异。而路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公司治理机制开始于不同的时间、处于不同的地点,并且每一个路径都反映了依据国家、社会、经济环境而做出的特定决策的总和。

Bebchuk andRoe(1999)指出,一国的公司所有权结构模式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有两种来源: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和规则驱动的路径依赖。(1)所谓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是指公司所有权结构取决于该经济开始时的所有权结构,其原因在于:(a)由于沉没性适应成本、制度互补性、网络外部性、既得利益效应以及多重最优选择等原因,有效的所有权结构将部分取决于初始环境下公司和周围其他公司所具有的所有权结构,因此,初始时点各国公司治理的差异可能会继续持续下去;(b)由于内部的寻租行为,即使现有的所有权结构不再有效,也仍将具有持续性,因为相关的团体将会阻扰对所有权结构的改变,以避免减少其利益。(2)所谓规则驱动的路径依赖,是指初始的所有权结构将通过其对管制公司的法律规则的影响来影响以后的所有权结构①。一国的公司法律规则对公司所有权结构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公司规则自身也是路径依赖的,它们将决定于经济开始时的公司结构。因此,初始的所有权结构将影响那些有效的规则自身(进而影响公司结构)以及那些可以决定选择何种规则的利益集团的政策。无论是结构趋同还是规则驱动的路径依赖,都决定最初的历史条件对目前的公司治理有着重要影响,一国经济中任一时点的公司治理都依赖于该国早期形成的结构。

(二)相关国家公司治理形成与变迁中的路径依

赖 目前,众多国家公司治理的形成和发展都体现出了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

1.美国的外部控制机制。美国公司治理的特征是强管理者弱所有者,主要依赖于外部市场机制来约束经理人。Roe(1996)指出,美国之所以会形成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公司结构,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路径依赖。

在Andrew Jackson总统任内,在全国设有营业机构的美国第二银行倒闭。1823年,Jackson否决了对美国第二银行重颁许可证,这一决定导致在整个19世纪美国金融机构一直处于弱小的状态。并且,从此以后,美国存在强烈的分解银行系统的倾向。1863和1864年颁布的《国家银行法》更是严格限制银行的权力,把每家银行限制在单一的行政区域内,并规定银行不能持股。到了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由于缺乏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就产生了融资问题:大的产业需要吸纳大量的全国性的资本,而强大的、运行良好的金融机构的特定组织形式尚未出现。在此背景下,美国采用了其他的替代方法,包括发展高质量的证券市场以便公司从全国市场上融资,从而弥补全国性金融机构的缺乏。因此,对银行持股的禁止和银行系统的普遍弱势,有助于强化金融市场的作用。可以说,没有Jackson当时的决策,就不会有美国发达的证券市场和分散的所有权,也就不会出现经营者控制。

除了发展证券市场外,美国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制定反垄断规则以促进竞争,制定了经济和法律制度,采用补偿制度来激励经理和董事,提高董事会的地位使之与经理层制衡,采用敌意接管以约束经理层。由此可见,美国以外部市场控制为基础的治理结构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

2.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银行在德国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银行除了持有上市企业股份的10%之外,还进行间接持股,即兼作个人股东所持股票的保管人。据Baums and Fraune对65家德国公司1992年股权结构的调查,银行直接控制投票权13.02%,银行附属的投资公司投票权为10.11%,银行投票权为60.95%,因此,84.省略)

(责任编校 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