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EVA的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EVA的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外部环境和监管政策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脱媒化趋势的加剧和资本约束的加强。这些转折和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业只有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等措施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做法是运用经济增加值(EVA)法进行绩效评价,经济增加值自诞生以来,受到了诸多关注,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已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商业银行领域,已被如JP摩根、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多家著名银行所运用。毫无疑问,实施EVA指标,有利于引导、激励和监督银行的业务行为,从而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银行采用了EVA评价法,但由于我国银行管理体制、经营环境、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致使EVA的应用还不成熟。学术界关于价值创造、EVA的研究已比较深入,但对基于eva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基于价值创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产业价值创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理论进行定性描述,最基本的当属迈克尔·波特(1985)提出的价值定义。Stewart(1994)提出经济价值的概念,将企业所投入的资本的机会成本全部考虑进去,创造了评估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新方法,即基于经济增加值的方法,从而更加符合现实的市场环境。二是在评估价值创造的诸多方法中,以EVA评估法为主。

张新(2003)以经济价值为基础,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指企业以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含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等一定的资源投入,实现尽可能高的收益,或者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投入实现一定的收益;在政治和法律导向,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监管行为中,政府应营造激励机制和市场约束来鼓励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以价值创造思想为核心,任何企业都不应将自然资源投入到使用它的机会成本大于获取的利润,从而致使企业价值减少的投资项目中去。刘淑莲(2004)从财务观和经营观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对价值创造与战略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驱动了企业价值的增值。

(二)基于EVA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理论界对经济增加值(EVA)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企业界也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关注和青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不少成果,发展得也比较成熟。国外学者对EV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研究EVA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二是如何使EVA指标与薪酬激励更有效地结合。

Lehn和Makhija(1996)选取了241家美国上市公司1987~199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EVA或MVA与股价变动的相关性远大于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营业边际利润率三个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最后总结得出EVA和MVA是有效的业绩衡量指标。富兰克·法德利希(Franco Fiordelisi,2004)等在欧洲的银行中选取了71家银行的数据做实证分析,对EVA指标做了具体详细的分析与调整,结果发现EVA指标对股东价值具有非常好的解释作用。Susan M.Machuga(2002)采用比较分析法对EVA与EPS进行了优劣比较,研究表明:EVA能更好地预测企业将来的收益情况。Al. Ehrbar(2001)阐释了 EVA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及意义,促使公司管理人员合理使用公司资金,并且认为EVA是员工激励制度中的一个非常好的关键指标,能够使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达成一致。Wallace(1997)对40家公司基于 EVA 运用激励计划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用EVA 指标评价业绩并据此设计激励报酬制度,有助于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助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提高。

而我国由于EVA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体系引入相对较晚,且资本市场发展得比较晚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持,目前尚未大规模推行EVA指标及其评价体系,关于EVA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不够系统深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关于EVA对企业价值的解释程度的研究。二是EVA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

谷祺、于东智(2000)详细阐述了EVA体系的相关理论。王庆芳、周子剑(2001)通过引入EVA指标,得出EVA对股票价值的解释明显优于传统的指标,同时EVA还可以对每一个业务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和管理。乔华、张双全(2001)采用经验研究方法考察我国股市中EVA和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与公司市场价值的相关性,比较中国资本市场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EVA对市场附加值(MVA)的解释度,指出EVA与MVA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瞿绍发等(2003)研究发现EPS、ROE等传统会计指标对我国股市价格波动的解释能力很小,EVA年度值等指标则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同时,EVA指标能更好地分析股票的投资价值。牟伟明,李莉(2007)对沪深两市信息技术行业84家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与传统财务评价指标相比,EVA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基于EVA的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银行绩效、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等方面。近几年,出现了少量的关于银行价值创造驱动因素方面的研究。

Lawrence和 John(2000)对商业银行 EVA 值的高低与高管持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越多,银行的EVA值越高,即管理层持股对银行价值具有正向作用。Ross Levine(2004)将EVA指标运用到了商业银行所有权结构的研究中,并对银行监管和法律对商业银行价值的影响进行了重点研究。

谭德彬(2003)首次提出用EVA作为新的标准对上市银行业绩进行评价。蔡鄂生、王立彦和窦洪权(2003)将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引入用于我国分析股份制银行公司治理及其价值评价,阐述了EVA指标体系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不足之处是没有对二者的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关新红(2004)认为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对银行面对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的风险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能力无法做出有效的预测及评价,论证了EVA实施的可行性,认为经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价是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方法。高莉、樊卫东(2003)对EVA指标体系做了修正,并对中国银行业的绩效用其进行了综合系统地分析,但其资本成本的测算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中国工商银行福建分行课题组(2005)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课题组(2005)分别将EVA引入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并对其作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朱建武(2005)选择26家中小银行作为分析样本,计算了EVA回报率并对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郑鸣、林潘颖(2006)引入EVA法,对我国商业银行1996年~2004年的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价值创造能力进行了评估。朱建武(2007)以25家中小银行为样本,研究其2000年~2004年的创值能力,进而以EVA回报率为因变量对中小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回归分析。王继琴、杨淑梅(2007)将价值创造作为最终目标,认为在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中引入EVA理论和经济资本,形成的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是全面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陶雄华、卢李(2010)以EVA为基本模型,对我国12家商业银行2003年~2009年的EVA值进行了测算,并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EVA价值创造的因素从微观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结论

在以上研究综述中,关于价值创造理论、EVA理论,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对EVA对上市银行价值创造能力解释的研究也得出了很多有益结论,但EVA在我国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现有研究中有关定量分析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缺乏系统而有效的建议,这都有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3-53。[2]Stern,J.M,G.B.Stewart and K.H.Chew:《The EVA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5年第10期。

[2]Grant.J.L:《Foundations of EVA for investment managers》,《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96年第23期。

[3]Lambert,R.A:《Contracting theory and accoun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年第32期。

[4]Uyemura,D.G.,Kantor,C.C.,and J.M.Pettit:《EVA for Banks:Value Creation,Risk Management,and Profitability Measurement》,《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No.2.Summer 1996年。

[5]Lehn,Kenneth,Anil K.Makhija:《EVA,Accounting Profits,and CEO Turnover:An Empirical Examination,1985-1994》,《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7年第10期。

[6]Susan M.Machuga,Ray J.Pfeiffer Jr.and Kiran Verma:《Economic Value Added,Future Accounting Earnings,and Financial Analysts'Earnings Per Share Forecasts》,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2年第1期。

[7]张新:《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价值创造》,上海三联店2003年版

[8]刘淑莲:《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两种价值模式与六大驱动因素》,《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