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的途径与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的途径与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积累,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像其它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那样具有清晰的系统性,其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它只有在一本书(有时是六册书)学习完成过后,才能按照文章体裁的分类,梳理出一个纵向的结构体系。它不像自然学科那样,知识点是以定律和定理的形式依附在学科系统之上的,语文的知识点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当中,需要教师自己动手归纳梳理。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十分特别,它既是语文知识的例子,其本身又运载若干语文知识。语文学科教材编排的这种现状,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的平时梳理和积累。如果等到学生进入初三教师才整理语文知识系统,就太迟了,而且很有可能会出现语文知识的遗忘或缺漏。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注重语文知识的平时梳理和积累,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收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基本上是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学好语文,必须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文化常识越厚实,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就越合理,学习理解起课文就会越迅速、越全面、越深入,这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相反,如果忽视语文知识的平时积累,学生的知识结构残缺不全,面对课文的时候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学起语文就一知半解,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把学生引导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再积累知识、再提高能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从教学实践看,我对本校的几位语文教师所带班级做了比较。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平时积累的班级,进入初三时,就从容主动,没必要赶教学进度,复习所花时间也相对较少,学生负担轻,中考成绩也较好。反之,那些对平时积累有所忽视的班级,到了毕业复习的时候,语文教学就显得非常被动,复习起来捉襟见肘,疲于奔命,中考成绩也不理想。我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注重平时积累。这既符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经过多年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平时教授课文,及时梳理积累。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既是每个单元知识的“例子”,又包含若干个语文知识点。只不过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不一定附着在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及时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码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中的常用字、常用词、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古文名句、文学文化常识等。积累的方法是:教学每一课时,指导学生将必须了解的知识从课文以及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注释”、“练习”中调出来,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后,进行归纳整理;整理时,要特别注意列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包含有方言干扰的汉字读音、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容易混淆的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文化常识等。辨析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是语文知识积累中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一个环节。

二、扩大课外阅读,做好延伸式积累。

仅靠课内积累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具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适当向课外延伸,做到延伸式积累。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漫无边际、盲目随意的,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要与课内知识有种种联系,是课内知识的延展和深化。我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学时,就要求每个学生订一份文学类刊物,如《文摘周刊》、《青年文摘》、《读者》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把有关知识整理出来。这类文摘性报刊,已经由编辑精选过,可以花少量的时间,获得比较多的信息,适合学生积累知识使用。另外一种延伸式的积累,是要求学生阅读初中阶段必读的名著。例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吴承恩的《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等中外名著。课外延伸式积累,特别要防止搞成消遣式阅读,因此,我一般都要求学生订出阅读计划,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每周一篇,我定期检查。

三、教师精选传授,搞好针对性积累。

学生在课外积累语文知识,受到资料和时间的限制,即使是积累课内语文知识,由于受到理解归纳能力的限制,有时也会出现顾此而失彼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教师动手,精选一部分课内外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弥补学生积累中的某些不足。教师精选语文知识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一是要针对学习课文的需要,所选知识对课文有补充、扩展和深化作用,学生掌握了这类知识,有利于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如我在讲议论文和说明文时,就先讲讲这两个文体的相关知识;二是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学生缺什么,就传授什么,尽量将学生语文知识漏洞补上。根据这个原则,我在教学中主要精选三种知识传授给学生:一是与课文有直接联系的知识,例如与课文有关的诗歌、典故、短文。二是学生难以查找、不易选择的知识,例如名言警句、重要作家作品简介等。三是容易混淆的一些知识,例如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容易混淆的近义词等。精选的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传授给学生:一是结合学习课文,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介绍给学生;二是利用语文早读课,学生一天掌握一点,长期积累,积少成多。

四、重视迁移运用,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积累语文知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平时我们要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它仅仅是一种手段和途径,还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扫清障碍。因此,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这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其尽快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通过三条途径做好这种转化的:首先,将这种转化有机地贯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分析课文,提高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运用已经积累的语文知识,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等,以提高其写作水平。其次,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自己编制一套单元训练题,本着知识在课内、训练材料出自课外的原则,给学生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迁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第三,辅导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训练其语文能力,例如:利用早读课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利用归纳梳理某些语文知识的机会,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必须写好读书笔记,从而训练培养他们的鉴赏评价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