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验,开启写作之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刚回到家,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一脸的神秘,牵着我的手,硬往房间拉。他从书包里掏出周记本,边塞给我边问:“爸,你猜老师怎么表扬我,评我几分?”看他喜形于色,受表扬还用猜,真是小孩。“老师连续两周拿我的作文当范文,说我写的是真实体验、真情实感。”
看了儿子的作文,想到自己所教学生面对布置作文时的害怕,无从下手;写作文时的茫然,胡编乱造。这种仅是为了“交差”而应付了事的作文,问题可想而知。儿子的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的确,体验是打开学生写作之门的金钥匙。作为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引导他们写真事,抒真情。
一、体验成功,激发写作兴趣
1.多种评价,激发潜能
回顾儿子这半学期来的表现,不禁发现他的变化之大,这应该归功于新学期语文老师对儿子的鼓励、肯定、赞赏。语文老师表扬的方法多样:亮点肯定、高分鼓励、办班级“作文报”、字币奖励、积分奖励加换购……评价可谓是多角度、全方位。这些正面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肯定,更是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成功欲望,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获得不断奋进的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初中起始阶段,我努力以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①口头表扬,亮点放大。只要学生作文中出现一个亮点,比如卷面、开篇或结尾、标题,乃至一个精彩字词或一个句子,我都用赞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对待,给予肯定评价。②班级展示,同学传阅。平时注重收集整理,将学生生活中、作文中的“凡人妙语”、精彩语段、成功作品等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或“板报专栏”中,允许发挥个人特长,个性展示。一定数量后,教师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整理,制成“小册子”,以便学生间传阅。③参赛投稿,扩大影响。这样,班级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潜能被激发,整个班级形成一种良性氛围。
2.分层目标,有的放矢
许多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不能降低身份,往往从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品评学生作文。其实,回想自己上中学时,说不准还不如这位学生呢。这就要求老师考虑到学生间的层次差异,在布置作文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可以拿“作文评分标准”中的一类、二类、三类标准来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同一次作文,做法灵活些,设置多个题目,让中下层次的学生挑选,或者在切合作文要求的基础上,自己另选适合个人特点的有话可说的题目。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至始至终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的要求也在这循序渐进的指向中得以实现。
学生体验到成功,获得了动力,自然有了“想动笔”的念头。只要学生“想写”,作文中首要的问题就解决了。
二、体验生活,克服写作障碍
虽说学生愿意动笔了,但摆在许多老师面前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下手作文。每每动笔,总是重复小学时就已编造好的故事,如写父爱、母爱即是雨天送伞、半夜发烧背送医院等。选材老套,内容空洞,究其原因是缺少实践活动、缺乏生活的体验。
于漪老师说过:“写作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我们要提倡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记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1.结合文本,丰富体验
学生阶段,最重要的生活是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美段、美文,从名家眼中了解生活,丰富自身体验。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多角度观察、多种感官描摹、多种修辞综合运用来描绘四季之景,同时也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里、马路边的景物,通过比较,加深对自然之景的真切体验。学生在练笔中就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有的写多彩的秋天,“眼中看到的是充满暖色调的山涧秋色,或深黄或浅绿或橘红”;有的同学感觉到“秋天是寂静而肃穆”,但山鸟却带来了“另一番情趣”;有的写家乡那散发着生命气息的、让人敬畏的柿子树……文本带给学生间接体验,让他们受益匪浅。
2.走进生活,表现自我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生活异彩纷呈,可是学生却无从下手,如何拨动他们生活的那根琴弦,打开他们生活的宝库,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要做的。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生活、积累生活的办法——从身边入手,从小处入手,学会观察、记录,学会写身边事。
作文前,开展轻松、有趣的小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提高追踪力”小游戏,主要环节有“听扩句,完整复述”“成语快递”等,明确活动目标后,学生跟着老师的脚步,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课堂上,小游戏让全体同学热情高涨,踊跃参与,一堂和谐、欢快的互动体验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自由地表现自我。课后动笔回忆,水到渠成。有的写过程,思路清晰,一气呵成;有的写感受收获,激动热情,自然流露……“我手写我心”,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将体验的生活用文字表述出来,就是作文。寓教于乐,个人觉得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
总之,通过体验,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开启了学生的创作之门。至于如何深入思考、加工,对生活素材进行价值化、艺术化处理,还要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