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点亮学生理性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点亮学生理性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教育往往重视对学生感性认知的培养、注重美感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正确使用逻辑语言进行说理的培养。在现代网络社会的大环境下,初中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往往受到网络语言的不良影响。而语文教学尤其作文教学恰恰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甄选信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说理习惯、形成健康完善的理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育说理教育

语文教育包括语言文字教育和文学教育。通过语文教育,受教者能够把文本的知识、观点、情感、态度等信息转移到自己的大脑中去,并形成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但是,在我们现有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偏重于培养学生感性认知的能力。我们必须肯定,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很重要,以古代儒家“仁爱”的思想为例,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将其扩充为“仁政”。而语文教育要发掘其中关于“推己及人”的人性关怀,启发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同情他人、体谅他人、怜悯他人,而不是幸灾乐祸或麻木不仁。但是,正如著名教育家温儒敏先生所说:“我不赞成那种过分人文化、文学化的语文课改。……现在有些人主张以文学代替语文,其实是夸大了文学的功能,那大都是搞文学的朋友们的一种设想,‘可爱而不可行’,不切合语文教育实际。”[1](P5)国家教育部语文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但在阐释其含义时多提“文学素养”,少提“语言素养”,笔者认为是一个缺失。

语文教育付诸实践的复杂性在于,我们的学生随时随地接触语文,学习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学生学习语文有一个课堂之外的自由过程。正如马克思美学早期的“认知世界的自由”或者晚期“感受世界的自由”的观点,学生学习语文往往是以兴趣为带动而在生活中自由进行的。而在这种自由获取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语言信息大于文学信息。那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辨别语言信息,吸取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信息,获得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利、对个人思维发展有帮助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无可避免地集中在网络上,网络语言、网络文字以及网络中的人和事,都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而以语文教学的视角,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2]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育更为重视“知识基础”,即所谓的“语文素养”。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方便,一位作家一个诗人甚至同题作文,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但是,网络资源并不是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甚至可以说,很多信息需要学生有甄别地去选择。特别是一时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很可能受到论坛语言、跟帖语言的影响,将这种语言不加甄别地接受,并认为这是“时髦”或者“前卫”。在学生的作文中,处处可见这种网络语言,仿佛不这么说,就“out”了一样。往往教师只是采用“叫停”的做法简单处理这种现象。但是,这种做法笔者认为无法达到效果,教育者应该转换思路,因为语文教育恰恰可以引导学生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接受信息、运用语言。

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强调学生要抓好阅读,优化知识积累、体会文字内涵、理解作者情感或者观点。在网络时代,学生的阅读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网络阅读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其对于语言理性的敏感。而这种敏感,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却被忽视的。

以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寓言为例,诸子百家散文常见的理性问题是“诡辩”,即假设一个虚假的事实而进行之后的讨论,而这个虚假的事实是否成立,我们却不得而知。例如,学生会问老师“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教师往往被学生绕进问题里。更有甚者,学生这样带有理性思考的问题被某些教师否定。给学生带来困惑或造成挫伤。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中出现此类的闪光,这时就需要教师更进一步加以引导。初中学生的作文中,过渡、因果、假设、条件等等关系的句子经常出现不通顺的情况,很多学生还会表达混乱、逻辑不连贯、思维不严密的情况。而这些逻辑语言是我们表达自己意见,达到“说理”要求的基础。故而,要进行必要的说理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初中我们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可以比较容易地切入和实施。对于学生所接受的偏激观点的影响,也可以很集中地纠正。

目前,学生在写演讲稿、发言稿、议论作文甚至辩论发言中,常常出现诸如“道德批判”、“人身攻击”、“转换概念”、“转移视线”等严重的诡辩现象。这些固然与语文教学中对逻辑语言的训练不够重视有关,但更直接的影响来自网络,学生自己也清楚自己的一些认识是从网络上来的,而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的过滤能力,非常紧迫和重要。如果任由学生不加分析就援引网络上非理性的语言,极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偏激,甚至成为“愤青”。初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往往对于网络语言无法取舍而被所读文字的好恶牵着鼻子走,对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和健全非常不利。

2009年4月30日的《南方周末》专栏版刊登了一篇介绍美国小学说理教育的文章――《说理教育从小学开始》,可以作为一个我们有所取法的对象,文章言:

说理是双方对话,不是自说自话,必须以逻辑、说理为交流基础。美国学生一般11岁进初中一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的英文课本(相当于中国的语文课本)中都有公共说理的部分。说理的内容反复出现,因为逻辑和说理是一项基本的公民能力。[3]

如文章所言,美国初中学生三年的公共说理教育的要求分别是:

第一年:区分“事实”和“看法”。事实是公认的知识,而看法只是个人的想法。

第二年:“评估作者在支持结论和立场时所用的论据是否适当、确切、相关,并注意有偏见和成见的例子。”其中注意“偏见”和“成见”是新要求。

第三年:评估文本的统一性、连贯性、逻辑以及内部的一致性和结构。

该文章在介绍美国初中教育第三阶段的要求引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例子中逐条分析了关于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三条说理有谬误的评论:

第一条:“爱伦・坡的小说、诗歌写的全是心智不宁,甚至疯狂的人物。”

教师会告诉学生:这里犯了“普遍泛论”的谬误,常见的泛论表述法包括“每个……”、“所有的……”、“大家都……”、“总是……”这一类用词。

第二条:“自己精神没有问题的作家是写不出这种故事的,不然爱伦・坡又如何能体会什么是疯狂。”

教师会告诉学生:这里犯的是“虚假对立”的逻辑谬误(要么“疯”,要么“不疯”)。其实,作家写疯子可以运用想象,不一定自己非要是疯子不可。

第三条:“我们知道,作家都有些怪,特别是那些写恐怖故事的作家。”

教师会告诉学生:“我们知道”类似“毋庸置疑”、“众所周知……”犯的是“本来就有问题”的逻辑谬误,因为“所知道”的恰恰是有待证明的。[3]

文章指出,美国会有九年的说理教育,而“尤其重要的是初中3年,这个时期的学生,教育可塑性最强,有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很快将学到的知识吸纳并转化成为习惯”。

说理教育之所以对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原因有四个,第一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需要。避免学生望文生义、曲解、断章取义地解读文本。第二是培养学生形成个人看法和见解的需要。初中生开始形成个人的思想,这个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自我意识地塑造个人的理性观点。而对于语文教学以及作文教学,形成个人观点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目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获取信息,不被一些含有个人看法、偏见、逻辑谬误的文章所诱导。第四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理性的素质是陪伴学生终生的品质,可以避免学生形成偏狭的思维习惯,拥有理性分析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受用终生。

近来,网络上质疑韩寒“”的事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这一事件也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学生能够采用理性的语言分析。对于这样的问题,初中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独立地思考问题并表达意见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将论战抄入作文中。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质疑韩寒有的理由是什么呢?证据是什么呢?而我们发现这个理由或证据无非是“既然韩寒写《三重门》时只是一个初中学生,他怎么可能具备大学教授的古诗词格律知识?所以肯定是”,显然,这种说法在逻辑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经常有学生作文中大谈保护祖国的传统文化都会说“我们的端午节被韩国当做自己的文化遗产了”,而这位学生没有正确说理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且有情绪化之嫌。韩国申请的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的江陵端午祭,惟一的相同点是与中国的端午节恰恰同时。这充其量可以说成是受中国端午文化的影响,应该像我国佛教艺术来源于印度一样进行思考。

另外有学生写道“从古到今,但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里除了使用“从”、“但凡”之类的绝对化的偏激说法之外,这条材料本身是一个事实吗?它仅仅是一个看法。这位同学的错误在于将看法当成了事实来说理。

当然,学生犯的错误还有很多,这些错误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地使用理性思维。初中学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他人思维的影响。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对某些事件的口诛笔伐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影响很大,而语文教学可以教会学生理性思考的一些基本的方法。

那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识别讲歪理的文章,识别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甚至颠倒因果的文章,警惕一些使用数据、专家意见或者隐藏背景的话语。更要防止受到人身攻击、道德批判之类的文字的影响。转变自己的阅读思维,从海绵式思维转为淘金式思维,即从获取信息到主动与提供信息者互动,从简单的阅读句子变为评估句子,思考其中的逻辑性以及可信性。

其次,引导学生、训练学生避免使用“歪理思维”来写作。让学生分清楚论题和论据,从改变思维开始,学会克服主观判断、主动思考、自我批判,避免情绪化地说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作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情感卷入的危险性在于你不能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仅仅是因为你讨厌这个人。一个成功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要注意,强调批判性思维是要我们警惕对别人的盲从,而不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抵制和消灭与你观点不同的人。

第三,教师也要在教学和教育中注意说理,例如,有位教师这样批评学生:“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就没有办法在未来的社会生存,你甚至会流落街头。”这位教师使用了“如果……就会”的句式,指出了好好学习是将来适应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反问,这样的假设真的是成立的吗?很多成功人士如比尔盖茨的确就没有达到这句话所言的条件,那么他们统统不能在社会中生存吗?这种话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学生听了之后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而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也是应该要避免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说理教育的理论方法[4]。

综上,语文教育不是个别教育者一厢情愿地用美感教育来代替全部语言教学实践的,语文教育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尤其逻辑语言的能力要有所帮助,亟需对学生形成正确理性的说理习惯和表达习惯产生影响。而语文教师更要意识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逻辑语言说理,对学生终生的思维发展和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注释:

[1]温儒敏:《扎实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语文建设,2006年,第5期。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11年版。

[3]徐贲:《说理教育从小学开始》,南方周末,2009年4月30日。

[4][美]布朗,[美]基利:《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习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初级中学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