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徽省农民工务工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徽省农民工务工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基于安徽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对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务工特征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省农民工特征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农民工在年龄、有无子女、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时间、外出务工收入、从事的行业和有困难会找谁求助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农民工;务工特征;性别差异;logistic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03-04

农民工或农民外出务工现象,自实施改革以来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快,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5278万人[1]。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的农民工的总体规模、人员结构、务工流向、务工目的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已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非常多,本文就不进行转述和评论。但是,笔者通过对相关的农民工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性别差异角度出发对农民工务工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比较少,农民工务工特征与性别差异的关系还没有受到政府相关机构和研究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事实上,农民工务工特征与性别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因为农民工男女差异,绝不是生理上的性别差异,社会传统、政治制度以及相关环境等因素对男女农民工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当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对通过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去研究农民工特征的性别差异就更少了。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农民工务工特征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分析,并力图解决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农民工务工特征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怎样表现的;第二,农民工务工特征性别差异与其影响因素有何关系。

一、研究数据来源、变量设置与分析方法选择

(一)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民外出务工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安徽省农民工进行的随机问卷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安徽省17个地市的农民工。调查实践中,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56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率84.0%。调查问卷获取的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研究,主要借助于“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statistics)进行定量分析。

(二)变量设置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笔者选取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外出务工时间、月务工收入、月务工费用、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水平、是否接受相关就业职业培训、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类型、享受的劳保情况、从事的行业、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工资获取情况、有困难找谁求助、与当地居民相处情况、与当地居民交流情况和未来意愿等20个变量加以分析,其中:因变量是农民工的性别,其余变量作为自变量。各变量的含义与表述见表1。

(三)分析方法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因变量是“农民工的性别”,属于二元定性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是研究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2]。所以本文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合理。

二、农民工务工特征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农民工务工特征性别差异的描述

对756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表明,274(36.2%)位被调查者是女性,482(63.8%)位是男性。

1.农民工年龄的性别差异分析。农民工年龄的性别差异现状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民工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总体性别比(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为1.76。但是,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差异非常大,20~29岁的性别比是0.99,几乎接近于1,男女人数基本相同;19岁及以下的性别比(1.15)略大于1,男性人数(15人)和女性人数(13人)大体相同;其余各年龄段,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性别比逐步升高,30~39岁时1.37;40~49岁时3.42;50岁及以上高达16.0。这说明,农民工性别比例失衡主要是由于年长农民工男、女比例严重失衡造成的,年青农民工男女比例构成基本正常。

2.农民工有无子女的性别差异分析。农民工有无子女的情况见表3。我们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有子女,高达74.9%,无子女仅占总体的25.1%。但是,男性农民工有子女的比例更高,是78.6%,比女性农民工的比例(68.2%)高出10.4%;而女性农民工无子女的比例是31.8%,男性无子女的比例是21.4%。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丈夫和妻子在各自优势上存在个体差异而造成“男出女守”的一种有效的家庭分工[3],妻子在家留守照顾子女,丈夫外出务工挣钱养家。

3.农民工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分析。农民工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见表4。从总体上看,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小学及以下占到总体的21.8%,初中程度占半数以上,达到53.0%,高中和高中以上的比例分别是22.2%和2.9%。通过对性别和教育程度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是高中和高中以上的比例,男性农民工(23.7%和3.5%)都大于女性农民工(19.7%和1.8%)。这说明女性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男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农村部分地区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4]。

4.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的性别差异分析。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的性别差异如表5所示。农民工总体平均外出务工时间为7.38年,但是,男性和女性的外出务工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性外出务工时间的均值和极大值分别是8.42年和30年,都大于女性外出务工时间的均值(5.56年)和极大值(25年),这说明男性外出务工时间大于女性外出务工时间。其原因是因为早期外出务工的农民绝大多数是男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同男性一样外出务工。这一差异与前面分析的农民工年龄的性别差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