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昆明市工人文化宫 拆不掉的云南记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明市工人文化宫 拆不掉的云南记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灯光球场、旱冰场、西南地区最大的露天电影院——“东风剧场”;18层建筑,高70米,曾经的昆明第一高楼;电梯、顶楼旋转餐厅和最绚烂的音乐喷泉;小孔雀艺术团、拉丁舞队、文化宫围棋队、培养出昆明第一位“健美先生”李新文……

作为曾经全市劳动人民学习、娱乐的中心乐园,位于东风广场上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文化宫),已经历60年的风风雨雨。然而,随着曾经红火一时的文化宫溜冰场的关门歇业,以及大楼内随处可见的那些“拆”字,无不透露着它已寿终正寝。

变迁记

第一代文化宫

投入使用时间:1952年—1969年

印记:一票难求

举着相机,68岁的岳福生围着文化宫的大楼绕了一圈又一圈,这里可是陪他度过大半辈子的精神家园。

1952年的一天,年仅7岁的岳福生正与小伙伴在珠玑街上的一处院坝内玩着弹珠,忽然听见母亲的声音:“快、快、快,文化宫建起来了!”

整条街沸腾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穿过敷润桥、金牛街、南太桥……争相一睹新建成的文化宫。

文化宫就建在这个城市最繁华、交通最便利的中心地区,面积也不小。

“那时的文化宫可大了,往北紧接着震庄宾馆,往南连通兴仁街,西靠盘龙江,东至北京路,整一座园林式的庭院建筑。大门‘护国门’还是1953年移过来的,每年都要刷上大红色的漆,非常气派。到了1966年,文化宫内的设施设备已经相当完善,里面有了露天剧场、篮球场、培训班、喷水池……这里还是当时唯一能学跳“国际舞”、“交谊舞”的地方。‘思想不集中,想着文化宫’是当时最流行的句子之一。”

让老昆明人最难忘怀的,还有文化宫每年都要举办的春节游园联欢会。联欢票由各单位工会组织统一领取发放,由于数量有限,市民都以能领取到一张联欢票为荣。“要知道每当春节游园联欢会的到来,整个文化宫内火树银花,座无虚席。看露天电影、溜冰、猜灯谜、做游戏……直到散会,大人小孩都舍不得离去。”

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1969年,为了在此处建设“红太阳广场”及纪念馆,文化宫被爆破拆除。

第二代文化宫

投入使用时间:1985年12月—至今

印记:排队坐电梯俯瞰家园

进入上世纪80年代,30多岁的岳福生已是昆明铁路局的一名职工了。

此前,为了重新寻回广大职工的学习家园和精神乐园,全省职工曾,要求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工人文化宫。

从决定在原地重建文化宫的那一刻起,全省广大职工就积极参与重建工作,最好的水泥、最扎实的钢筋、最牢固的木材……通通都扎上大红绸子往工地上送。

1985年12月,原地重建的文化宫投入使用,当时场面可谓壮观,一封封火红的鞭炮,从18层楼顶一直垂挂到一楼……

岳福生说,每次休假,他家最浪漫的事莫过于带着老婆、女儿去文化宫好好玩上一番。“乘坐电梯到当时最高的18楼旋转餐厅喝冷饮,可是非常时髦的事,我弟弟谈恋爱的时候,可没少干!”“我女儿则最爱到广场一楼的溜冰场玩乐!”“在当时,不登文化宫枉来昆明一说很流行的,到文化宫合影留念,要拍两回,白天一张、晚上和灯光喷泉再来一张……”说起文化宫,岳福生一直滔滔不绝。

这里是昆明人娱乐的最佳场所。老年人在这里唱花灯、云南调子;中年人在这里对山歌;年轻人在这里打电子游戏、跳舞、唱卡拉OK等,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拿脚”,就是自由恋爱。那时候从早到晚这里都非常热闹,文化宫也成了那时昆明的娱乐载体和代表。

上世纪90年代—2013年初

印记:从人声鼎沸到夕阳西下

随着东风路沿线的南屏街、小西门等新商圈的出现,一座座崭新的电影院落户昆明、一家家娱乐场所推陈出新……坚守着全省、全市职工“学习与精神乐园”这一公益底线的文化宫,已然不再是全城“最娱乐”的选择了。

“虽然我们的市场看似不景气了,但我们所肩负传递正能量的重任是不能丢弃的。”小孔雀艺术团、少儿武术队、少儿围棋象棋、少儿拉丁舞班;适合少、青、中、老的合唱团、艺术团、舞蹈班;花灯、滇剧、京剧票友团;书法、国画、美术班等动静结合、涵盖市民个人兴趣方方面面的培训班、团队成了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市民最理想的选择地。每到周末,整幢大楼都灯火辉煌的。

种类繁多的培训班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团队成为了文化宫的金字招牌,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每当市里、省里,甚至全国有大型文艺汇演,都会有来自文化宫的艺术团演出。

时间拉近到2005年,此时的文化宫已然被淹没在一幢幢时尚新锐的建筑群中,给人一种夕阳西下的迟暮感。看着来到文化宫,却一脸不耐烦的女儿,岳媛无奈地摆手道:“昔日‘昆明城第一高楼’的光环褪去后,已很难调起孩子前来学习的兴致了。”

第三代文化宫

投入使用时间:2013年5月1日后

目标:打造劳动人民文化宫殿

2013年5月,文化宫迎来了涅槃的机遇。新文化宫已经在人民东路原CY集团原址上建成,分地下两层和地上6层,整幢建筑大楼借鉴采用了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的建筑风格,对院落和天井进行了合理分布。

文化宫整体以灰色调为主,外观简洁纯粹,内部却功能丰富,涵盖了会展办公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健身中心和商业配套中心5大功能板块。

它将被打造为劳动人民的文化宫殿——劳动者的乐园,人们将在此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享受体育健身的愉悦,获得教育和健身的权利,它将成为劳动者的精神家园和理想沃土。

曾经之最

最高——上世纪80年代昆明新地标

如果说云南省博物馆、原云南饭店、老昆明百货大楼等一批经典建筑是上世纪50年代昆明城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上世纪80年代,昆明主城区的地标建筑当数原址重建的第二代文化宫。

18层建筑,高70米,占地42.22亩,随着第二代文化宫的原地重建,它还夺下了当时全国最高、最宏伟工人文化宫头衔。

最结实——具有极高的抗震性能

在原址上重建的第二代文化宫,造型上有讲究,还具有极高抗震性。

依据方案,新建的文化宫大楼是由4个六边形组合的塔楼建筑,24个角代表云南省24个少数民族,外墙采用浅黄色这一明快的颜色,与文化宫作为“职工学习与精神乐园”的定位较好结合。而建设成昆明市的第一高楼,也满足了市民登高远眺的需求,以及减少用地考虑。

此外,由于大楼的4个六边形组合设计成束筒结构,重心在中间,也利于抗震。在昆明、云南这一特殊的条件下,建设这样的高楼,并有较高的抗震性能,这在当时的国内建筑中是很少见的。直到现在,这座大楼的建设也曾多次出现在建筑界的教科书中。

最时髦——昆明最早开设电梯的大楼

1985年随着第二代文化宫与市民见面的,还有一件稀奇事,那就是文化宫内安装了3部昆明有史以来最早的电梯。

对于昆明人来说,能排队“坐电梯”到楼顶一睹春城风光是件多么时髦的事。以至于这3部电梯一天甚至要上下达千趟之多,门外手举着电梯票,要来“开洋荤”的市民排起的“坐电梯”长龙一直延续到文化宫正门外。

这样的“坐电梯”盛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自动电梯在昆明城多个大型商场和高层建筑的普及,人们对文化宫这3部电梯的热情度才降了下来。

最怀念的

曾经的前卫文化角落

说起对昆明市工人文化宫的情感,费嘉用一首《文化宫背后的尚义街6号》作了抒发:

尚义街6号,就在文化宫背后。上世纪80年代,几个年轻人在那扇小门进进出出,胳子窝夹着刚完成的手稿和文学巨匠的名著。真枪实弹的交锋,脸红筋胀的争论,文化宫背后,成为当时中国一个前卫文化的角落,也是后来绕不开、拆不掉云南记忆

那时的东风广场时不时要举行一些盛大集会,是些什么会,我忘了;那时的文化宫常常腻腻地漫出一些流行音乐,是些什么乐曲,我也忘了。但我记得一个风寒雨冷的夜晚,燃烧的于坚站在东风广场向空旷的世界宣布:“我要做中国的歌德!”好的,很好,那我也算是歌德的朋友。

稍后,于坚诗歌《尚义街6号》发表,名动中国。再后……甚至是最近一些日子,常有背着行囊的各色人等,在文化宫附近打听:哪一道门,是尚义街6号?

不得不说的音乐喷泉

对于老昆明人来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过与文化宫合影的照片,而这些照片当中,夜间合影的照片几乎都是用这座音乐喷泉来做背景的。

夜里的音乐喷泉实在太美、太炫目了,只可惜每晚开放的时间都很短,大概只从晚上6时半到晚上8时。为了一睹这美好的一幕,许多昆明人都早早吃过晚饭,赶来观赏。

著名网友@风之末端曾有过这样美好的回忆:“有个美女同学约我去看喷泉,她说她认识管喷泉的人,可以为我们多开一阵。果然,那天晚上,我觉得所有的绚丽水花都是为我们绽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