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背着国徽进村寨的流动法官向恩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背着国徽进村寨的流动法官向恩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印象中,法官总是端坐在法庭的正中央,代表着法律的神圣和威严。而眼前的这位法官,讲起话来轻声细语,甚至略带一丝腼腆。作为一名山区的基层法官,向恩林10多年来背着国徽走遍了200多个村庄山寨,在湘西的绵延群山里建立流动法庭,审理案件,调解司法纠纷,用法律帮助了数不清的人解决困难。今年,虽然获得了“2007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的殊荣,但是他一直强调自己做的是很平凡的工作。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需要我们的帮助”

向恩林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并不是法律,而是政治教育。毕业前夕,他们这批大学生被派到湖南省蹇家坡乡条件最艰苦的山区,住到老百姓家里去,与他们一同劳动。乡亲们都把最好的房间让给新来的大学生住。尽管如此,“在下雨的夜里,屋里全是水,无法睡觉,只能躲在高一些的地方坐一夜。”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向恩林心中充满激情,他干活不惜力气,挑着重担子一口气走七八里路,到了才发现肩膀上磨破一层皮。

他目睹了农民生活的艰苦,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热情。“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需要我们的帮助。”于是,毕业后他主动要求留下来。任乡团委书记时,他带领青年们搞科技兴农,进行“双两大”、“玉米移栽”,结果,年产量翻了两番。他号召全村的共青团员开垦荒山,建立了柑橘基地、蚕桑基地。为了给村里面的青年扫盲,他还开办了夜校,找了技术人员来讲课,自己也担任老师。干了一年多后,向恩林被任命为乡长。因为当地法律人才缺乏,1995年组织上安排向恩林到县法庭工作。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先后在6个基层法庭工作,到现在已经是12年了。

第一次当书记员做记录的时候,还完全不懂法律程序,把送达回证也交给当事人了。意识到做错了以后,又连夜跑了10多里山路取了回来。他从零开始学习法律知识,02年获得了湖南技术大学的法律本科文凭。

担任助理审判员后,第一次审案子遇到了一起婚姻纠纷。那时的他对于如何处理婚姻纠纷还完全束手无策。他让村干部和双方的亲属帮着做工作。深夜了,一大屋子人还聚在一起,向恩林在煤油灯下苦口婆心的说,村干部抽着土烟,在昏暗的灯光下晕开一个个圈。经过数次调解,这个案子解决的令双方都很满意。第一次成功地调解了一起纠纷,向恩林也很高兴。“老百姓往往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找到我们,也许看来很琐碎的小事,对他们来说比天还大呢。每解决一起纠纷,我都感到心里一阵轻松。”

背着国徽进村寨,解决纠纷的同时进行普法教育

尚恩林处理的案子中,有70%以上都是他和办案人员到基层去审理解决的。“到基层有很多好处,可以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和时间,更主要的是,在办一个案子的同时,可以起到教育一片的效果。”

尚恩林回忆说,他曾经审理过一个案子,到现在仍然让他觉得如鲠在喉。一个75岁的老太太把一位妇女打伤了。法庭判决她赔偿原告3000块钱。但是这个老人本身就很穷困,根本没有执行能力。原告得不到赔款,天天找到法庭来发牢骚。那年大年初一,她找到向恩林家,对着门破口大骂。最后,法庭的几个工作人员凑了凑,把这3000元凑齐给了原告。在贫穷落后的山区,虽然判决了但是得不到执行能力的案子很多,向恩林意识到,关键还是要进行普法教育,让他们能够和睦相处。

于是他背起了国徽,开始了巡回办案。哪里有案件,就在哪个山村,哪个田间地头去审理案件。将国徽在泥巴墙上一挂,在饭桌上摆上“审判员”、“原告”、“被告”的牌子,就是一个简单庄严的法庭。每审理一个案件,也让周围的群众接受一次普法教育。

如今,十年如一日,他走遍了桑植县的山山水水,行程已经达5万余公里。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几十里路是常事,有时要走上整整一天。辛苦早就习惯了,有时还要面对难以想象的危险。

一次,尚恩林到距离县法庭80多里的一个村里审案。案子审理调解好了,已经是夜里两点。第二天在数十里外的地方还有案子要审,向恩林和村支书的爱人一起赶夜路。走出一里多路,尚恩林突然感到脚上一疼,接着一阵酸麻,他知道是被毒蛇咬了。赶忙坐下来。那位乡亲将自己的长发割下来一段,绑住了他的小腿,又用嘴帮他把毒液吸了出来,向恩林这才保住一条命。那位妇女的手上有伤口,被毒液感染了,她一急之下挥刀砍断了自己的手指,又把向恩林背回了家,到了家后,自己也瘫倒在地上。

“我深深的感到真心为民,就会有回报。那位乡亲,她是用她的生命来保护我。一个多星期后,我的伤好了,而她的手却残废了。”

救助弱势群体,彰显法律公平正义

2004年9月,向恩林在陈家河法庭担任庭长时,受理了一起建设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子。他带领两个同事到山区里找到了住在山洞里的100多位民工的时候,他们已经因饥饿瘦得不成样子。因为长期拿不到工资,他们只能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充饥,当地的老百姓同情他们,接济他们一些玉米、红薯。向恩林看到锅里面数得清的几片菜叶,又看到工程队的工程师脚上那双掉了鞋跟的解放鞋,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他当场决定免除了他们的诉讼费,跟另外两个同事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交给他们说,“先对付几天吧”。向恩林带着工程师和队长连夜赶到县城,找到了包工头的别墅,在清晨6点钟敲开他的门。不巧人没在家,他们又当天赶到长沙,终于在包工头长沙的家里找到了他。开始,包工头颇不以为然:“这是我跟他们之间的问题,关你什么事?”向恩林说:“如果你今天不先拿出一些钱,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我们就只能将你家里的物品先予执行。”包工头看这一次逃不过,只能先拿出8000块钱作为第一批工资,同时在保证书上签了字。3个月后,经过10多天的开庭审理。民工们拿到了所有拖欠的4.2万元工钱。

向恩林还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位老人在家门口被烟草专卖局的车子碾伤了,只获得了8000块钱的赔偿。她的孩子是残废,没有劳动能力,现在自己又伤残了。她前前后后5年,到处上访,都没有得到解决。后来县政府将这个案子签发到法庭,由向恩林亲自督办,领导发话:一定要处理好。他给老人出了回家的路费。然后到鉴定部门了解情况,得知老人被定为七级伤残。他到烟草专卖局去,对方看到他,也很不耐烦。说:“那个老人家很无赖,来了无数次了,现在你又来。”他耐心地说,我是来给你们排忧解难的,通过法律程序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经过一番调解,老人拿到了4.6万元的赔偿。为了节省时间和一些程序环节,向恩林亲自把钱送到老人家里。老人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让儿子扶着他把向恩林送到3、4里路之外。

向恩林在基层法庭工作的十多年间,办理案件两千多起,调处纠纷近千起,办案的过程中,也时时遇到困难和危险。

在桑植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子,有两家人打架,有人被打伤,尚恩林前去调解。调解过程中,打人者的妻子不停吵闹,尚恩林制止说:“你不要闹,有道理你可以先讲。”她不作声,径直往门口走。尚恩林以为她要先回家,谁知她到门口抄起一把刀,回到屋里,对着向恩林就砍了下去。一片惊呼声中,向恩林躲闪不及,被一刀砍在腿上,他痛得弯下了腰,接着,又是一刀砍在头上,顿时鲜血就顺着脸颊流下来了。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向恩林一度陷入停顿,可能回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

这个地方没有医院,只能用盐水处理一下伤口。第二天,那个妇女的丈夫将她送到了尚恩林那里说:“向法官,我把她交给您,您看着办!”

那位妇女低头不作声。乡亲们用担架抬着向恩林回到法院的时候,她主动跟在后面。法庭本打算判她15天拘留,但向恩林考虑她家里困难,交不出刑事拘留费,就让她回去了。“他们生活很困难,再说,当时她那样冲动,可能还是我的工作做的不好,让她不满意吧。”

发明了“诉讼联系卡”,他的电话成了“法律热线”

在湘西南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老百姓遇到困难往往不知道该找谁来解决。为此,尚恩林发明了诉讼联系卡,也是自己的名片,上面有他的电话、地址和诉讼热线。他每次下去办案都要发联系卡,确保一个村每个党小组都有卡片。同时,他还给县里的外出务工人员发放诉讼卡。“因为他们到外地去,不知法,不懂法,不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后来,在山西煤矿发生一起矿难事故,有两位工人没有请律师,给尚恩林打电话,在他的帮助下得到了合理的赔偿。

后来全市,全省都推广了这个经验。尚恩林还曾经到省里面的专题研讨会上介绍经验。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浙江,广东,福建的老百姓都有了向恩林的名片,每当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就打电话给他寻求帮助。还有人很多来他家里要名片。

向恩林发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需要法庭来解决。他在100多个村建立了村(居)民调解委员会。给他们开培训会,发放免费的资料。办案子时,自己不直接参与,而是从旁指导。还评选“优秀编外法官”来鼓励他们的信心。他在当地的小学,中学开展普法辅导课,让学生们也叫上家长来参加,在课上,尚恩林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等宣传教育,他都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听课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自从结婚以来,向恩林就和爱人长期分居。因为各自在不同的乡镇工作,夫妻俩一直是聚少离多。这次来北京领奖,正好赶上五一长假,他给妻子、孩子报了一个旅行团,全家人在这个假期得以在北京团聚,“这样做,也算我对他们一点小小的补偿吧”。说这话的时候,尚恩林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