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清β-HCG、孕酮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清β-HCG、孕酮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研究血清β-hcg孕酮水平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入院的66例异位妊娠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正常妊娠的8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血清B-HCG和孕酮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β-HCG的测量值平均值显著性及孕酮含量显著性均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β-HCG;孕酮;异位妊娠;诊断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妊娠,临床表现有停经后、腹部包块及阴道出血等[ 1 ]。近年来,随着宫内手术、腹式手术、性传播疾病的增多以及宫内节育器的广泛使用,异位妊娠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且患者趋于年轻化,未生育而患病者也明显增加,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一直以来,通过超声诊断异位妊娠是最简捷的诊断方法。但无论是宫内妊娠或异位妊娠,在停经5周内,都可能因为孕囊太小,以至于超声检查都不能发觉,并且宫腔内的假孕囊和蜕膜征可使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随着实验室检查手段的发展,β-HCG和孕酮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提高,为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便利。本文分析和探讨了血清β-HCG、孕酮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发挥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09年10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3~37岁,平均30岁,停经时间36~56d,平均46d。此外,选择同期在门诊确诊为正常妊娠的病例87例为对照组,年龄22~32岁,平均27岁,停经37~49d,平均43d,两组患者其他一般情况的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在。

1.2方法 在住院后的第二天开始治疗,先抽取两组研究对象4ml的血液,再使用全自动化发光免疫生化仪分别测定其血清中β-HCG与孕酮值。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软件SPSS16.0统计样本资料,两组的差异选用t检验。其中,以P

2 结果

异位妊娠组与正常宫内妊娠组血清β-HCG、孕酮水平比较情况为:血清β-HCG与孕酮值显著低于正常宫内妊娠组的-βHCG及孕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受孕后体内出现复杂的激素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β-HCG,其主要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黄体转变为妊娠黄体,分泌孕酮,使着床胚胎免受排斥等,因此对妊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2]。滋养细胞的数量决定了β-HCG的数值,β-HCG可反应受孕期间及滋养细胞的存活情况。异位妊娠时由于胚囊着床处非正常的蜕膜,可影响绒毛发育,血β清-HCG的倍增时间延长,可达3~8d[3]。所以,异位妊娠患者在β-HCG分泌量和每天的增幅方面均低于正常早孕者。同时伴随妊娠的发展,这种差距会更加明显。因此,对于经过连续48h的测定,若β-HCG量上升幅度非常缓慢或者低于50%,甚至降低时,可推测为异位妊娠[4-5]。本次研究显示早孕组β-HCG的平均值明显著大于比异位妊娠组 (p

孕酮在妊娠早期由卵巢妊娠黄体产生,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其中,在4周时,血清孕酮值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而在孕5~10周时,血清孕酮值则比较稳定,并且和β-HCG没有明显的关系[6]。在诊断异位妊娠,腹腔镜检查是最为有效和准确的方法,但因其价格贵且有有创伤性,故目前对异位妊娠的辅助诊断偏向于快速、经济、无创的检查手段,血清标记物检测即为其中之一[7]。从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血清β-HCG、孕酮检测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0.3%,可获得高效、可靠、早期的诊断。这不仅有助于缩短了临床的诊断时间,而且给后期的治疗提供了十分充足的时间,从而减少了手术治疗的使用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不易损伤患者的生育能力,从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的生殖健康。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111.

[2]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08-1120.

[3]曹小秋,顾猛.孕早期血清B-HCG、E2、P联合测定及E2/P比值的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11.

[4]付志红.浅谈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J].医学信息,2011,24(3):91.

[5]王冬梅.超声断层显像技术及经阴经腹超声检查结合血HCG对异位妊娠诊断的价值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1728.

[6]刘恒,高淑凤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绒毛促性腺激素检测联合阴道B型超声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探讨[J].河北医药,2008,30(2):151.

[7]侯学涛,李敏.B-HCG、CA125、孕酮检测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42-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