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80例腮腺混合瘤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80例腮腺混合瘤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回顾性总结。结果通过对8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的3年时间的随访,3例患者出现下颌缘支暂时性面瘫,2例出现涎瘘,3例患者表现出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的发生,2例患者复发。结论腮腺混合瘤是唾液腺肿瘤中的常见者,临床表现多样,根据B超及CT片可初步明确诊断。术前根据肿瘤部位及患者年龄大小,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手术;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4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89-01腮腺混合瘤,也被称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60%。其特征在于它是不定的情况膜的微观结构,而不是多形性多形性的肿瘤细胞的上皮细胞和肌上皮成分和黏液样或软骨样的组分混合,这是最常见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我院2009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系我院2009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经过临床诊断为多形性腺瘤。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1.4岁。肿瘤时间3个月-6年,平均病程1.7年。

1.2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呈椭圆形或圆形肿块,有较长生长的时间。肿瘤边界清楚,质地中等,直径多为2-125px;小肿瘤,通常形成光滑,可移动;会膨胀,影响皮肤或黏膜的表面,触诊呈结节状,高架处往往柔软,可有囊性变,低凹处硬,多为实质性组织,反复复发,可以形成一个固定的质量。当肿瘤在缓慢增长期后,突然加速增长,伴随着疼痛,麻痹等症状,应考虑恶变。在5至10年或更长时间的疾病阶段,一个直径超过100px的腮腺混合瘤,是否有应仔细观察和恶性局灶性外侵犯。本组49例,31例深叶位于腮腺浅叶肿瘤。

1.3诊断根据临床表现,B超,造影,CT检查机细胞学活检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腮腺和腮腺混合瘤的淋巴结炎,结节性干燥综合征,和第一颈椎横突肥大相区别。

1.4麻醉方法采取个性化的方式,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主要为局部或全身麻醉,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进行调整。切口的肿瘤中心的修改的基础上,在传统的S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浅表反过来在腮腺囊瓣,瓣范围可达肿瘤周围1.5厘米,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多在耳屏前,我们通过从表面的神经末梢主要尸检方法。大多数肿瘤于耳垂后,我们采用外部乳突,外耳道软骨和肿瘤在一个三角形的缺口,总干面神经肿瘤切除约0.5厘米超过0.2厘米深的肿瘤表面。划定面部神经瘤的大小和安全的位置,确定解剖位置,尽量减少面部的损伤,防止损伤面神经损伤。手术完成后,患者进行负压引流,手术位置加压包扎。2结果

通过对8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的3年时间的随访,3例患者出现下颌缘支暂时性面瘫,2例出现涎瘘,3例患者表现出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的发生,2例患者复发。3讨论

腮腺混合瘤或从闰管储备细胞,可以分化为上皮,而且肌上皮分化的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黏液进一步形成软骨样组织,从而形成了肿瘤的多形性结构。结合历史,并通过检查,触诊等仔细的临床检查可做出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腮腺肿瘤活检禁忌,因为良性和恶性的肿瘤,肿瘤细胞生长的危险发生。术前影像学有助于诊断。

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治疗,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切除。位于浅叶腮腺肿瘤和肿瘤应进行腮腺浅叶切除,面神经手术;位于深叶腮腺肿瘤切除,同时深叶。腮腺筋膜保存手术,腮腺管和耳大神经,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也有学者提出了功能性腮腺混合瘤手术治疗。这种手术方法的要点包括部分切除腮腺肿瘤,保护面部神经,腮腺导管,部分浅叶和深叶腺体。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面神经范围小,是因为留成部分的腺体,术后面部畸形轻微的抑郁症,并保留的一些腮腺功能的优势,并减少术后面部神经损伤和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短期的治疗效果非常好,长期仍有待观察。最完整的手术切除的肿瘤是可以治愈的。肿瘤是良性的侵入,常易复发,手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包括:黏液状物质为主要成分,是散居方便;涂层厚度变化和包膜浸润倾向;肿瘤出现包膜下的裂缝;肿瘤结节穿破包膜,可能需要肿瘤细胞生物学,使细胞本身进入手术部位可存活。许多腮腺混合瘤复发性多灶性,一些分布广泛,以至于无法控制手术。参考文献

[1]邱蔚六,张震康,土大章.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30.

[2]陈润良,王昌美,温玉明.腮腺多形性腺瘤生物学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39(4):27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