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向未来的淄博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向未来的淄博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发展——访淄博教育局副局长王世军

过去:课堂是“粉笔+黑板”的模式、是封闭的空间、是教师的“教”堂、是标准化的“桌餐”。

现在:课堂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模式、是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域、是以生为主体的“学”堂、是个性化的自助式“套餐”。

──王世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让淄博的教育历经了数次重大转变,从最初的校校通、城域教育网到后来的数字化校园,再到现在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都做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您对“课堂”形式及内涵变迁的概括,是对教育信息化的肯定,也对未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目前的变化,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世军: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整个世界都在变:文本向数字化转变,出现了电子教室及电子阅览室;网络及通信技术无孔不入,出现了各种移动、手持设备,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信息化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及评价方式也必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仅拿教育模式来做比较,我们会发现传统教育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即教师基于黑板的传授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现代教育发展到现在是以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手段(改变了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现代教育模式。未来教育将会是基于网络和数字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个性学习,将真正实现以教师教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教师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开展个性化学习,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这样一个未来教育,真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记得您在对数字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中,曾引用了Horizon年度报告中所提及的影响未来教育的关键技术,那么未来教育所培养的个体应该具有哪些能力?您对未来技术影响下的教育是如何理解的?

王世军:我认为,未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及决策与创新能力。如果离开了网络、数字化学习及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毫无疑问完成上述培养目标将会困难重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懂信息技术、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办好教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曾这样描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每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基于网络平台与资源的链接,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据我所知,截至2011年,淄博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学校已达23所,有120多个教学班,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吗?

王世军:淄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现离不开以往的种种努力,如果简单梳理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脉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硬件的配备上,实现了从达标式配备向以应用拉动配备转变,从学校自建向区域共建共享转变,从教学端的配备向学生端的配备为主转变;第二,在应用方式上,实现了从需求拉动技术向技术拉动需求转变,从相对的信息“孤岛”向开放的云服务转变;第三,在应用内容上,实现了从普及信息技术学科向全科教学应用转变,从单纯的项目推广向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全领域转变,从学科整合辅助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从知识学习、技术应用向应用创新、创新应用转变。

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教师“教”到基于网络和数字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个性化学习的节点上。比如,趣味性学习环境和工具、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差异性的学习节奏和方式、高效互动的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合力已开始显现,学生学得更有劲头了,教师教得也更有激情了。去年淄博在NOC活动中获得了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39个,取得了全国总分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可以说是“一对一”自主合作探究数字化创新与实践应用取得成效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教学管理又是如何跟进的呢?

王世军: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数字化教学的任务要求更加明确了:设计细化各个学科,不同知识点、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研究提供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平台、资源;研究提出学习时间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确保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自觉协同教育学生;及时组织交流学习成果;检测学习成效,诊断评价并进一步完成巩固学习目标任务。教师的职业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对课堂的设计能力、整合能力及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管理方面,无论是资产管理、成长档案建立、图书借阅管理,还是新媒体应用,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同时也要确保提高校长的信息素养、信息化领导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完善信息化设备、环境、云技术、云架构、云服务,建立信息化学校管理平台、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建立适应数字化学习、教学、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建立适应数字化学习、教学、管理需要的评价奖惩激励机制。

在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我们教育人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所以力争前行不辍,始终行走在教育信息化最前沿。

百花齐放竞争春——见证来自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奇迹

参与嘉宾:马成立 闫涌泉 桓台世纪中学

罗维玉 周村区城北中学

刘洪斌 张店区湖田中心学校

桓台世纪中学

特色: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

印象:“云”是真实的,触手可及。学习是快乐的,多姿多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先进的设备,舒适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体验,都让人对校园中的“云”有着无限的神往。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在众说纷“云”的时候,桓台世纪中学却将教育的“云”应用得有声有色。那么,学校是如何采取策略推进“云”安全落地的?

马成立:我们以构建“师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理想之地”为愿景,以“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为办学理念,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发挥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关于云计算的应用我们有系统的规划。

第一,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教育新环境。

早在2011年,我们便开始与联想集团联手,建设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实现了硬件、软件资源的优质共享,实现了千兆互联,无线全覆盖,天地人三网合一。每间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均引入云终端。虚拟终端与PC机有机融合,实现了硬件虚拟化、软件共享化,建成了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同时,我们还与多家公司合作,搭建了eClass综合校园平台、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评系统、仿真探究实验室、3D虚拟机器人实验室、遥控模拟飞行、高清网络录播系统等网络平台。创建了教师录制的学校课程资源库、远程互动、校际联合教学交流库、3TB探索节目录像、网络精品课程等数字教育资源。产学研相结合,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让网络行为管理更有效,我们通过限制不良信息搜索,屏蔽不良网站,引导学生只能登录教师推荐的优质资源网站,使其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权限,支持地址管理与账户管理,丰富的日志管理与流量统计保障了学校网络的绿色运行。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效降低了管理、应用、维护的难度,使学校的网络环境更安全、更文明。

第二,智能管理,探索学校发展新模式。

基于“云架构”的信息化教育新环境,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数字化平台。智能化的管理促进了学校发展模式的改变。

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实现了校内校外一体化登录,内网与外网电子邮件的统一管理。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均可登录办公平台。微讯分享、讨论区、互动会议、维基百科等工具的使用,使工作、学习成为随时随地的行为。数据的云存储为各种资源管理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学校资产管理、图书借阅等都实现了电子化。学校还为每位师生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通过智能化的评价工具,动态地呈现师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教师通过网络化学习、社会化学习,加强了与外界专家、优秀教师的交流、探讨、对话、合作,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学校构建的信息化教育新环境,为社会、家庭广泛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从而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与科学。

第三,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学习新课堂。

学校倡导教师在“云架构”教学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教师遵循“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先学一家,融汇百家,自成一家,人人构建了符合自己个性特征、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目前,学校已呈现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146种,形成了独具我校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群。

第四,深度融合,建设“三化一体”新课程。

云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生活动深度融合,促进我校“三化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分别实现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

以学校课程生本化为例,学校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构建了7大类56个系列100多种课程。这些学校课程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变得更加丰富:建模班在计算机上进行模型搭建、效果创意;航模班进行航空模拟飞行;智能电脑机器人班进行3D虚拟机器人仿真;探究实验班利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虚拟探究与创新实验;电脑绘画班利用数码绘图板进行绘画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着学校的成长,将“云架构”引入学校,又会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带来哪些影响呢?

闫涌泉: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我们深知数字化校园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而是为学校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将“云架构”引入学校,带来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第一,完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早已初具规模,但随着硬件设备的增多,微机设备的老化,故障率增多,传统PC机主机的笨重,功耗大,噪音辐射问题日益严重,管理维护难度加大,费事费力。然而,“云”引入后,学校利用“云架构”建立了教学资源中心,上述烦恼都随之远去了。云架构也保证了平台的可移植性,教师即便使用PC、平板或手机等智能终端访问自己的资源,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管理。

第二,有效利用资源,促进管理方式变革。办公的智能化、存储的安全平稳、云平台的便捷操作等一系列优越性,都使得资源的存取更加便利,使用更加高效,管理更加有效。

第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云”可以轻易实现人对机的教育,弥补传统人对人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课堂在变,从使用工具、师生互动、分层学习到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在变,这种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长期发展终会产生质的飞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基于云平台的数字化校园让课程更丰富、更多元、更具选择性,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校园内外,我们看到的是更多阳光、自信,溢满幸福的笑脸。身为率先在基础教育试行“云”的开拓者,学校的期望是什么?

马成立:云计算正逐渐深入人心,教育云的理念得到认同已无可争议,但是教育云毕竟是新生事物,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有曲折。学校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我们期待与众多的兄弟学校和单位一起携手,在这变幻多端的“云”世界中,缔造一朵引人瞩目的教育云!

周村区城北中学

特色:“自助式营养套餐”的分层教学

印象:营养套餐是自助的,众口可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农村学校特有的纯朴,并不能湮没教育人对信息化的执著探索,潜心研究。周村区城北中学,虽置身“闺中”,却已名扬四方。从200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到2011年英特尔“一对一”现场会,再到山东省敏特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应用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召开,无不彰显着学校的实力。在您看来,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学校发生了哪些变化?经历了什么样的思想蜕变?

罗维玉:作为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和淄博市首批数字化校园学校,多年来我们以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人”作为育人目标,高举“数字人文”旗帜,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和文化创新、以信息技术助推教与学变革,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环境、学校的发展模式,不断开创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其实,在信息技术开始萌动时,当别人还在苦苦论证之时,我们已经开始创新应用了。自1998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面对不断完善的基础建设,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计算机、多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施,而是在于有效地配置、开发、管理和运用网络环境,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高效的互动对话课堂,藉由网络科技的力量打破课堂空间、校园时空局限,进而营造一个不限于课堂、随处可发生且弹性可变的学习场域,让学生成为能更为自主、更好合作、更多探究的学习者,使学生成为主导信息社会的高素质现代化综合人才。

就像素质教育的沉沉浮浮一样,教育信息化也非荡荡坦途,所以我们一直在途中,边走边思考边革新边改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对于分层教学的研究由来已久,那么您提出的“自助式营养套餐”又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呢?

罗维玉:“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打个比喻,做教育就像做鞋子,模式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合自己学生的脚。我们以信息化技术破解传统教育中的难题,在走出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变革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逐步探索出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信息环境下“三备多优”的集体备课模式、“一体两翼”的网络教研模式,并且我们还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编写网络教材尝试框架式教学、组建网络虚拟班级进行基于项目的学习,提炼“读、练、讲、理、测”教学五字诀。

如果把学习比作吃套餐,那么“基础餐”、“拓展餐”、“升华餐”,餐餐精致;教师就像“大厨”,每个学生都可以各取所需,“吃饱吃好”,学校在“自助式营养套餐”的理念下为学生精心打造“学习盛宴”。教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依据学生独有的特质,让他们的潜质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得因材施教具体到了每个鲜活、独立的生命个体。2008年,学校参与了中央电教馆“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测评系统创建与应用”课题实验,并在这一系统平台支持下,在国内初中学校,率先启动了基于动态学习数据的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实现了由因材施教到因人施教的转变,开启了学生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之门,使学生成为能更为自主、更好合作、更多探究的学习者,从而让“面向全体”的教育理想真正往前跨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大步。

张店区湖田中心学校

特色:信息化引领教育创生

印象:教育创生,孜孜以求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积累过程是漫长的,积累是创生的基础,有效的创生又可以促进积累质量的提升。在张店区湖田中心学校,信息化是如何引领教育创生的?

刘洪斌:信息化引领教育创生包含了很多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创生。信息化不是万能的,不能强制推进。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应用,部分教师限于年龄、知识、技能等多种原因,积极性不高。因此,促进信息化教学观念的创生就显得越发重要。正所谓有想法才会有需求、有动力。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分层培训,老青结对,以赛促学等方式,从而营造了积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第二,课堂教学创生。所谓创生课堂即“创新、发展”之课堂。创生课堂源于“草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生本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相长理论以及以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为核心的信息智能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品牌。我们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变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全力打造“令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创生。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教师网络研修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打破传统、创生整合的过程。学校将NOC活动赛项的开展模式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成立了湖田中心学校NOC网络教研团队,并出台了《湖田中心学校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和团队互助优势,创建教学反思与网络研讨相结合的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使“无形资源”和集体智慧的优势尽显,从而形成了教师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

第四,学校科研创生。仅是镇域教学专题例会就为科研创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会前、会中、会后。“小课题、大作业”则催生了教学科研的满园春色。

第五,管理创生。绿色化、精细化、人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特征。校园网站、网络研修平台、管理平台、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合理应用,使学生、教师及家长都能切身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的管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创生带来的变化是什么呢?

刘洪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日益优化,都为信息化资源质量的提升和资源搜集手段的不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随着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课堂创生成为常态,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习资源必将成为整个信息化资源积累的源头活水。网络环境下的团队研修、科研创生、精细化管理更是优化学校信息化资源的强大动力。“微型课题群落、博客平台、头脑风暴的舞台”让智慧资源不再是一人独享而是团体共享的精神宝藏,而且让各类资源体系日益完备、科学。创生与积累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生生不息。

后记:

踏上这片土地,历史的钟声依然回响在我的耳畔,悠远而绵长。记得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淄博的与时俱进,正是源于“齐文化”的深厚沉淀,淄博人的不断创新、务实和兼容。从稷下学宫,到魁星阁,再延伸到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我们看到了淄博教育不同时期的相同繁荣。淄博之行即将结束,挥手作别,却依依不舍,昨天的淄博教育、今天的淄博教育、明天的淄博教育,相信都会伫立潮头。面向未来,多少惊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