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学生作文反思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学生作文反思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何一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定量的“爱情作文”(初中生描写恋爱故事的作文)。这些或稚拙或青涩的习作,从情感角度来讲,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而且是我们大力倡导的“真情实感”,理应得到公正的评判,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原因当然很多,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传统观念。

一、初中生的“爱情作文”不被看好

爱情,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为什么老师却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写爱情题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师的观念和评价尺度

福建省特级教师俞发亮老师将中美学生作文进行比较,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作文教育中有明显的“道德判断”,老师的观念是:“我们的作文必须去写道德观念允许、大家普遍认同的东西,才能换取较高的分数。”

多数人“容不得主流意识的作文”。“爱情”在初中教育教学中正是“非主流”的东西,因此“爱情作文”在多数老师心中就是叛逆的,是不被认同的,即使写得再好,也得不到赞许。考试阅卷时,老师也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凭着一种强烈的“对社会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来制定评分标准,强化“主题”的正统性和重要性,并按这个标准“严格把关”。(俞发亮语)

2 学生自身原因

初中生已开始对异性有朦胧的好感,他们很喜欢将这种好感认定为“爱情”(这是“爱情作文”要加引号的原因),而且这种情感占据了他们的整颗心。加上各种传媒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有很大的误差。另外,课业重负和单调的学习生活也使他们将“爱情”当作缓解压力的唯一途径。于是,在作文中,叙写“爱情”成了一种精神需求,但也正因为浅薄青涩,往往使他们的作文被“枪毙”。

二、从“爱情”反观初中生的情感教育

不被师长看好的情感却又执着地坚持着,这是不是一种反常现象?是否应该引起老师的深思呢?

1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在校园里,这种情感成了学习以外的另一个主旋律。他们的情感总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太过冲动却又不能自制。这时老师和家长越是阻止,他们会越执著。正是这种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和对爱情的幻想,使他们将“爱情”作为写作中的主题,屡禁不止。初中生对“爱情”的向往,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可是,我们却对他们热衷的情感避而不谈,甚至粗暴反对,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更不利于我们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 “唯理性主义教育”的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教育教学评价却仍是以成绩说话,“成绩才是硬道理”至今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学生成了这“唯理性主义教育”理念的牺牲品:一进学校,一坐就是8节课;放学回家还得写作业。这时,爱情成了他们单调的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3 语文教材中爱情作品的缺失

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带有“爱情”这一美好情感的文学作品除了《关雎》《蒹葭》两首诗外,再有就是电影剧本《泰坦尼克号》节选,且是自读课文,全部在九年级下册。这两首诗是课标要求的,多数老师将重点落实在背诵上,并没做过多阐释。而《泰坦尼克号》剧本节选基本被冷处理。

这种教育上的爱情内容缺失与初中生的向往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学生无法在教材和课堂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反而更容易使他们盲目跟风,对爱情的理解可能更偏激甚至完全错误,这也是一些学生失足的原因,应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难道仅仅是“爱情”这种情感教育的缺失吗?学生爱写“爱情”不也反映了他们内心情感的贫乏吗?在学生作品中,尊师重教已经成为美丽的谎言;父爱母爱行走在灶前和医院的路上;友情只有在分别后才会被重新拾起;自尊、自信、自强更是了无踪影……情感的匮乏,演变为对文化的漠视;而对文化的漠视,恰恰严重影响着语文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农村中学表现得尤其明显。

21世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世界化都向我们显示了教育的整体趋势――情感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容忽视。语文教学更是情感教育的前沿阵地。

三、以“爱情”为抓手。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而愉快的教育必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呢?

1 更新观念,正确引导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在初中生的情感历程中,爱情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没有资格剥夺他们表达爱情的权利,只要他们“感情真挚”,能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教师就应该更新观念,对其作品进行正确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才是“生本”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体现。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引导”是直接面对,而不是阻止和逃避。

2 教材的编选应该适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期。语文老师应该调整教育观念,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小社会,寓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中,使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谭惟翰教授曾对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做过调查,其中反馈回答最多的一条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学国语言。这是多么坚定的学习动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阅读研究中心组织“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资料反映了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特点:阅读兴趣比较广;对小说阅读兴趣比率最高。

这两个调查,对我们编选教材应该起到路标作用。情感教育是要面对而不是逃避。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教育,选择的教材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青年博览》中有一篇题为《我们正在失去爱情》的文章很值得我们思考,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澳洲的中学课本很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教导他们关注弱小,崇尚爱情。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重要的篇章,使学生们在快成年时充分体会崇高爱情的动人魅力。”既然,现在初中生这么渴望明白爱情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应该正面引导,在教材中适当引进一些爱情作品,其利可能更大于弊。一方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更容易学好语文,更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爱情观甚至于其他情感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现有教材中,有些经典,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尽管文质兼美,学生觉得不切合实际,其教育作用是低效的。因此,语文教材稍作改变,若能更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会更受学生欢迎。

作家叶开曾介绍过叶圣陶主编、丰子恺绘图的民国教材《开明国文读本》。笔者阅读后发现,这套教材,文章短小精悍,内容涉及面很广,其中渗透的情感内容也是全方位的。如果小学就接受这样的教育,那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好地去追求真善美,他们在接受初中教育时也就容易得多。可见教材的编选是多么重要。

另外,补充教材也应该注意到这点。在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所有教材都是老师们自己编选的,文章非常适合初中生的年龄层次,也贴近生活,既有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锻炼,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渗透,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真正得到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

3 有效的情感渗透产生高效的语文课堂

在初中阶段,像《羚羊木雕》《老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课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情感教育的渗透很有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课堂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可见,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是相得益彰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编,关系着每一节语文课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而情感目标的落实与否,又关系着语文课堂能否高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的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教材,对统一的语文教材也应该有筛选的能力,真正理解“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这一理念使教材活起来,为教学而用,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①俞发亮《中国学生的作文怎么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②《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③李宣平《初中语文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