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陶瓷宝鉴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瓷宝鉴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一种文明的内涵及其高度,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标尺,但总离不开“技术”(广义)和“艺术”(广义)这两个层面。任何一种文明都必然蕴含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否则不能称之为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陶瓷自始至终都是技术与艺术的接合与交融。从这一点可以说,不懂得中国古陶瓷就不懂得中华文明。

古瓷,现在购进正当时

一个古玩店的小徒弟花1000多元收购了一件古瓷,老板看了看,把它往柜台上一放,就干自己的事情去了。

这时候,来了一位客人问:“这件古瓷卖多少钱?”老板随口漫天要价:“14万元。”那人还价“8万元”。老板意识到,这件古瓷一定不同凡响。因为往常碰到开价与购买者心理价位差距过大时,购买者往往连还都不还,“哼”的一声就走了。尽管这时他对自己的开价有点后悔,但出于商人的诚信,还是告诉购买者:“14万元,少一分不行。”购买者二话没说,掏钱买下了。

这位购买者买下这件古瓷后,当即开价50万元转卖。当天下午,上海收藏界3位小有名气的老板“拼盘”,以48万元价格将此瓷买下。当天晚上,这位几个小时内转手赚了34万元的买主在高档酒店宴请了90多位朋友,吃掉9.6万元。而这件古瓷的真正价值在150万元左右。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如今早已流传开,在绍兴的几个古玩市场里也能听到。故事里并没有很吸引人的情节,包括谈价和付款也是异常的快,但几个跳跃的数字足以让人心动。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收藏界还流传有很多,因为听了这样的故事而走上了艺术品投资道路的人也有很多。

投资古瓷好时机

中国人对古玩收藏的偏爱,数千年中未有间断。但形成全国性的收藏热却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北宋末年,作品主要集中在青铜器与书画两类;清代康乾盛世时又掀起第二次收藏热,当时由于生活安逸,皇帝同百姓一道视收藏为乐事,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收藏最为活跃的时期,金石、书画、陶瓷、玉器,凡古董尽在收藏与研究之列;第三次收藏热是从同光中兴至民国初年,由于大批学者的介入,研究成果频频问世,加上西方列强的搜罗,使得古玩价格扶摇直上。现如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第四次收藏热无疑已经到来。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艺术品拍卖市场十分活跃,一年中有好几次“大拍”会,几乎每个月都有“小拍”会,爱好者往往会到拍卖会上“拾宝”、“淘金”。收藏家们也会把那些玩厌了的或多余的文物拿出来拍卖,另购进一些心头之好。

针对目前的古瓷收藏热潮,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曾波强认为,一是由于古瓷升值快,而且易于收藏(无须恒温恒湿,只要不打不摔就可以了);二是欣赏古瓷已成为一部分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三是由于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储蓄已经很难达到投资升值的目的,而股票市场低迷,其他投资风险太大;再加上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得大量流失在国外的文物回流。种种原因,令很多精明的人选择了投资古瓷。“有眼光的话,现在是购进古瓷的最好时机”,曾波强自信地说。

明清彩瓷最受青睐

陶瓷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从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一直到现代文明社会,陶器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在当今瓷器收藏界,最名贵、价值最高的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和清三代官窑瓷器,流传的数量都很有限,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都非常高,成为收藏者狂热追寻的对象。

曾波强认为,收藏应该从各人的实际出发,包括考虑自己的爱好和经济实力,不必要一味追逐名窑。如果过分追求这些,就会丧失许多机会。还有人追求瓷器的完美无缺,有一点点破损都不要,这也大可不必。只要有文化内涵的,觉得好,有一点小毛病也无关紧要。

目前陶瓷收藏者以收藏明清彩瓷为主,特别是“清三代”(指康熙、雍正、乾隆,历经100多年太平盛世,制瓷工业相当发达,三代宫廷使用的官窑器物成为绝代佳品)年间生产的官窑器物,成为藏家们千方百计追求之物。现在明清彩瓷价格比解放初期上涨了30―50倍,有的甚至上涨百多倍。例如几年前几万元的明代精品如今“翻了几个跟头”,起码上10万元才能成交。

据有关方面统计,最近5至10年中,广东省参与民间收藏的人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余万人增加到目前的50万人。其中古陶瓷收藏者就达到3万多人,比10年前增加了3倍。现在,许多普通市民对家中老旧的瓶瓶罐罐已十分在意,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当作废品贱卖了。

张湛:都云藏者痴,谁解其中味?

张湛生活简朴,尽管手上的毛瓷已值两千万,但他却丝毫没有享受到什么“荣华富贵”。张老先生认为,他现在收藏就是为了追寻中华文明,追寻传统文化,这种感情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张湛从毛瓷中所获得的种种兴奋、快乐、悲伤也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他的人生已经因为收藏而变得比常人丰富多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一个人还能够深深地痴迷于一种东西,那真是天大的福气。

与毛瓷结下不解之缘

采访张湛老先生时,他正在古玩城与店主聊天,这是他退休以后的必备节目。原任某单位总工程师的张湛,在70年代初期迷上了收藏邮票,80年代初,他又迷上了收藏陶瓷。对于收藏的第一件瓷器,张湛依然记忆犹深:那是一件宋影清碗,是他花了三十五元从古玩店里买回来的,目前估价已达三千余元,翻了100倍。

张湛深深痴迷于毛瓷。自从买回了第一件毛瓷他就被毛瓷釉下彩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从此与毛瓷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见到洁白如玉的毛瓷,他更是爱不惜手,用他的话来说,简直是到了“五岳归来不看山,毛瓷观后不看瓷”的程度。他给笔者娓娓讲述毛瓷的制作原料、制作工艺及制作过程,也讲述每一件瓷器上的故事、历史文化内涵……一个温和内敛的老人,一讲起这些就变得非常激动,足见其入迷之深。

谈话间,张湛老人双手捧着对花碗,靠近灯光,喜悦地说:“看,这就是毛瓷的魅力!她的瓷质超过历代的官窑!”只见在灯光映照下,整个瓷器晶莹剔透,呈现半透明状,双面对画芙蓉花不仅鲜艳夺目,而且花纹完全吻合,如出一辙,仿如绝代佳人,美不胜收。

老人介绍说他所收藏的毛瓷,叫“7501”毛瓷,是景德镇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专门为主席研制生产的,目前民间仅有1000多件,他就收藏了60多件。张湛说,为了寻找毛瓷,他走遍了景德镇部所里的职工家庭,向他们收购毛瓷。有一次,他满心欢喜的买回来了一件“7501” 釉下彩茶杯,经仔细鉴别,发现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是向上收笔的,而这件是向下收笔的,并且画工不够严谨、细腻,最后判定那不是“7501”毛瓷。尽管如此,但丝毫没有打击张老的收藏热情,他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毛瓷的收藏研究中去。

只为那一份痴迷

张湛在收藏界有许多藏友,他们彼此来往密切,经常相互串门,欣赏品评。此外,他十多年来参与了近二十次博物馆的陶瓷展,还将藏品放到博物馆让公众来品评。可是,令张老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是,2002年12月,张老向某博物馆提供一件个人收藏了10年的展品――“7501”专用瓷高白釉釉下红梅翠竹醋壶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不慎将其打破。对于一个收藏迷来说,这是用多少金钱也无法弥补的。当时张老只有一个要求,希望博物馆能找回同类壶。虽经博物馆多方找寻,可惜,3年过去了,直到发稿日,同类壶仍杳无音信。

张湛说,他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增值投资的想法,但随着二十多年的浸淫,他已经痴迷于毛瓷背后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市场价格的涨落已经丝毫不能影响他的心境。他的老朋友――经营古玩店的店主,老是劝张老出手转让这批毛瓷,认为两千万是个很不错的价钱了。张湛认为,他现在收藏就是为了追寻中华文明,追寻传统文化,这种感情已经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当记者问到,那百年之后,打算怎样处置这批毛瓷时,张老先生说:“我怕子孙保护不好,最好是能找到一个知音,一个真正懂毛瓷的人,我才会放心交给他,如果找不到,我会无偿捐献给国家。”

“7501”毛瓷

1975年,景德镇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接到一个特殊任务:为主席研制生产一批生活用瓷,于是就借用当年的年份,称为“7501”工程,而此工程所生产的瓷,就叫“7501”毛瓷。

“7501”毛瓷的制作原料用滑石子,一种十分珍稀的原材料,如今已不可能再找回同样的原料制作了。此毛瓷是通过绘瓷大师王锡良、章鉴、张松茂、汪桂英、刘平等之手,采用薄胎白釉工艺,图案多以桃花红梅为主。釉上桃花系列以98件餐具为一套,釉下红梅系列以47件餐具为一套。

刘章:古玩投资就像愚公移山

刘章经营的古玩店名叫“荟章”,他希望是能汇集人气,财气,对于既是收藏者又是投资者来说,他希望汇集更多的古玩。走到他的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各样的瓷器琳琅满目,随手拈来一件,都会有一段故事。

行里的人都称他船长。船长的店常常是高朋满座,来请益问学的后辈众多,而船长总不厌其烦地示人以法。船长常说他不算个收藏家,也不是投资者,充其量只是一个文物保管员而已。

大凡自己中意的东西,只要价钱合适,就可以买回家,边收藏边待价而沽。

即使你买下的是仿品,但它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有些名家仿品价格甚至高过原创价格。

收藏与投资并没有必然的界限,大家都是先爱好,然后收藏,再投资,然后再收藏,

如此循环下去,说实话,我真觉得我们都是文物保管员。

有些人总希望能够花上几十元或者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件价值几百万的真品,这种投机心态下自然就容易上当受骗。

古瓷仿制精品也可投资

一来到船长的店,船长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2003年,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了一件清雍正粉彩橄榄瓶,成交价4150万港元。其实,拍卖前,船长早已看上这件橄榄瓶并喜欢得不得了,奈何因高价而无缘成交,最终失之交臂。前段时间,船长无意中再遇上这件宝物,当然是仿古的,但因为爱屋及乌,船长还是毫不犹豫买下来了,当时买入价是300元。近日,一位收藏家明知是仿瓷的情况下,还是买下了船长的这件橄榄瓶,船长的卖出价是1200元。

看到记者满脸疑惑的样子,船长笑着说,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我只是投资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已。记者问到,难道仿古的东西也可以投资吗?也有价值吗?船长又笑了笑,继续说,对于仿制品不要一棍子打死,有些仿制品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要分清楚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有价值的到底具有多高的价值等。仿古制品最起码保护了一些失传或者即将失传的真品,同时也缓解了一些买不到真品的收藏者的遗憾。另外,不同年代的仿制品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比如通过研究清代仿明代的作品,就可以研究当时的仿制艺术。

船长接着说,其实文物复制仿制技术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民间工艺,这项传统工艺常见于博物馆展品的复制用,而从事这行的画工或匠人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高级人才,这些精仿出来的复制品可以做到和原件的质地、工艺、造型几乎相同。所以大凡自己中意的东西,只要价钱合适,就可以买回家,边收藏边待价而沽。当记者问那要等到什么时候,船长神秘地冲记者笑:“有没有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投资者就应该有愚公的精神,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代代不息,终有一天会升值的。”

做个快乐文物保管员

说起自己走上收藏投资道路的原委,船长笑称是从小时候穿着开档裤时开始的。由于父母有收藏爱好,家中已有不少藏品,少时的船长已能辨别各时期的古瓷了。最让船长记忆深刻的是,记得当时与弟弟合力搬一件元青花瓶,弟弟不小心拌了一脚,从此这件元青花就多了一道裂痕,为此兄弟俩还挨了一顿藤皮焖猪肉(被父母打)。如今时值逾50万元的这件古瓶,成了船长的镇店之宝,有很多收藏家看中了,船长也是只笑不卖。

长大以后的刘章,成为了一名船长。每到一个地方,船一靠岸,船长就会到地摊上转转,买下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想到,居然让他买到了几件清代的古董,转手卖掉后赚回来原价两倍的钱。这对船长是一种鼓舞,从此他开始对收藏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到达古董市场,他心里都非常兴奋,憧憬着这天能够淘到什么好宝贝,又紧张什么好宝贝会被别人买去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十年之久,船长就在珠三角乃至广东以及周边的许多省份淘来了他早期许多的古瓷精品,约有1000余件。

后来,船长改行从事起古瓷投资生意。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只要一听到有好的藏品,便立刻驱车前往观看,有时一个月几乎天天都长途奔波,目标就是寻觅好的藏品。总结自己多年的收藏经验,船长说:“其实,收藏与投资并没有必然的限界,大家都是先爱好,然后收藏,再投资,然后再收藏,如此循环下去,说实话,我真觉得我们都是文物保管员。”

最后,船长向记者说,不论是收藏者还是投资者,关键是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不能投机,心态一定要平和。有些人总希望能够花上几十元或者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件价值几百万的真品,这种投机心态下自然就容易上当受骗。

古瓷鉴赏四步曲

第1曲 断时代

断时代的要领是把握陶瓷的造型和釉色特征,根据造型和釉色可断定陶瓷的大概时代,如郎窑红釉,一望釉色便可断定其上限为康熙时期产品;再如钴蓝釉瓷器,其上限肯定不会早于元代早期。造型也是如此,如凤尾樽,其上限不会早于清初;再如棒槌瓶,其上限也会早于清初;还有梅瓶,宋代开始流行,宋、元、明、清历代都生产,但每个时期的造型曲线变化都不一样,把握住每个时代标准器物造型的曲线变化,自能断定其时代。

第2曲 识窑口

识别窑口及判定陶瓷的产地,其要领是把握陶瓷的工艺特征,胎、釉及修坯和烧成等,不同的产地均有各自的特征。如耀州窑系产品,同是青釉刻、印花产品,但陕西耀州窑底足露胎处均有褐色铁斑,河南地区产品则均为灰白胎;广西容县、滕县窑产品青釉则为铜绿。再如钧窑系产品,山西浑源窑的红斑在碗内多为对称的十字形,其他窑口的红斑则不规则,而浙江铁店窑则胎薄坚硬,与其他窑口的疏松的灰白胎有明显区别。

第3曲 辨真伪

仿古陶瓷最早出现于元代,主要是应宫廷需要而烧制的官窑产品,工艺规整、质量精良,在仿古过程中还有不少创新。鉴定这类瓷器要把握两个标准:一是被仿时代陶瓷的特征,二是仿制时代陶瓷的特征。而陶瓷作伪起源于清代末年,到民国时期最盛,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又掀起新的浪潮。常见的作伪方法有:作旧(打磨、土浸、用化学药品浸蚀、烟熏、复烧等)、旧胎新彩、挖补款识、后仿款等。

第4曲 评价值

古陶瓷鉴定的最后一项任务是评定价值,这项任务是鉴定中最重要的。评定其价值,一般需要有较高的历史知识、美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独独具慧眼,发现真正的珍宝。评定其价值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价值;二是艺术价值;三是历史价值;四是经济价值。

收藏百态

收藏古玩,不再曲高和寡。不少老百姓对收藏渐渐萌发兴趣,并有着不同的收藏目的。有人为了提高品位,有人为了增长学识,也有人为了增加财富,还有人则是看中了这种投资方式。但目的不同,心态也不一。有些心态值得推崇,而有些心态则会让收藏者误入歧途。为此,笔者总结了当前收藏者的六种非正常心态,以飨读者。

梦想捡漏的心态

有些收藏者能一天收一件“官窑”。问在哪里收的,他们说在收藏市场上,有时候几百元就能淘到一件。马克・吐温笔下那个《百万英镑》中幸运的主人公,相信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偶像。在收藏界,有些收藏者也有一种梦想,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接到从天而降的百万英镑大钞。于是经常能听到某某捡了个“元青花”,某某又捡了个“田黄”的故事。但这些人中,有些甚至连元青花、田黄究竟长什么样都没弄清楚。当然,这绝不是说捡漏不可能,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迷信专家的心态

现在有些收藏者盲目偏信专家,认为只要是专家说的,就是正确的。事实上,有些专家虽然做了一辈子的研究,但他们每天看到的都是博物馆库房里的珍品,“下海”经验太少,对于民间做伪技术不一定了解。 收藏者手中的一些普通之物无须找“大专家”。道理很简单,小学生的算术,最好的自然是小学老师,院士水平再高,对小学算术题也可能一筹莫展。所以,真正“独具慧眼”者是那些身经百战的“练家”。他们每天都面对真品赝品,踩着“地雷阵”,练就了一双能断伪识赝的“火眼金睛”。

自以为是的心态

收藏者老李自称收藏了一屋子的“国宝”。他经常拿些古玩到拍卖会上拍,可都是一些假东西,所以都被拍卖公司拒绝了。有一位文物鉴定人员说,现在有些收藏者都认为自己买的是哥窑,可他干文物鉴定几十年了,过手的瓷器少说也有三四十万件,但哥窑就只见过一件,而如今市场上却大量出现,这真假是不是就得打个问号了?的确,收藏领域种类极多,每一类都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收藏者知识面要广博。所以,投资收藏者万万不可有“自以为是”的心态。一旦你感觉“自以为非”了,收藏事业才能硕果累累。

按图索骥的心态

现在,有些收藏者为了找到一件古瓷,就拿着书去寻。在他们眼里,这些书就是权威。如果寻到一件古瓷,又恰好和书中的图案长得一模一样,那就肯定是真品了。如今,一些作者为迎合收藏热,编辑出版了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他们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因此,对这些书籍千万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它们在市面上对号入座。如果按图索骥,则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跟风炒作的心态

现在收藏界有一股很不好的风气――炒作。哪天听说某朝的什么瓷器涨价了,那市场上肯定又出现了一大批收购此类瓷器的炒家。 现代社会的宽松环境和开放心态,使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力下,不择手段地包装、炒作作品,认为收藏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一样,必须炒作,不炒就没行情。其实炒来炒去,套利的是庄家,被套牢的就是那些散户了。

哗众取宠的心态

有些收藏者喜欢猎奇觅怪,一旦见到从未见过的藏品,往往会引起极大的兴致。而有些人则专门做起了利用臆造品行骗的行当,恰好迎合了这种猎奇心理。究其原因,还是收藏者不明白收藏的价值规律,一味追求猎奇,也是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古玩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古玩市场从原来的封闭状态逐步走向开放,为了满足古玩爱好者的需求,各地的古玩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如北京的古玩城、潘家园、东西琉璃厂、报国寺等,上海的豫园华宝楼、东台路等,还有广州的西关古玩城。

面对古玩市场的红红火火,我们必须看到,古玩市场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地摊货架上真真假假,琳琅满目。难怪有人心存疑惑:为什么收藏家越来越多,市场上的古陶瓷器却不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了呢

中国的古玩市场可以说是最深不可测的了。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个别老古玩店,以诚信为本,赢得诸多大收藏家的信赖外,许许多多的古玩商的诚信度是值得怀疑的。他们对利润顶礼膜拜,置信誉于不顾,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能蒙则蒙,能骗则骗。

再者,古玩界从来就是眼力高的赚眼力低的人的钱。不管是买者还是卖者、吃亏还是上当,都不许反悔,这似乎是不成文的规矩,连国内一些大的拍卖公司也声明:投资有风险,责任请自负。

文物商店

在北京琉璃厂的一条街上,北京市文物公司有四五家门市部,搞了几十年古钱币收藏的梁先生过去是那里的常客,但这两年去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说过去是没办法选择,因为文物买卖只能通过文物商店,但现在各种收藏市场那么发达,一把刀币在文物商店里卖1700元,市场上随便挑也就1400元,而且能“捡漏”的东西比文物商店多。

其实,梁先生在选择上的变化并不稀奇,国有文物商店过去是一家垄断文物流通市场,而如今拍卖公司、民间收藏市场已经遍布国内大中小城市,收藏者当然是选择那些东西又好又便宜的地方。

实际上,有的收藏者虽然不去文物商店买东西了,但每年都要去那里看一看,文物商店明码标价,可以对比一下价格,了解市场行情,还能够长见识,另外有的文物商店就像一个小型的专题展览馆,历朝历代的文物都有,这是地摊比不了的。

收藏界人士同样认为,虽然国有文物商店在民间收藏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但它仍具有一些不能代替的优势。比如拍卖会不能365天天天拍,文物商店却是全年营业。地摊上“捡漏”的机会多,陷阱也不少,文物商店价钱虽高,但可以花钱买个安心。不同的收藏市场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如果让国有文物商店撤出市场,按照《文物法》的规定,买卖文物的合法渠道就只剩下拍卖公司一家了,不但收藏者可以选择的余地少了,而且没有了竞争,不论对民间收藏市场的发展还是收藏者个人来讲,都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拍卖行

1999年,北京文物拍卖拍到一个亿,大家都感觉不得了了。2003年大幅度增长,拍到了12亿。比前一年翻了一番。2004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39.35亿元人民币。如此跳跃式的发展,一定有内在的一些不规范。是良性的持续发展,还是泡沫?

2005年初,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对全国文物拍卖公司进行资质审核。这是自1992年我国出现文物拍卖以后,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就文物拍卖资格进行审核。以后只有获得此许可证的拍卖公司,才可以进行文物拍卖活动。而且拍卖的标的要全部报文物部门备案。而在此前,拍卖公司拍卖文物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 国家文物局负责此项工作的负责人表示:截至3月份,对全国现有的拍卖公司的文物拍卖资格审核已经基本结束。共有100余家拍卖公司取得文物拍卖资格。

“很多人把艺术品拍卖当成了暴利行业,有些公司是专门为取得这个资格证才快速成立的。”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称。据了解,早在2000年之前,倒闭的太平洋拍卖公司、金典拍卖行,就是因拍品的真伪引起官司遭遇信誉危机后被迫关闭。随着文物拍卖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文物拍卖行业将变得越来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