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蛙声十里出山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蛙声十里出山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留下空白,让人浮想联翩,叫人回味无穷。虽然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绘画,但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空白”,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应该有意留白。留白,留给学生激趣的悬念,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生成的机会,留给学生思维的提升。课堂留白,留出精彩。

关键词:留白;语文课堂;精彩

“留白”原指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技巧,即在创作时为了充分地表现主题而留出空白的艺术行为。“虽仅有方寸之地,却尽显天地之宽。”欣赏者则凭借显露出的“冰山一角”进行想像、联想,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作品的内涵。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幅名画――《蛙声十里山泉》,画面以淋漓的水墨画出了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清泉涌出,六条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让人联想到:清泉潺潺,水流必到十里之外;蝌蚪六条,山涧必有无数青蛙。这幅画的妙处在于:虽只画蝌蚪,却让人感觉满耳蛙声。作品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融。这是一种深远的意境,这是一种超凡的智慧。留白,使作品变得精彩。

课堂教学的留白是指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有意留出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或于高潮处戛然而止,或于无声处听惊雷乍响,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想像,还原空白,丰富形象。

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课堂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去反刍、去体验、去质疑。学习中,学生的“知、情、意、行”都有一个“悟”的过程,也需要我们要留有悟的空间。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只能导致大批学生“消化不良”。同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等,来丰富想像,还原空白,自然生成,从而感受文字,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造这种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而课堂留白是让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课堂留白,才会留出精彩。

纵观眼下的课堂,空白少得可怜。语文课堂容量大,节奏快,问题一个接一个,幻灯片一张连一张,教师的声音始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则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上,也许老师讲得很清晰,很透彻,很精彩,但那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或“独角戏”,只是教师的个人精彩,而不是语文课堂的精彩。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另外,有些在引导阅读文本的时候,没有把握好文本空白的之处。对于文本的留白,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而是以“朗读”加“表扬”的方式滑过,未能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因而课堂上也失去了很多精彩。那么如何通过留白,实现语文课堂的精彩,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一、留白,留给学生激趣的悬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产生去寻找答案欲望。如果教师将内容一览无余展现在学生面前,过于注重教学的“实”,那么这种方式就不能很好地刺激学生大脑皮层,而使其产生兴奋。当然,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吊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案例一:《童趣》教学片段

师: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请提问吧!

生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

生4: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笔者故意设置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学生的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子,平静的水面一下子激起了水波,学生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

师: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①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③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问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也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教老师。(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所以笔者认为上述空白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二、留白,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

想像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零碎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和创造出新的形象。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表象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诗歌,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案例二:《钱塘湖春行》想像画面部分的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的写景诗,诗人像一个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出示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画面进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学生思考片刻

生1:我选择第一幅画:在孤山寺北面,贾公亭的西边,有一片广阔无边的湖面,初春时分,水平如镜,在微风的吹拂下,湖面波光粼粼。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像一团团棉花,倒映在清流澈的水中,构成一幅美妙的画卷。

生2:我也选择第一幅,美丽的西湖,掩映在青山绿树丛中。春风吹拂,春水荡漾。真是“拂堤杨柳醉春烟”。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群山,宝塔,都映入水中。

生3:我补充一句:这真是“春水共长天一色”,人间天堂啊!

师:妙!能否给我幅画取一个名字?

生4:青山绿水图。

生5:蓝天白云图。

师:如果有点诗意则更妙。

生6:根据诗句内容,我取一个“云水生春意”。(学生鼓掌)

生7,我选择第2幅画。早晨,温暖的阳光照在树枝上,几只黄莺在向阳的树枝上跳来跳去,好像唱着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在不远处的那边,不知谁家的新燕,正忙着衔着春泥筑巢呢。

师:不错,可以跟朱自清相媲美了

生笑

生8:几只黄莺好像在唱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燕子呢,也忙碌起来,它们用自己的嘴巴,辛勤地衔来一颗颗的泥土,筑起结实的巢,那儿就是它们的温暖的家。它们正想乔迁新居,因为在杭州买房实在不容易,房价太高了。

(学生哄堂大笑)

生9:我选择第三幅:放眼望去,各色的野花有的迎风盛开,在风中摇曳;有的含苞欲放,正含羞低头。近处地地面上,绿草如茵,骑马过去,刚刚能遮没马蹄。不久之后,这里将是一个姹紫嫣红的绚丽的春天。

师:我们也来给这两幅画取个名字

生10:莺歌燕舞图。

生11:含苞待放图。

师:最好能把花草都概括进去?

生12:花草争春荣。

生13:第二幅还可以用:莺燕争春光。……

留白,是一种智慧;补白,是一种创新。在这里,我们通过诗句留下的形象画面内容,进行补白,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文字,而诗文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逼真画面的再现。这样图文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更好地体会了诗的意境,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

三、留白,留给学生生成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过程。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既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在对话中,要在留白处作好预设,“预以成规,生而创新”,使师生在动态的生成中得到共同提高。

案例三:《背影》教学片段

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中,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细节,而忽略了文章结尾的父亲来信。对于这封情感上留有空白的信,我作了如下的处理:

师:同学们从信的内容来看,父亲的身体到底健康不健康,理由是什么?

生1:父亲的身体健康,因为信的第一句就是说:我身体健康。父亲不会骗儿子的。

生2:父亲的身体不太健康,因为他拿筷子和笔就不太灵便了。

生3:父亲的身体不健康,而且病已经很重了。最后一句明明写着:‘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分明在说自己死期将近。

师:哦,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那这封信看起来好像有自相矛盾?从文笔来看,父亲不像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没有一点健康常识,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自相矛盾的信呢?

学生陷入深思,好久没有反应。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些难,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探究父亲这样写信的原因。

学生交流……

生4:从信的内容来看,父亲将自己的病情说得越来越重,那是他身体的真实状况。说明他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担忧。

生5:父亲第一句说自己身体健康,那是向儿子报平安。我奶奶也这样,我爸爸打电话回来问她胃怎么样,她都说没有关系。她怕我爸爸在外面工作担心,影响工作。父亲觉得自己年纪大,身体健康已经不重要了,不希望影响“我”工作。

生6:父亲第一句话说自己身体健康,是因为怕“我”在外担心,明明膀子疼痛,却偏说身体平安来隐瞒儿子。因为儿子最怕听到大人身体不好的消息。所以就瞒我。

师:“既然要瞒,就要瞒到底,为什么最后又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呢?”

生7:“那是父亲想见儿子最后一面。”

生8: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对儿子的牵挂,是人之常情,是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生9:父亲在自相矛盾的书信中流露出想掩饰却掩饰不了的感伤。这是父亲在向儿子传递自己“垂老矣”的无助的信号,尤显凄婉哀伤!在哀伤之中,儿子眼前浮现出父亲的形象,脑海中想到的却是父亲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正是对父亲生命历程的感怀才引发了朱自清对人生的体悟。(学生鼓掌)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在这一封看似平平淡淡的书信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深情。如果我们忽略了此处的情感留白,事先没有作好预设,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那么学生也许会失去一次丰富的情感体验,课堂上错过一次精彩的生成。此时,我忽然想起罗丹关于“美”的论述: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四、留白,留给学生思维的提升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思维。而在重难点处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学生的思维也将在补白中得到提升。

案例四:《出师表》教学片段

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个重点句子,谁能翻译一下?

生不假思索:“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显扬自己。”

师:从中能看出诸葛亮原本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默默无闻、不愿表露自己的人。

生2诸葛亮是一个不满现状,退隐田园的人,有点像陶渊明。

生3诸葛亮不喜欢买弄自己的才华。

学生众说纷纭。也有学生眼露疑惑,不作回答。

师追问:也就是说,诸葛亮像古代隐士那样,归隐田园,不愿出来做官喽?

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更多的学生仍在思索。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不妨进行诸葛亮“退隐”“不求闻达”辩。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看。从《隆中对》中寻找一些答案。

学生翻书,思考

生4:诸葛亮不是消极避世、不求闻达的隐士,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远大志向的政治家、军事家。因为他好为《梁父吟》。《梁父吟》是一首抒写怀才不遇的悲歌。他经常唱,说明他渴望别人的重用。

师:有独特的见解,还有谁说说。

生5:诸葛亮应该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他常常把自己跟管仲、乐毅相提并论。

生6诸葛亮有意与刘备捉迷藏,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借机“闻达于诸侯”。说不求闻达是假话。

生7:诸葛自称“卧龙”,说明他也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深藏不露,只是在等待时机。易中天《品三国》中就是这样讲的。

师:你的视野真开阔。那么诸葛亮为何要这样给后主刘禅写呢?请同学们联系《杨修之死》中的“曹操梦中杀人”情节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伴君如伴虎,雄才大略积极进取就是“异志”的同意语,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这样写是避免刘禅的不信任,他是在效仿刘备当初的韬晦之计,实属用心良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上述的案例中,教师把握文章这一重难点处的留白,没有浅尝辄止,没有“浮云遮眼”,通过和《隆中对》、《杨修之死》等课文联系,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层层深入。在思辩中,作为智者化身的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当然学生也反应不一,有的学生若有所思,还有的不认同,不过都在积极投入思考,思维之火烈焰腾空。

总之,“留白”是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留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激活课堂。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创新思维,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俊.《预设留白生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富阳教育网.

[2]潘璐,刘东宇.《巧用空白艺术,培养创造思维》.语文天地.2004,(03).

[3]肖武.《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06,(04).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