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组葡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组葡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重组激酶辅助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见效快,且未见引起出血的副作用。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重组葡激酶(r-SAK);溶栓;出血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b)-143-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容易并发肺栓塞及遗留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症,危及生命。重组葡激酶(r-SAK)的应用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在治疗中未发现出血的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3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入选的9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男20例,女29例;年龄18~76岁,平均(40.2±5.2)岁。49例患者中13例有静脉曲张病史,11例有静脉炎病史,14例有糖尿病史,4例为骨折后卧床患者,4例高脂血症患者,3例产妇,其中糖尿病合并骨折后卧床患者1例。发病时间为6~72 h。对照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18~77岁,平均(41.1±5.1)岁。49例患者中14例有静脉曲张病史,11例静脉炎病史,13例有糖尿病史,3例为外伤骨折复位后卧床患者,5例高脂血症患者,3例产妇,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例。发病时间为6~72 h。两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病史及病程上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突发一侧肢体肿胀,伴胀痛,浅静脉扩张,皮肤发热,活动后加重。入院后经彩色B超检查,均有股静脉血栓形成或髂外静脉血栓形成。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重组葡激酶粉针剂r-SAK(5 mg北京海银科医药技术有限公司)10 mg+生理盐水100 ml足背静脉滴注(注射前行r-SAK皮肤过敏试验),30 min滴完,同时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6 200 U,2次/d,口服华法令,第一天为10~15 mg,第二天为5 mg,维持量为2.5 mg左右,阿斯匹林100 mg,1次/d,另用一条静脉通道点滴活血化瘀扩血管药物及抗生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链激酶粉针剂50万U+生理盐水100 ml足背静脉滴注,30 min滴完,其余治疗均与治疗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用药前、用药15、30 min,用药1、2、3 d及用药后1周连续彩色B超检查血管的再通情况;用药期间每天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每天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α2-抗纤溶酶水平的变化。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彩色B超下栓塞血管再通,未再次出现血栓形成,APTT、INR、血浆纤维蛋白原、α2-抗纤溶酶水平在正常值范围内。有效:临床症状未完全消失,彩色B超下血管仍有部分未通,或血管内有血栓再次形成,APTT、INR、血浆纤维蛋白原、α2-抗纤溶酶水平在正常值范围内,或部分指标超出正常值。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未改变,彩色B超下血栓形成的血管未通,或因监测的各项指标异常而停止治疗。

1.6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45例(91.8%),其中15 min显效为35例(71.4%),有效2例(4.1%),无效2例(4.1%)。对照组显效29例(59.2%),有效2例(4.1%),无效18例(36.7%)。治疗组有效率(95.9%)明显高于对照组(63.3%)(P

2.2两组副作用比较

治疗组无一例出血现象,未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α2-抗纤溶酶水平的变化。对照组有5例出现牙龈出血,1例出现血尿。周身出现纤溶活化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的现象。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肺动脉栓塞的最主要的原因。静脉血栓由红细胞、血小板被纤维蛋白缠绕而成。顺血流方向,向心端呈漂浮状态,故易断裂运行到肺动脉。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在临床上根据病变类型和实际病程而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在非手术治疗中,国内外现在比较常用和有效的治疗是溶栓药物配合抗凝血药物治疗,采用患肢足背给药疗效更优。但常规的溶栓药物对于血栓中血小板含量过多的溶栓治疗会引起抵制,导致溶栓失败及再栓的可能。而且常规溶酶形成的复合体不受α2-抗纤溶液酶的影响导致在溶栓过程中并发周身出血。重组葡激酶(r-SAK)具有溶栓快的优点,对富含血小板的凝块比其他溶栓药具有更明显的溶解作用,并且作用时间更持久,血小板不规则表面的存在,增强了重组葡激酶对纤溶酶原的活化,从而引起更强的溶栓效应。在不含纤维蛋白的血浆环境中,α2-抗纤溶酶与纤溶酶(原)-葡激酶复合体结合,抑制纤溶酶原活化并中和纤溶酶的活性。在纤维蛋白存在的情况下,纤维蛋白与α2-抗纤溶液酶竞争结合纤溶酶原,降低了α2-抗纤溶液酶的抑抑作用。而被α2-抗纤溶液酶中和的纤溶酶-葡激酶释放出葡激酶,葡激酶进行再循环,并与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酶原结合,从而更有效地激活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酶原。

因此,重组葡激酶(r-SAK)对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具有疗效快、溶栓效果好、而不引起出血副作用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4.

[2]陈兴,张均.脑卒中病人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54例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0(2):121.

(收稿日期:200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