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放飞“阅读”的翅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数学教学中放飞“阅读”的翅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数学课上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下来,课桌上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甚至有的课堂上数学课本都看不见。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课本呢?调查询问周围的数学教师发现:一是因为数学教材缺乏可读性,学生看不懂,或者是因为看了就知道结论,会破坏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不利于探索新知识;二是觉得教材编排过于花哨,那些精美的图片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忽略数学知识本身。还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看书有点“冷场”,不够热闹。但我认为,阅读理解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前提,数学课本的阅读不仅不能被淘汰,还应该强化训练,并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一、读中求解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而我却说“读而不思也罔,思而不读也殆”。阅读是对语言材料消化和理解的过程。小学数学中有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如解决实际问题、概念的表述、图表等,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构成了丰富的数学文本。但是很多学生在面对解决问题时就“昏了头”,不知道文字表达的意思,更谈不上理清数学解题的思路了。例如34÷2,直接算出积,大部分学生都会做,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语言文字环境中时,如“小明有34张邮票,是小刚的2倍,小刚有多少张邮票”等等,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乘还是除了。很显然,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缺乏已经影响了数学潜能的发挥。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数学文本简洁扼要,其中的一些数量关系、数学概念具有隐蔽性和含蓄性。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需要提取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文本重组或补足、扩展数学信息才能充分理解。如:“小明有34张邮票,是小刚的2倍,小刚有多少张邮票?”这里学生往往只关注“2倍”,认为求2倍的数要用乘法,将其中比较关系的方向弄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质疑引读

数学课本中的文字语言简洁严谨,相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乏味,甚至难以理解。指导阅读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质疑中 “标新立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善问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先出示两组结果相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先复习一下除法的基本性质。接着我出示两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问学生:“这两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我没有急于肯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书上的例题和概念,在课本中寻找答案。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有什么联系,这时学生可能很难说正确,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分数和除法可以互相转化吗?”这时学生隐约明白了一些,虽然学生描述自己的结论时说得不够准确,但通过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说出大致的意思。然后再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自己阅读课本的收获,完善自己的观点。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学生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的问题,使学生在质疑中不断地取得更多的收获。

三、以“动”促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其实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也能有助于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这就是以“动”促读。在各年级段的解决问题教学中,低年级可以把繁杂的数学文字信息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者数字;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依据题意用表格的形式简单列出条件、问题,或者画出线段图、几何图形来帮助解题。

例如,在教学“画平行线”这一内容时,书上有画图的步骤,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一步可以初读教材,让学生感知画法;第二步放手让学生边看边尝试独立去画一组平行线;第三步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第四步探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简明扼要地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边阅读边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最终实现了以“动”促读。

四、读中求异

在数学学习中,有些相关相似的数学知识在初步形成时,如果不加以比较就会引起概念、规律、计算方法之间的交叉、滥用。如果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这就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对于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很多学生被弄得头昏脑涨,不得其解。于是我让学生读一读课本,比一比“为什么公倍数可以找到最小的而没有最大的,公因数可以找到最大的呢”。学生在边读边比较中,发现公倍数是无限个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因数是有限个的,能找到最大的。解决了这个差异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不会再被“最大和最小”的问题所困扰。

把阅读引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动手翻翻课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由真正变“读会数学课本”为“会读数学课本”。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