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一直争议不断,中学生应不应该读课外书,怎样读课外书,家长、学校、媒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学生应如何对待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本文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及如何阅读进行一番分析和探讨。

现状

1.时间无保证。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既要应付升学考试,又要应付升学无望的就业形势。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中学生整天面对的不是教科书,就是教辅读物,不是完成各种作业、练习题或试卷,就是埋头昏睡。他们实际上用来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经过调查发现,每天花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中学生占不到全国中学生人数的15%,能够阅读半小时的中学生也没有超过30%。

2.阅读面窄。

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而轻视课外阅读。即使能够保证课外阅读时间的学生,大多数也都把精力花费在教辅读物上,他们认为这就是课外书,读这些就是课外阅读。再加上他们所接触的课外读物除过报刊外,就是诸如武侠、网络之类的小说,名著几乎没有涉猎。最终,导致阅读面窄,视野褊狭,甚至观点偏激。

3.阅读不得法。

很多中学生遵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则,有书就读,数量虽大,却囫囵吞枣,看书虽多,却受益很浅。最普遍的还是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做读书笔记。即使做笔记(摘抄),也是出于老师的要求,应付老师的检查。

4.不懂得选择。

书浩如烟海,读哪些书好呢?他们不懂得选择,拿到什么就读什么,武侠也好,言情也罢,网络也未尝不可。读书的原因五花八门:“喜欢看”“遇到了就看”“随便借本来看看”“反正无事可干,闲着也是闲着”……对于自己应该选择哪些书来读,却很少有人去思考。

学生的观点

“阅读课无疑是最轻松的,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没有老师过多的干预”;

“阅读课上老师一般不讲什么,不像上正课一样老生常谈,而且老师也不板着一副臭面孔”;

“上正课时,老师讲得很累,但我们听起来乏味,觉得没意思”。

……

家长的观点

家长对学生阅读课外书大都持反对态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至理名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看得很重,把教科书、教辅读物当作孩子们应“一心苦读”的圣贤书。因此,课外书在家长眼里就变得可有可无了,一旦孩子捧起了课外书,家长便会视其为“不务正业”,甚至有的家长还采取“高压”政策,用强硬的手段对中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全面禁止,导致部分学生在家长的“熏陶”下也视课外书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更谈不上阅读了。岂不知,这种做法不但不能促进子女的学习,而且很容易打击子女的学习积极性。而“开卷有益”一词分明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学习无“闲书”。

2005年,天津市教科院、开益国际咨询研究中心、天津市教委基础教育咨询委员会、天津市教研室、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学习学研究分会等部门联合组建的专门的课题研究组,对全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近1.5万份调查卷显示,最突出的问题是家长没有做好阅读表率。因此,我们的家长不仅应该鼓励孩子们读课外书,更应该在阅读上给孩子们做好表率,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要知道“阅读不是没事做消遣,无非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其正确无误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增强我的能力……这对于我的立身处事都有极大的关系”(叶圣陶语)。

老师的观点

参加高考,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是每一个学子的心愿,也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期盼。但不能因此就杜绝课外阅读,毕竟高考考的是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岂不知“得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的道理?语文课堂教学讲的是学习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怎样解读文章中的一个人物,怎样欣赏一部作品,怎样写成一篇文章,进而写好一篇文章。课外阅读是要你运用这种种方法去实践,去理解,去鉴赏,进而去写作,这正是语文学科考查的内容,也正是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

再者说,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哪来丰厚的文化积淀;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又怎能读懂古人的文章;读不懂古人的文章,又怎能理解前人的思想,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汲取前人失败的教训,更谈不上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自身的修养,传承文明了。

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角度来讲,社会评价一所学校质量的标准是升学率,学校也就只能让学生拼命地做题,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就少了,自然没时间去阅读了。说穿了,实际上最突出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功利性教育思想在作祟。许多人把学科之外的书籍称之为“闲书”,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是成正比的,读“闲书”会干扰读“正书”,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因此,校内教师不倡导读课外书,家里家长不允许读课外书,再加上学生也无暇读课外书,久而久之,课外阅读就淡出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有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应试教育,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强调以课本为主。其实这是对应试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不仅仅是目的,更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

正如世界有七色阳光一样,人人也应有各种智能和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应试”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现代社会形形的考试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逢进必考”是机关事业单位的进人原则,专业技术人员要参加资格认定考试,外语、普通话、计算机等技能需要考试来测评等级……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应试”的空气。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考试体系越完备规范,门类越繁多。而学校教育培养的就是学生的种种能力,其中就包括应试能力,但不能把应试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手段。

教育界的观点

课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很突出的行为活动,但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正处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阶段,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有自己需要从中借鉴学习的书籍要读,如果施教者无视这一点(即不能把受教育者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看待),而采取强制的方法对待他,他就会消极地对待所给予他的教育,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因此,对待孩子阅读课外书,作为家长,除了做好表率外,重在引导,万万不能全面禁止。

针对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们提议,要构建“政府推动,专家引领,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长效机制,促进中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切实使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为青少年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媒体的观点

我们应改变这种种不利于课外阅读的观念,学校教育应该突破功利性教育思想的束缚,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这不单单是语文课程的任务和语文教师的责任,而是整个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全体教师的教育责任。实际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单单只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相关人士的观点

鲁迅曾经教导青年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课外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也要泛览……”

2007年“五四”青年节,温文尔雅的总理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探访青年学生时,曾强调“学校应让学生多读些书,多读些课外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