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护牙的方法与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少人都知道护齿的重要性,但仍坚持错误的用牙习惯。北京口腔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夏登胜在此为大家解析正确的护牙方法与误区。
饭后刷牙刷满三分钟
众所周知,正确的刷牙方法是预防牙周病的根本途径,与早晚各刷一次相比,夏登胜表示,正确的刷牙方法为“3-3-3制刷牙法”:每天刷牙三次、每次三分钟并且保证牙齿三面彻底清洁。
为了避免饭后食物残渣粘附在牙齿上,防止口腔内细菌的滋生,每天饭后都应该刷牙。需要强调的是,刷牙不能“例行公事”,刷外不刷里以及刷不满3分钟都不能彻底清洁口腔。应该逐一清洁每一颗牙齿,除了牙齿外侧面,牙齿内侧面以及后牙咬合面都应细致地刷到位,最好能连颊内侧黏膜和舌背表面也轻轻刷一下,因为舌背黏膜往往有很厚的舌苔,里面藏有大量的细菌。并且,每次刷牙时长应保证至少三分钟。
定期洗牙,利大于弊
牙齿若清洁不到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表面的矿化物和矿化的软垢,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钙盐等无机盐逐渐沉积而成,它为牙菌斑附着、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其本身也容易吸收更多的细菌病毒,对软组织造成刺激,使牙龈充血、水肿,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牙周疾病,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牙石形成以后,一般的刷牙方法不能除去,只能通过专业口腔医师采用超声波洗牙清除。很多人洗完牙之后几天会出现牙齿敏感、牙龈出血等症状,于是认为洗牙会对牙齿造成伤害而拒绝洗牙。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夏登胜指出,洗牙之后牙齿出现敏感症状,是因去除牙结石后牙根部牙骨质在外,牙齿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造成的,患者可使用一段时间的脱敏牙膏,等牙龈重新覆盖的牙根之后,不适症状就会消失。
用牙签剔牙,牙缝越来越大
除刷牙以外,饭后漱口也是口腔保健的很重要的环节。和漱口相比,更多人有饭后剔牙的习惯。但是,错误的剔牙方法不仅起不到保护牙齿的作用,反而还会使塞牙的症状加重。
在牙线出现以前,人们用得最多的就是牙签。但粗大的牙签因为不能深入到牙缝中,不仅清洁效果不理想,长期使用还会使牙缝隙越来越大。
和牙签相比,牙线则能深入到牙齿缝隙之间,有效剔除牙缝间残留食物的同时不破坏牙齿之间的邻接关系。夏登胜建议,不妨自行在家尝试,刷过牙之后,再用一遍牙线,仍然能剔出不少秽物,这说明刷牙并不能完全清除牙齿间隙的食物残留。遗憾的是,在我国牙线的使用远没有像欧美那样普及。
怀孕前口腔问题应提前治
夏登胜指出,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母亲抵抗能力下降,孕妇患上牙齿疾病和牙龈炎的几率比正常人要高。如果口腔隐患没有提前发现和处理,很可能在孕期发作。一旦孕期牙病发作,出于对牙病治疗的恐惧和治疗牙病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等顾忌,孕妇一般都采取忍受的方法,既不敢吃药,也不敢去医院看牙。
因此,夏登胜建议,准备怀孕的女性应及时到口腔医院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把该治的牙齿治好,同时拔除阻生智齿或残根、残冠,及时修复缺失的牙齿,以免在孕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老一小护牙更需谨慎
在口腔科门诊,不少哺乳期的孩子前来就诊,症状为上下颌4颗切牙因龋齿变黑,而口腔其余牙齿表现正常。夏登胜表示,这类儿童的龋齿有一个形象的诊断名词,叫“奶瓶龋”,常见于长期使用奶瓶的宝宝,多是由于患儿长期含奶嘴入睡造成的。
不少家长为了省事、图安静,让孩子咬着奶瓶边吃边入睡,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要吃才睡”的习惯。含着奶瓶睡觉,牙齿长时间浸泡在奶液中,会使口腔内的细菌大量繁殖,造成龋齿。另外,在孩子睡觉前,不要喂饼干、巧克力等粘牙食物。
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口腔医师常会见到很多牙齿有裂纹的老年患者,这些裂纹多半是由于咬硬物造成的。夏登胜表示,老年人牙周组织会出现生理性萎缩,牙槽骨不同程度的吸收,牙周组织承受力量会下降。咬硬物对牙齿伤害极大,会导致牙齿隐裂,对冷热酸甜敏感,甚至会出现牙齿劈裂。因此,建议老年人尽量不要咬吃坚果、骨头等硬物。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