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妨作回哈利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妨作回哈利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聚焦1:2005年10月15日6时30分,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准备《啥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文简体字版销售开市,东门,南门共设置12个销售柜台,200名保安受命维持秩序。7时半正式开市,赶来购书的“哈迷”,穿着自己购买的“哈利・波特魔法袍”,佩带着哈利・波特饰品,与图书大厦安排的8位“啥利・波特真人秀”相映成趣。到8时,仅半个小时,就售出800多册。

聚焦2:同日的北京王府并新华书店,离《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首发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就有200多位读者挤在书店门外排队准备购买。在售书的头一个来小时,以每30秒一本的速度被“哈迷”们疯狂抢购。

聚焦3:《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首发当天,再创单种单日销售新记录。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24个城市30家书店,销售突破5万册,加上未作活动也在销售未作统计的数字,总数突破10万册。其中,北京西单图书大厦8085册,王府井新华书店3150册,中关村图书大厦1512册;上海书城2012册;广州新华书店1700册;四川新华书店2889册;深圳发行集团2330册。“当当网”、“卓越网”定单不断,送书部门应接不暇,当日销售都近万册。

我们不能不为这组镜头与数字所震惊。笔者在10月19日去到西单图书大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六根大柱上醒目的“哈利波特日”大型海报,中央台架上依然摆放着从《哈I》到《哈・6》的系列书籍。我走上前去翻阅了一下为缓解抢购、在前一天夜里(北京的夜间气温已接近0度)就守候在书店门口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看看故事梗概,一贯的阴暗、冗长、意想不到的魔幻故事;看看定价:58元人民币(汗!)。我和一些翻阅或购买《哈・6》的读者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大家时间宝贵,没有人愿意“陪”我长时间“谈话”,但就在这一次次匆匆的交流中,我还是大致知道了这些购买者的心理。

奇险情节:我们太缺少故事了

解读罗琳的“吸引魔法”,秘诀在于:她继承了最好的惊险小说传统,从来不让任何场景拉长到让人沉闷的地步,而基本场景很适合神童施展魔术;学校走廊里的盔甲在学生背后当啷作响地走动,发出尖酸的议论;墙上的肖像跳到旁边的肖像画里为新闻争吵,教室里到处都有符咒。整部小说没有一个片段是松松垮垮的,恐怖紧随在欢庆后面,你刚从一个危险里逃脱,一个新的更糟的险境就隐约逼近。作者在惊怵里创造着幻想的世界,并带着幽默,玩着智慧的文字游戏。在每本新书里作者都会为故事增加新元素、新人物,几条线索同时进行,到最后时刻才合并。而对于成年读者们来说,这本书里的好多细节,总使人回忆起古老的童话,蜡烛、糖果、扫帚。一边读着,一边希望着,希望手中的书能再长一些。

在我和读者的交谈当中,得到的回答没有一个不是说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的。社会飞速发展到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身边的故事太少了,我们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故事发生。每天除了上学学习知识,上班做事,就是回家看电视。不让随便外出,那就在家待着玩游戏。突然有一天,发现竟然还有这样一个“魔法世界”,不如进里面看看,也许还能找出点乐子来。

阅读:要的就是好玩刺激娱乐放松

在《哈》系列故事中,作者有很大部分的笔力,放在她所设置的善与恶之间的争斗过程,或者说就是武打场面的描写上,这也正迎合了读者寻求刺激的心理与要求。时下流行的武打“大片”,可说是一部比一部更“烂”可是它们竟能长盛不衰,只要有人投资,就会有导演拍,总会有观众去看。谁不知道,我们每天生活在崩溃的边缘,压力那么大,工作时间不能有丝毫松懈,生活上又有千千万万个不如愿,精神经常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还不叫我们放松一下?什么游乐设施都玩过了,都已经快麻木了,不就一次“时空穿梭”,不就一下“激流勇进”,不就做一回“疯狂老鼠”

还有,嗨,还是别提什么“嘉年华”吧,纯粹就是骗人,看到现在仍有人抱着一个套来的大毛绒玩具就恶心。这是一位网通高级研发人员对我说的,他刚毕业不久,现在正一边工作,一边读研究生。

还有一位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哈・1》到《哈・5》全部看过了。涉猎一下这方面的书,别想从书中看出什么别的东西来,那你太奢求它了。读它的时候,什么都不用去想,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这就够了。是啊,《哈》书的作者罗琳女士的一席话颇为耐人寻味:“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人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

神话情结:现实办不到,就靠魔幻实现

匆忙间,一位身着北京市十一学校校服的男孩子走人我的视线,他一进大厅,瞄了一眼就朝《哈》专柜走来,拿起一本《哈6》,转身就去了收银台。我一看时间,中午12时40分,就知道一定是趁中午吃饭休息时间来买书的。我一边等他排队交钱,一边和他聊。他说,我们只是觉得里边的故事很好玩,尤其是里面的高科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或不敢去想象的事情,他们都能办到,很神奇。尤其是哈利波特,他聪明、勇敢、敢于与坏人作斗争,是我们的榜样,如果现实生活中有飞天扫帚、魔法棒该多好。赫敏还能经常同时选择听几个老师的课,我们却不能这样。我上初二,在学校被老师盯着,在家里,受家长的“统治”,电视看多了坏眼睛,游戏玩多了会痴迷。看书么,他们觉得总归是正业。孩子说得很好,可惜现实生活中的时空不能倒流啊,交完钱可爱的男孩子就很快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

好多成年人在看书的时候也生出如许的感慨,因为在平时都恨不得能生出几只手,别说像千手观音,能有三只手,可能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许多。不想见人的时候,往隐身衣里一钻,凭你到天涯海角去找,也是枉然。想念亲人了,写一封信叫猫头鹰去送个问候,多好,有时还能从纸张里传来远在天边的亲人的吼叫声,这比直接在电话里听要舒服好玩得多。

超越想象:我们中国书籍实在太缺乏想象力

我们的中文出版物,长久徘徊在相当现实的层面。看看近年来当代政治历史、个人隐私、美女作家一类流行阅读清单,就可知一二,这是不是想象力不够造成的?我们的孩子在和世界的碰撞时,总能看到我们孩子的精彩,奥林匹克各项竞赛,哪次不是夺冠而归。但在动手能力等需要想象与技能时,就很令人不满意。一方面可能由于我们整体无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许是我们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从来没有去更多地关注他们技能的训练和想象力的开发造成的。

许多人表示他有哈里・波特情结,想象一下,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少年魔术师的心灵,而当世上三千六百万灵魂在书中自由出入,在想象中飞翔,在瞬间的快活中穿过物质世界,该是怎样的一种奇妙的景观?这就不能不令中国的“哈迷”们着迷,我们没有想象力已是事实,但你不能不许我们在别人的想象里飞翔。

描述养眼:故事简单,内容相对纯洁

还有一位30多岁的成年男子,他不愿告诉我他的职业。他说,看《哈》完全是因为中国的《西游记》,但《西游记》是给成人看的,里面充满政治、历史、人性间的各种冲突,你不能不从里面看出东西,这样的阅读就很疲惫。《宝莲灯》也是一样,尽管编剧已经改编得极尽简单,但里面负载的文化,如果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外国人,仍然是天方夜谭。《哈》则不然,它对于阅读者没有更多的要求,系列通篇故事只是善与恶的较量,而且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令人无不拍手称快。

《哈》为什么纯洁,为什么这么多著名儿童图书出自英美?一篇文章中解释说,一个可能是许多英国和美国人从未真正长大。他们或许表现出成熟的一面,但是在私底下却仍然是儿童,渴望获得他们曾经拥有或者据说有过的童年欢乐和特权。他们有理由这么做。

在大多数国家,学龄儿童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在头四五年,男孩和女孩或许得到宠爱和娇纵,随后他们通常就被尽可能地当作小大人:负责任,严肃,一切以未来为中心。但是在英语国家,自从18世纪晚期始,诗人、哲学家和教育家就坚持认为,童年拥有美妙和独一无二的内容:做一个孩子就很幸福,很了不起了。

因为视童年为超越一切的阶段,许多美国和英国人,自然就不情愿放弃童年。他们倾向于尽可能把自己想象成儿童,把着童年态度和乐趣决不撒手。在假期,或者在家中私人空间,他们很容易就重返早年时光:穿上孩子气的服装,玩幼稚的游戏,有好多人都会去读儿童书。

综观那些杰出的青少年小说家,无论在哪个国家,总是像儿童那样感觉和思考。他们天然成趣,富于梦想,想象无尽,无以预测。E・奈斯比特花许多时间搭建玩具城,写出一本《魔力城》;劳伦特德布隆霍夫继承其父巴巴系列写作多年,如今年逾七旬,仍然像孩子一样喜欢爬树。《比得潘》的作者詹姆斯巴里,假期当中,同戴维斯家的四个男孩一起,玩捉海盗和印第安人游戏,《爱丽斯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洛尔,更喜欢与儿童而非成人为伴。而罗琳女士正是在写书的过程中玩着这种童年的游戏,厉害的是让世界上上千万个孩子和她一起玩。

尽管在众多的读者那里,各人有各人的解释,但最重要的一点,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儿童图书评论版编辑、批评家、记者尼科丽特・琼斯所说:哈里波特让我们在一个不道德的时代,看到了德行的力量。故事对个人责任、忠诚和忍耐等特性进行探索,并赞扬了这些品德。倘真这样,何妨做一回“哈迷”,做一回时尚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