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渤海高等教育的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尽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导致了环渤海区域内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但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总体而言,与我国其他地区或省市相比,环渤海区域无论是经济特征、政策环境,还是高等教育的人文环境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共性为区域内部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其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合作必要性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区域高等教育合作
当前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拉动、推动、提升作用日益明显。一方面,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技术、信息支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区域高校所提供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兴办科技产业,能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兴办科技产业,创建集开发研究、成果孵化和规模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不只是为教学提供学生实训基地,更主要的是有利于推动高科技成果向地方转化,谋求高科技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在高等教育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辐射作用下,区域经济才能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特色。
环渤海地区存在着经济的互补性,北京、天津有着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河北、辽宁和山东则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城市是精华荟萃的地方,不可能什么都发展,它必须要有腹地的支撑。作为“城市”的客观存在,京津必须寻求同周边拥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省份的合作。相对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辽宁、河北、山东的制造业优势则相对明显,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领先于两大直辖市(辽宁因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相对落后)。中心城市的发展不是仅以自身绝对规模的增长就可以实现,而需要通过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来获得。城市的功能如果不能正常发挥,将不能够反哺区域整体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如果不够快,也不利于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的壮大。因此,环渤海地区合作的前提是要明确环渤海的整体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础,强化它们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当前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迅速,经济融合度不断增加,客观上需要教育合作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因此提升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改变区域内各省市教育分散发展的倾向,加快营造若干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教育高地,支撑区域经济全面提速。
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区域合作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全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200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形势更显严峻。环渤海地区作为重要的高等教育区域,亦面临此严峻的考验。2006年,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显示,北京高校生有效签约率低。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已突破百万大关。环渤海区域的毕业大学生数量亦呈直线上升状态,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成为未来环渤海,包括整个中国未来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急需要区域合作解决。
二、合作可行性分析
1、环渤海地区高等教育合作的政策保障
2006年4月17日天津倡议已达成共识:环渤海地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科技教育发达,产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交通便捷,腹地广阔,比较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增长极。合作、共赢、振兴,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旋律,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区域各城市应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和便利高效的服务环境,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良性互动和合作发展。
2、环渤海地区高等教育合作的资源保障
京津大都市带处于我国三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极顶和最高密度地带,突出体现在:有较成熟的创新体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通过吸引外资和国际贸易参与全球分工,网络在线人口比例较高,信息基础设施国内领先,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较积极,汇集了众多人才,聚拢了较多资本,经济的频繁变动造成了更多就业机会。人才是吸引外资或直接投资高科技产业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吸引人才需要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以确保他们的孩子在这个地区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也能使他们在该地区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扩大,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重要保障。京津经济、社会、教育历来有互补优势和传统,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开发,居国内最高水平,充分发挥着京津教育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构建了环渤海区域教育高地,为环渤海乃至更大范围,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人才、市场经济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中高级技术人才,有着巨大的潜力。这就需要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主要是加强区域教育决策交流与合作。
3、环渤海地区高等教育合作的技术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信息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教育信息化为区域间教育合作变得更容易,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当前环渤海地区高校,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大中型城市的高校均已实现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并通过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形成了推动教育合作发展的技术力量。
总之,环渤海地区高等教育具有共通的文化特点,互补的高校资源,差异化的教育结构和教育科研项目,存在区域间人才交流的迫切需要,拥有便利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这些均为环渤海地区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条件,教育合作变得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