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制造”的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制造”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于中国过度依赖外国企业,因此,虽然号称世界的工厂,但是,它缺乏世界公认的自主技术和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贸易自由化和引进外资,推进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其进程进一步加快。2003年的出口比上一年增加34.6%,达到4383.7亿美元,进口增加39.9%,达到412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合计8512.1亿美元,尽管差额不大,但还是首次超过日本的8511.7亿美元,使中国一举超过了英国、法国以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是,鉴于中国对外国资本和加工贸易的依存度很高,因此,在评价中国经济实力的时候,有必要对这些数字进行打折。

中国企业处在

“微笑曲线”最下端

中国贸易扩大的基本背景是,近些年来,随着模块化生产技术的革新,企业间和国际间的分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削减成本,跨国公司争相把以低附加值生产工序为中心的生产转向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潮流当中,中国迅速成为委托加工的基地。

所谓模块化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个工序分别按一定的“块”进行调整和分割。如个人电脑分别按照硬盘或者显示器的“块”进行模块化生产,模块经过组合以后,个人电脑的生产便告完成。一般而言,实现模块化的产业就每个模块事先已经确定设计规则和机能,并在此范围内开展业务;同时,它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符合规则,便可采用任何方法或者零部件;而且,各个模块的工序既不受其他模块工序的影响,也不会影响其他模块工序。因此,实现模块化以后,无论是分割各个生产流程,向不同的企业采购,还是专业化生产特定的模块,都已变得轻而易举。

其结果是产业结构了“微笑曲线”化。所谓“微笑曲线”,据说最早由台湾宏基团董事长施振荣用来描述生产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价值特征。如果用图表示制造工序流程中的附加价值,就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称为“微笑曲线”(见附图)。在个人电脑方面,上游的办公系统(OS)和微处理器(MPU)与下游的售后服务等工序附加价值较高,而中游的组装工序利润空间变得最小。个人电脑的组装部分,或者其他产业中的加工过程,这些劳动密集型工序由于模块化作业的标准化以及竞争加剧等原因,收益率已经下降。换言之,通过模块化,赚钱的部分和不赚钱的部分以“微笑曲线”化形式表现得非常明显。

按照这种“微笑曲线”理论的分析,中国能够参与国际分工的部分仅仅限于相当于下颚处的附加价值最低的部分,而且与当初日本以加工贸易为中心的时期不同。冷战体制结束以后,廉价劳动力的获得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困难,加之发展中国家间的竞争,导致能够获得的利润进一步缩小。这样,“微笑曲线”的谷底日益加深,对中国而言,本国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技术交换时的相对价格(即交易条件)将越来越处于不利境地。产量的扩大并不能带来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在陷入一种“丰收贫困”的陷阱。这一点我们从中国的出口结构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世界工厂”还名不副实

首先,附加价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出口结构具有典型的“新兴”工业国(NIE)的特征,而不同于发达国家以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中心的出口结构。当然,中国产品在一部分高科技产品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但目前仍然集中于低附价值的廉价产品。比如,以电视机为例,日本主要生产高清晰度等高档产品,而中国则主要生产普通型产品,二者单价相差竟达一位数之多,因为中国的出口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工序,所以,其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中国出口价格的下降(即所谓中国出口通货紧缩)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同时加剧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

其次,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中心。这里所说的加工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中国企业提供原材料和器材等,中方根据外方要求的品质和设计等进行加工以后,由外方对这些加工的产品加以收购,并向中方支付加工费的一种贸易形态。“中国制造”的产品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的外国的零部件,这些进口的零部件当然并不构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据中国官方统计,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零部件等中间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产品,这种进口成份的比重就越高。假设,一台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电脑,其价格为1000美元。英特尔中央处理器(CPU)、微软的Windows办公系统和日本或者韩国的液晶显示器等主要零部件不得不依赖进口,真正在中国创造的附加价值仅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第三,约有一半的中国出口是由外国企业进行的,因此中国必须向它们支付分红、利息和技术使用费等。即使在那些与外国企业没有发生资本关系的中国企业,海外委托生产的产品也占其出口的一大半。这样,在中国的出口中,除去支付进口外国中间材料费用和投资收益以后,以出口金额表示的“中国制造”的规模,与实际计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中国人制造”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1979年以来,包括香港和台湾企业在内的外资对华直接投资合计超过了5000亿美元,外资企业在中国已经拥有了工业生产30%的份额。而在整个中国的出口中,工业制品所占的比重也超过了90%。2003年外资企业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加了41.4%和44.7%,在出口和进口总额中分别占有54.8%和56.2%的份额。而且,外资企业出口的八成和进口的六成属于加工贸易。为了振兴出口,中国对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实施了税制等方面的优惠,很多跨国企业运用这些优惠政策和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把中国作为自己出口的生产基地。

发展自主技术任重道远

由于中国过度依赖外国企业,因此,虽然号称世界的工厂,但是,它缺乏世界公认的自主技术和品牌。此外,中国企业在资金、人才和经营管理等几乎所有方面都要逊于外国企业。其结果是出口竞争力不得不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实际上,中国出口中的一大半附加价值来源于劳动成本。中国的月平均工资目前尚不足100美元,只有日本的三十分之一,这就不难看出,实际上“中国制造”的产品中所包含的“中国人制造”的附加价值非常低。

因此,由于中国的工资水平很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很强这个一般常识如果仅就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产业都是如此。中国的低工资应该说反映了该国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这一事实。2003年中国的GDP规模为1.41万亿美元,只有日本的(4.28万亿美元)三分之一,至于人均GDP则刚刚超过了1000美元,只有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左右。综合这些情况来看,日本将中国的“世界工厂”化视为威胁是错误的,而期望中国成为“世界市场”更是为时尚早。可以推测,中国真正成为日本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在伴随生产效率的提高、工资水平接近日本的那一时刻。中国要想挣脱这一“丰收贫困”的陷阱,成为真正的“发达的工业国家”,就必须着眼于“微笑曲线”的两端,推进人力资本投资,发展自主技术。这方面不能不说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