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化和文化认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国家边界的消减,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原有的文化认同遭到威胁,人们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文化漂流者。但同时,在与他者文化的交流中,文化混杂性加强,并且通过他者加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并且不断对他者文化熟悉、内化,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基础。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认同危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65-02

在审美观念和视角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西方在此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全球主义”和“普世主义”价值观对其他国家利益的侵蚀;面对的是西方的资本经济与消费文化试图制造一个同质的社会:工业化的西方标准被视为全球通用标准,资本与市场打开了国界的大门,其运行规则得到了全球意义的扩张,好莱坞、麦当劳、英语、西装在世界文化的各个角落长驱直入。全球化已经对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模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同时也模糊了文化的界限,使得某一个文化认同变得多重,更是呈现了一种文化认同的多极化和非单一化。在这种情形下,原有的文化认同遭到式微,我们是谁,文化将何去何从,全球化对于文化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全球化在推动文化变得多样、断裂、流动的同时,构建出来的多种他者文化,也让各种文化互相混杂,从而也构成了新的文化认同的契机。

一、认同与文化认同

认同:自我与他人之间一种关系的界定,是共同体成员对价值归属的自我确定。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即对“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类问题的回答与解释。

文化认同是认同概念的延伸,是某一个族群或民族特有的一系列文化特征,它包括认同和建构两个方面。它既是一个国家、阶级、民族、种族、性别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独有特征,又是处于这种文化中的主体建构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认同危机

相对于个人来说,文化就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规律上说,人的发展是与文化的脚步是一致的。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恰恰出现了人脱离文化而发展的现实。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通讯工具、娱乐方式,特别是互联网的使用都在改变着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全球的联结更加紧密。世界在变小,也在变得扁平化,过去阻碍交流的各种壁垒正在被清除,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在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之中。随着全球传播媒介的发展推进,文化认同日益呈现出去疆界化的特征,地域对于文化交流的限制日益减弱。一方面,随着跨国流动性的增加,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接触、进入他文化的日常经验中,分享其他国家、民族、种族或族群的观念和价值;另一方面,依托大众媒介,外部世界与家庭空间联系紧密,人们享受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的文化观光,观察和了解他国、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无论是哪种文化接触,都会促成对他者文化的想象性认同,进而形成一种混杂性的文化认同。这种跨越国界的信息流威胁着文化认同的稳定性,正是在这一力量的推动下,人们的感知、生活体验被重塑,人们对自我、社会、世界体系的感知和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其次,数字化、信息化的全球化进程中,福利与弊端共存。由于数字环境的模式化,人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式去选择。现代技术对人无微不至的服务,使技术文化无孔不入地进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种符号化的模式,所以它将引起另一种意义上的认同危机——精神文化层面的危机。

再次,新文化载体出现,促使单一的文化平衡遭到破坏。不同新形态的新文化粉墨登场,又或者,单一的文化被划分不同形式的亚文化等等。人们既有的、固定的文化场域、文化秩序被消解。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以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迅猛发展,使得这些文化思想和观念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便更深一步地对文化认同提出了挑战。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势力的冲击下,非经济因素的变化日趋激烈。在经济变化的背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和社会心理也相应发生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和文化也随着跨国资本的扩展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跨国公司的经营者们会试图构建一个跨国资本集团。利用资本的渗透和扩展,传播消费意识形态,将个人纳入他们的消费世界中;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人们原有的主体性,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消费的主体。只要人们原有的主体性一消失,他们就很容易变成消费的主体,将无意识地进入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全球资本主义制度观念的影响下,他们会失去原有的文化认同或文化身份。

最后,根据阿帕杜莱的分析,全球化的流动性体现为以下几种景观:第一,由人口流动而产生的“种族景观”;第二,由国际大公司、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所引领的机械和工厂的流动所造成的“技术景观”;第三,由货币流动所产生的“经济景观”;第四,由报纸、杂志等载体所产生和传播的“媒体景观”;第五,以西方价值观,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或一致或不同的“意识形态景观”。由于这些景观的作用,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流动的现代社会。人们原来的生活、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封闭到开放、从稳定到剧变,不仅使“我们”必须不断地面对更多的他者,而且“我”与“我们”也不再必然重合。开放和变化,使得现代文化变成了涣散的、动荡的和空泛的,它失去了昔日与人的亲密关系,因而使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文化漂泊者”,打乱了社会原有的认同模式和认同格局,引发了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危机。

作为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进程,全球化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种因素,这些众多因素的交相作用编织成了一幅复杂的全球化景观。在这个场域中,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固有的认同根基受到损害乃至崩塌,但同时又缺少新认同的依托。当原有的认同出现危机,新认同尚未完全形成之时,人们必定会出现迷惑和徘徊。

三、文化认同的重建

自从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之后,全球化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共同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了对他文化的态度。一种文化允许他文化的特质对自己的渗透,这会带来积极的成果:它使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导致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吸收,丰富了文化的共同内容。另外文化渗透使一种文化得到其他多种文化的刺激,更加具有生命力,加速了文化的变迁和适应。认同不仅是以共享稳定的和连续的文化为特征的;认同更是通过差异打造出来的,因此正是因为有了全球化这个他者,也给文化认同的重建带来了契机。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纯粹的、稳定的文化认同都是不存在的,而是流动、多重和复合,用一种更加开放与灵活的态度来对待文化认同问题。全球化视野正是提供了一种更为开放的文化认同思路。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民族国家的边界被打破,各文化日益从隔离的状态下走向了与他者文化的交融与汇合中,并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不断获得文化新质。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审视各文化,就是要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以一种开放的文化认同观,从而探寻一些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文化认同危机是在一种文化遭遇另一种文化时才出现的问题。全球化创造了一个各种文化相遇的场所,在其中“我们”通过“他们”而获得自我认同,我们通过他们而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也通过他们对我们的挑战而不断地创新,所以文化对话交流就是文化认同重构新的“场域”。全球化的文化认同新构建意味着并不是某一种文化的全球普及或代替其他文化的过程,而是所有参与这个过程的文化的相互重构过程,换句话说,解决我是谁的问题的文化重构,而这样一种文化是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重构的。

另外,新媒体的出现,使某些文化范式得以进一步普遍化。除了传统媒体外,电视、网络、手机等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电子时代在消解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在促进着文化认同的重构。文化通过大众传媒而流通,各种新文化被不同人群接触、熟悉、内化,由此,有了共同的新文化,新的文化认同也随之产生。

总之,全球化迫使人们去寻找自我,也寻找自己在其中感到舒适自如的文化环境,甚至直接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类型。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确保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界限。

参考文献:

[1] Homi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ledge (London/New York),1994.

[2] AihwaOng “Flexible Citizenship”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1999.

[3] Mayfair Mei-hui Yang Mass Media and Transnational Subjectivity in Shanghai:Notes on Cosmopolitanism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4] ArjunAppadurai“ModernityAl Large:CulturalDimensionsof Globalization”U of Minnesota Press,1996.

[5] 李媛.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角度看韩剧风行[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7).

[6] 贾英健.从个体、群体和类的视角看全球化条件下多重认同的困境[J].天津社会科学,2007,(1).

[7] 杨博华.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帝国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0,(8).

[8] 隋思喜.文化对话与文化认同的重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