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海无涯“图”作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也称脑图(Mind Map)它是由号称“大脑先生”的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帮助学习者像局外人一样看见头脑里“思想的地图”,将学习者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出来。它不仅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示,让学习者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而且,能够增强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
现代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人脑可以像计算机一样从外界接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当需要时再进行提取并做出相应反应。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通常只有5―9个信息组块,为了增大工作记忆容量,应该把散乱的信息组成信息块。另外,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知识的表征都必须符合语言编码和非语言编码的“双编码”二重性。信息加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以用语义编码,也可以用形象编码。凡是能进行“双编码”的信息都容易保持,因此,“双编码”是高效思维的重要方面。思维导图采用文字结合图形的方式,通过联想和连线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符合“双编码”理论的要求,使知识的获取、存储和提取更加便捷高效。
由于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为形象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使学习者处于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中,使各个知识点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激发出灵感,衍生出更多的思考。利用思维导图既能显示出思维的过程,又有利于理清层次。因此说思维导图是一种归纳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在地理复习中很有用途。
二、建立思维导图,提高自然地理复习效率
自然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各种自然地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头绪繁多,逻辑性强,涉及的空间联系多变、抽象性强,历来是高中地理复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在自然地理的复习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采取“烫剩饭”方式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重新讲解一遍,而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地理知识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并把知识间的联系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在复习的各个阶段都要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脉络,明晰前后知识点的联结、融合,从微观上把握每个主要知识点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层次,以解决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例如,在复习“气候”一课可引导学生建立思维导图。揭示了与气候有关的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特征,也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建立该思维导图,对知识梳理整合、削枝强干、化繁为简,高度浓缩和概括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这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层次上整体把握有关气候的知识体系,这样,该思维导图一旦被学生掌握,必能转化为再生性知识和策略性工具,并在各种情景中对储备的知识顺利地进行迁移。
三、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1)从一张自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从中心开始,使你的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自然地表达你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在谈到东南亚海啸时,可通过想象建构思维导图。
(2)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次类推。因为人的大脑是通过联想来思维的,如果把分支连接起来便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许多相关的知识。
(3)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研究证明,单个的词汇能够使思维导图更具有灵活性,每一个词汇和图像都像一个母体,都能繁衍出与它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在建立思维导图时,首先要知道整个环节里最重要的知识是什么,可以分成几个专题,每个专题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围绕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然后进行思维发散。比如,讲到洋流时涉及到洋流的概念,洋流的分类、洋流与地理环境、温度、气候的关系,与海水污染、航海的关系,以及有关洋流的热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等,建立起一个以“洋流”为关键词的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就知道该调用哪一部分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4)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尽可能使用颜色,这样能够刺激大脑兴奋,给创造性思维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