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调研活动的若干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调研活动的若干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经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心理诉求”的调研,发现存大学生中存在学习、网络、心理三大引入注目的问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受到自身学习习惯的影响同时受制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手机网络使用的便捷和普及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便利与革新,而是日益成为学生填补空虚时光的依赖对象;而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

【关键词】高职;学习;手机;心理健康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系统地分析总结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无锡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要求,无锡职院关工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近年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本文就是笔者在参与调研过程中,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调查中的几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和阐释。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堪忧

根据调研情况,学生自我感觉周围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特别是与本科院校相比较(含民办本科)差距较大。以下是从统计数据中梳理出的有关高职学生学习的几个问题,笔者在梳理问题之后进行了相关的阐释。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前期普遍模糊,不了解职业发展的纵深与平台。实事求是的讲,我校尽管是国家示范性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但是在近几年的确没有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缺乏丰富的例证用来学习、效仿和追求(注意,职业教育成功的个案在现实中对在校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在逐渐减弱),这是造成学习缺乏目的性、目标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根据笔者的调研和观察,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不理想。可以说这个问题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存在,在进入高校之后由于更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再能够对自我进行约束和管理,进而导致学习习惯的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到大学毕业时都还没有学会“学习“。

3.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缺乏认同感。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专业和学校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对专业本身缺乏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使得学生对专业本身的认识是相对较浅的,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还未“入门”就毕业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处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层次,并不了解专业本身的价值性。

4.学习氛围不好。经过调研,学生对学习氛围的渴望较强,说明学生对大学理想还存在。学习氛围不好的原因一是源于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意识上没有能力处理好“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关系;二是学生并不认为在大学“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工作和交际的能力在学生心中的比重较大;三是高职院校每年较红火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

对策研究:首先从大环境来看,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尽快畅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渠道,鼓励学生通过“专转本”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深造,事实证明,“专转本”不但不会降低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直接能够营造刻苦学习和勤奋钻研优良氛围。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如果能够设立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乃至是研究生教育,则高职教育本身可能在教育过程甚至是招生过程中都会逐渐摆脱目前的窘境。其次,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办法能够内化成学生自觉的“学习发展目标”。特别建议尽快建立校级层面上的高规格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统一标准。通过大赛平台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评价结合起来,将人才推荐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将毕业生技能检验与在校生技能熏陶结合起来。

二、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问题在大学生活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多数高校也都在进行网络覆盖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网络的使用特别是现在对手机网络使用问题的研究应该尽早地进入教育者的视线之中。

1.经调研,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85%以

上。网络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地说,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不论是在宿舍还是操场,手机网络的使用无处不在。但实际上,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与学习有关的事务的却比率很低。一方面,学生不了解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查找资料和检索信息还停留在“百度”的层次上。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也不会利用学校巨大的学术资源库、视频公开课等资源进行学习。

2.学生对网络聊天、交流工具的心理依赖度日益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QQ聊天工具是24小时开启的,突显了学生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不充实。同时,大量新媒体的涌现,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爆炸”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对QQ、微博、微信等媒介的使用大多数还仅仅是交友、聊天、心情语录,转载时尚小文,但也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蕴含着大量“求关注”、“求认同”心理背景。

对策研究:第一,加快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开通学生相关事务网上办事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的办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能力。第二,教师或相关部门可以尽快介入新媒阵地,可以提供一些学校的学习的资源信息,可以进行“微课堂”、“微笔记”等阵地建设的尝试。第三,重点加强辅导员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力。网络的负面效能在当下也日益凸显,引导学生鉴别网络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上的影响力微弱

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所有高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在调研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所统计出来的数据,却使得我们必须重新认真的审视高校的大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调研,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困惑时,大多数是通过好朋友寻求帮助,其次是通过家人,最后只有很少学生会求助于学校的教师。这样的局面使得连笔者在内的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教师尴尬不已。多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收效似乎并不显著。通过反思,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做的并不完善。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不能仅限于做做宣传展板、搞搞知识竞赛就算普及知识。它是一个知识传播和实践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整套的心理测评、预防、沟通、干预、追踪、反馈的机制保障,而这些机制和工作流程也是大学生本身应该完全理解和掌握的。

2.师资队伍专业化力量薄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教师本身。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教师本身就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门技术,要放弃通过“做做思想工作”就可以轻易解决心理问题的企图。

对策研究:尽快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在一个高校没有一支心理辅导的专业团队,而试图依靠个别老师的辛苦工作想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上取得成效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开展调研、课题研究、案例交流、团队工作实践、培训学习,甚至专业、学科建设,才有可能将心理辅导工作上台阶、上层次、出效果。此外,必须注重心理问题沟通渠道的畅达,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会用的程度。这样教师的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发挥的更好、更有效。

以上学习、网络和心理三个问题是在调研活动中突显出来的比较引人注目的问题,也是与高职学生最为密切的三个问题,更是需要迫切解决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