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转变的理性思考与行动策略两大部分进行论述。当前小学在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的认识误区与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学内容泛化、符号暴力两大方面;针对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发掘教材资源,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遴选课程资源,凸显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联系学科资源,彰显语文教学的多元性;巧用创生资源,尊重语文教学的生成性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利用资源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的转变。

关键词:课程资源 小学语文 教与学的转变

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学习和实践研究,谈谈如何利用资源进入课堂,服务教学,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转变。

一、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转变的理性思考

语文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深系的学科,在“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进程中,特别是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1] 然而当前在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中存在着认识误区与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学内容泛化。一是教材受到了忽视或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二是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三是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主义。老师只重视搜集材料,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材料。为了收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2]

(二)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符号暴力。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中符号暴力的提法,笔者认同《课程教材教法》中《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一文的观点:……这些资源虽然可以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同时它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种课程资源的认识与区分框架,对自身所原本具有的课程资源本体或课程资源意识构成一种压制力量。这种力量可能会被意识所感知,也有可能处于潜意识中,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他课程资源的地位、影响与形成,最严重的状态会导致教师的去技术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符号暴力。[3]

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转变的行动策略

针对当下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现状,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精神,提出以下四点行动策略:

(一)发掘教材资源,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4]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如此发掘教材资源,进行引导:读书更要会表达,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徐霞客就是一个独行者,而通过阅读,此刻你们已经能读懂他的心了。还记得《过分水岭》这首诗吗?“溪水无情似有情” 诗人一路无依无伴,溪水是没有感情的,但他却化无情为有情,与水为友,自有一番欣喜一份情趣。徐霞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为追求梦想而苦中作乐。面对他,你有什么想问的,想跟他说的吗?

(二)遴选课程资源,凸显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它体现了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教和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与语文教材编写者对话,与课文的作者对话,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锁定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在选取的过程中不断与教学目标对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除教科书外,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丰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三)联系学科资源,彰显语文教学的多元性。语文学科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笔者获全国录像课一等奖的《画里少了什么》(北师大三年级),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学文明白了要画好“海洋世界”需要分工、合作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了两个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分工合作朗读课文相关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分工合作创作“海洋世界张贴画”,让学生可在课堂上学以致用,并体验合作分工的成果和乐趣。

通过实践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进一步知道了:生活、学习中处处离不开分工、合作,凸显本单元主题文化,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养、艺术能力综合、全面发展,可谓一举数得。

(四)巧用创生资源,尊重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语文新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各自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并要求将这种体验与他人分享就是开发潜在资源。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等,这些体验性的隐性课程资源不是前置于教学活动的,而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5]也就是最鲜活的课程创生资源。

课堂上的生成是动态的、发展的、多变的,往往超出预设之外的。利用生成的资源,有效地调控、驾驭课堂,会使教学精彩纷呈,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5]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3、215-216.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3.

[3]苏尚锋.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6):7.

[4]汪潮.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48.